矾石汤治脚气冲心
矾石二两
上一味,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
#矾石有祛湿、收敛的作用。
#疑治不了脚气冲心
《古今录验》续命汤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姚云:与大续命同,兼治妇人产后祛去血者,及老人小儿。
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川穹一两杏仁四十枚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痱也是风邪的意思,中风痱就是中与风邪。
#身体不能自收,半身不遂。冒昧,昏冒。
#方含有麻黄汤祛邪祛风。人参干姜温中补虚,当归川穹强壮补血。适合外感有心下痞硬也有严重贫血的情况。胡老疑此方不能治中风。
#治疗哮喘没有虚证的也不行,必须是真正的里虚血虚的人有了表证才可以用温补的药。
《千金》三黄汤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
麻黄五分独活五分细辛二分黄芪二分黄芩三分
上无畏,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热加大黄二分,腹满加大黄二分,腹满加枳实一枚,气逆加人参三分,悸加牡蛎三分,渴加瓜蒌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黄芪主治恶风,特别敏感,正气不足于表。风湿在表,不用黄芪去不了。
#细辛附子治百节疼痛。
#麻黄、独活、黄芩是发表解热的。独活发汗力不大,类似葛根,滋润清凉。
#此方适合表证无汗恶风严重,同时有风湿相搏、百节疼痛的。
#心热应加黄连,气逆中虚才可加人参,否则半夏生姜喝水。
#瓜蒌治津液虚的渴,阳明热渴应加石膏。
#附子治百节疼痛。
《近效方》术附子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为,暖肌补中,益精气。
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
上三味,剉,每五钱匕,姜五片,枣一枚,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交桂枝附子汤,如果小便数,大便干,去桂加术。
#附术治小便数,(真武汤也有)同时治湿痹,无表证所以去骨子。当关节痹痛没有表证,小便利或者不利可以用。后面的不知食为。。。这些疑为衍文。
#术为温药健脾健胃,治胃有停水头眩,胃无水不可用。
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干地黄八两山茱萸薯蓣各四两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主治少腹麻痹,特别是徐然无力,下焦虚寒。主要是附子和生地的作用。同时也治烦热。
#山茱萸收敛强壮,与山药配伍健胃强中。泽泻茯苓祛湿。配合附子治湿痹。
#此法即治血痹又治湿痹,也治虚,附子针对机能沉衰引起的小便频,去掉桂附的六味地黄丸对肾衰就没有太大作用了。
《千金方》越婢加术汤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历风气,下焦脚弱。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白术四两大枣十五枚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加附子一枚,炮。
#肉极,说的是遭受恶厉之风气,内热,热则身体津脱。属脾胃,肌热,肌寒,肌虚。(孙思邈之看法)
#越婢汤对于表寒里热,反不恶寒。(石膏)
#脚气病,就是下焦脚弱,脚气冲心,两脚行动困难。临床常用越婢加术治疗脚浮肿,就是风湿(见水气病)。所以麻黄用六两。
#鉴别关节痛:1偏于风,表证,用桂枝汤麻黄汤加术附,胡老爱用葛根汤。2有肿,如类风湿,关节变形等,用越婢加术很好用。其中麻黄不能少于12克,因石膏会中和一些。3全身关节痛,瘦弱,有恶心,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偏于治热,无石膏可以加。如果恶风特别厉害,加黄芪。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血痹:神经麻痹。
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父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惫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吃的好劳动不多的人,虚不受风。
#气虚谓之微,津液不足,古人管津液叫阳气。涩就是血不足。
#仲景诊脉法:关上候表,关下候里。浮候表,沉候里。比如寸脉浮是有表证,关下浮,大概都是肾有热的情况多。
#此寸口微涩,是血液不足于外,气血不充与外,所以风寒才客与内,所以关上小紧。血痹就是寒邪把血液闭住了,所以体现为表虚。
#治疗的方法,用针灸,让阳气充足于表。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二十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参。
#阴阳俱微,是指浮取沉取都弱,是津液不足。微在寸口,说明津液不足于表。尺部候里,紧表寒入里了。古人认为:血液为风寒所伤是血痹的原因。
#风痹会疼痛,血痹外表身体麻木不仁,但是没有疼痛。
#黄芪补皮表之气,增加阳气、津液、营养。
#仲景所说的阳气,都是指津液,就是营养成分,血管内的叫营,血。血管外的叫做卫,也叫气。共同给细胞提供阴阳。
#此方为桂枝汤去甘草加黄芪,去甘草,欲引阳气快速外达出表,不用甘草。
