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方便中医师的交流,我们特建了交流群,需要加入
心经有热舌苔发黄、舌质红同时伴有心急烦躁、失眠多梦,多是心经有热,病人此时可用些清心火的药。
如:竹叶、莲子心泡水,当茶每日频饮。睡眠不好可用百合、莲子心、枣仁煮粥喝;口舌生疮可用野菊花60克,浓煎后,每日多次含服。
膀胱湿热舌质偏红,舌苔黄腻病人伴有小便排不净感觉,或尿时感到小便发热,有痛感,多是膀胱湿热,即西医讲的泌尿系感染,可用白茅根、瞿麦、扁蓄等,水煎后当茶喝。
肝经有火舌边红,苔黄偏干,眼睛红赤肿痛,或经常长麦粒肿,为肝经有火,可用酒炮制过的大黄泡水喝。中医认为大黄性寒,有降泄作用,用酒炮制后,可将大黄药力引到头目,泄上焦之火。
肺经有热舌质稍红,苔薄黄为肺经有热,常见于感冒初期,或咽炎患者。伴有大便干结者可用冬凌草、大黄稍加煎煮,每日当茶饮。咽干肿痛者可用胖大海、麦冬、菊花泡茶,症状严重者加二花、山豆根、牛蒡子,大便秘结加大黄。中医有个理论叫“肺与大肠相表里”,病毒性感冒初期,通过泄大肠宿便热毒,以消除肺经之火的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不错的疗效。
舌苔白舌质淡白多是有寒舌苔白、舌质偏白的人多伴有形寒肢冷,手足不温,为阳气不足导致的虚寒体质。
心阳虚心阳虚病人会出现心慌气短,劳累加重。病人可服些红参、黄芪煎水当茶喝,平时饮食中常吃些温阳散寒的生姜。
冬天阳虚病人要格外注意保暖,可多进食热粥,也可自制一个药棉背心穿。方法是用煎好的生姜水泡棉花,然后晾干,做成棉背心。
脾胃阳虚脾胃阳虚病人常出现胃部疼痛怕凉,不思饮食,尤其怕食生冷食物,有的伴有大便溏泻。胃疼病人可用干姜(或良姜)、荜拔煎水喝,具有温胃散寒作用。还可用生姜、白胡椒粉捣成泥状,稍加温后敷脐,每日一换。老年人因阳虚大便干,可用肉苁蓉、附子、干姜、葱白煎水喝。
少苔舌红为阴虚
阴虚病人在人群中很多见,除了舌红少苔,多还伴有口干咽燥、手足心发热、虚烦不安等证。
肺阴虚肺阴虚病人常表现出干咳无痰,重者失音。这类病人应禁烟酒,少吃辛辣刺激食品,平时可煮些麦冬粥喝。
作法:将30克麦冬捣烂,与50克大米一起煮粥,每天早起空腹食用。还可将款冬花、百合、麦冬、川贝各30克切碎煮浓汁,去渣后加入红梨克,冰糖50克,蜂蜜克,小火熬成膏,每日温开水冲服三次。
胃阴虚典型的胃阴虚病人食欲差,大便干燥,口干较重,严重者会出现没有舌
苔、舌质鲜红的镜面舌。胃阴虚病人多见于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酸分泌少,建议用克鲜山楂(或鲜乌梅)煮烂后去核,加克蜂蜜,小火熬成膏。这种酸酸甜甜的山楂膏可刺激胃酸分泌,有助消化。大便干燥者,可用生首乌30克,炒决明20克,每日煎水喝。
肝肾阴虚常见眼睛干涩,头晕耳鸣,手足心热,腰膝酸软,基本调养方为六味地黄丸,头晕者用杞菊地黄丸,眼干涩者用明目地黄丸,感到骨头缝里蒸蒸发热者用知柏地黄丸。饮食上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每日煮粥时加适量枸杞,早晚食用。
地图舌镜面舌多是气血或气阴两虚地图舌是舌苔有一处或多处剥脱,剥脱的边沿高突如框,形如地图。镜面舌为舌苔全部脱落,舌面光滑如镜,舌质红,也称镜面红舌。地图舌和镜面舌多见于消化不良、慢性腹泻的病人,其中地图舌在胃肠功能较差的儿童中较多出现。舌质偏于淡白者多属气血两虚,偏红者多属气阴两虚。
气血两虚的病人一般多伴有乏力心慌、少气懒言、面色萎黄等症状,治疗中注意用补