#此方好用,血虚可配伍当归芍药散。
以下为虚劳:虚寒的情况多,虚热(肺结核)的少,不包括在内。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脉大,就是豁大中空,血虚。虚就是跳动没有力量,脉似跳不跳。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面色薄,就是苍白无光泽。津液虚血液虚。
#一动就喘,说明气虚,血虚则心悸,血不足以养心。
#脉浮,也是大脉,有外无内。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沉弦主里寒。短气则胃有停饮。里急,小腹血液不和,拘挛。小便不利,水不利于下。衄是血不荣与上。
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阴虚内热,手足发烦热。
#津液虚乏则人消瘦。身体酸软。
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一作冷。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二十枚龙骨牡蛎各三两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上热下寒,心肾不交,虚热上冲,头晕目眩。心神不宁,情欲妄动。
#龙骨牡蛎收敛精神,而非固精。同时有强壮作用。治疗遗精非常好用。
#二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去桂加白薇、附子3-6克。也好用。白薇治夜间出汗烦热。
天雄散
天雄三两炮白术八两桂枝六两龙骨三两
上四味,杵为散,酒服半钱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
#祛寒力大,都是温药,不治热。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
#先天不足、盗汗,都会有津液虚气虚血虚的脉,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
#“痹侠背行”,就是脊背两边麻木。早上起来肠鸣腹泻,称“稀屎痨”
#马刀就是腋下的,侠瘿就是脖子两侧的恶疮。
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至溏泻,食不消化也。
#里血虚有寒的脉,名为脱气,中气不足。三焦之气也是靠中气来,所以顾护胃气很重要。
#胃虚无以奉上,上焦无气,所以行则喘,闭不上嘴。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有外无内不经按的弦脉,是寒。血不足则大而中空,又寒又虚的叫革脉。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炙大枣二十枚芍药六两生姜二两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血虚不足养心,心悸的,虚热的,津液虚衰的。
#尤其适合身体疼痛,自汗出,有表证的,健胃温中。
#饴糖是大温性药,少了没有用。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于小建中汤加黄芪一两半,余依上法。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大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
#恶风,有黄芪证,可以加黄芪。黄芪闭表,绝对不能在希望解表的地方用,比如肺结核之类的肺病,有害无益。
#胃溃疡用小建中汤很多。不要把实热当虚热。
#茯苓应治小便不利。半夏下气,不能治肺气虚。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治疗下焦虚寒引起的腰痛肾虚。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含理中汤(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山药健胃,茯苓健胃,地黄。川穹。芍药。麦冬、阿胶、当归滋阴补血。曲,豆黄卷,柴胡,桔梗,杏仁治时而寒热。
#用的机会不多。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川穹二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兼备栀子豉汤是虚热,酸枣仁汤是真虚,不虚不行。
#真虚为发烦。心悸。嗜睡,失眠都有。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蜇虫丸主之。
大黄十分蒸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干漆一两虻虫一升水蛭白玫蛴螬一升蜇虫半升
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
#地黄芍药缓中补虚,干地黄也可祛瘀,治干血。
#大黄两不大,蒸锅,破的力量不大。按照古法久蒸不应泻。
#治疗顽固性瘀血,肝病,脾功能亢进有瘀血好用。
#丸药缓攻,治疗积久的瘀血。
《千金翼》炙甘草汤一云复脉汤治虚劳不死,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甘草四两炙桂枝生姜各三两麦门冬半升麻仁半升人参阿胶各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地黄一斤
上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脉结,心跳,汗出而闷,虚热的病候。指的是肺结核。但临床初期不能用补!
《肘后》獭肝散治冷劳,又主鬼疰一门相染。
獭肝一具,炙干末之,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未曾见过见效的
肺萎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文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萎。肺萎之病何从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原因是上焦有热,津液虚。
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
#脉数为热,本来不该吐涎沫。上焦受气于中焦,中焦生津液,被肺热熏烧,变成浑浊、黏腻的涎沫了。是一种病态的反应。他口舌也是干的
#肺痿1有热2咳,吐涎沫。
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数者,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口燥非常明显,痛不剧烈,咳唾脓血,脉滑数,有热有实的是肺痈。
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痈脓,吐之则死,其脉何类?
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热则汗出,数则恶寒。
#为什么肺痈吐脓血就是死证,从脉上来看,脉微代表津液虚,数代表有热。
#微是太阳中风的浮缓脉,汗出津液丧失过多后形成的,所以说微则为风。
#发热恶寒,恶寒者表未解也。
风中于卫,呼而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
#太阳病,表气闭塞,气有上无下,上壅只够呼气,吸气困难。
#热伤血脉,结为痈脓,肺能张不能合,只能吸气,不能收缩呼气。
风伤皮毛,热伤血脉。
#上面的呼吸的表现,是因为风伤外,皮毛闭塞,表气不通,气(横膈膜)只上不下,能呼不能吸。肺痈则是热伤血脉,肺不能收缩呼气,能吸不能呼。
风舍与肺,其人咳。
#胡老的解释是,表气一旦闭塞,废物都负担到肺上了,肺受不了久咳,表越实,咳嗽越重。而不是风留在肺内。
#人体排除液体废物的途径1小便2汗腺3肺呼吸。所以表不解,影响道肺上。
口干喘满,咽燥不渴,时唾浊沫。
#外感得肺痿,热盛于肺则胸满,内压增大。
#肺热咽燥,胃热口渴。唾浊沫是水遇到热成为涎沫。
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热入血脉,凝滞为痈脓。
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面浮肿,说明里头有水饮,水气外现。
#肩息,是虚到家了,呼吸要摇肩膀。喘很重。
#慢性病久病,脉浮大是邪盛,下利说明胃也败了。
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风水,就是即有外感,又有水气,水气就是身上浮肿。
#前期就是因为内有饮所以胸胀满,称之为肺胀。需要发汗,如小青龙汤。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无热不咳不是肺痿。这里是胃虚停饮,寒饮射肺,引起的肺冷吐涎沫。头眩
#胃虚不能制下,会遗尿小便数。
#甘草干姜汤温中焦虚寒。渴说明胃寒已解。
#加苓术就是苓姜术甘汤,治遗尿,小便频。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射干三十枚(一云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三两紫苑三两款冬花三两五味子半斤大枣七枚半夏洗大者八枚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常用方,水鸡就是类似田鸡,喉中痰鸣。
#咳而上气,指的是外邪内饮。表气不通则上气,勾动内饮则喘。呼易吸难。气有上无下。
#临床凡是喉中痰鸣,用此方。没有热的外感表证的哮喘,用此方,温药多。如果有热,加石膏。
#射干紫苑款冬花五味子治疗咳逆上气,。射干微寒,清咽去痰。
#半夏细辛生姜逐饮,五味子力略弱,收敛药。细辛大热,不可用于热症。
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皂荚八两去皮用酥炙
上一味,末之,蜜丸梧桐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痰盛,咳逆上气。内饮多,不得卧。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厚朴无量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纳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方与小青龙汤方类似,去桂枝芍药加石膏,发汗力小。治喘为主。适合不需要发大汗,喘重的小青龙汤证。(咳逆倚息不得卧,表不解,心下有水气)
#小麦补虚
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半夏半升紫参五两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生姜五两白前五两甘草黄芩人参桂枝各三两
上九味,咬咀,纳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
#“脉得诸沉,当责有水”,水饮上迫横膈膜,影响呼吸。
#泽漆又叫猫儿眼,利水不伤人。
#药频服。
#半夏紫参白前下气止咳。黄芩佐泽漆去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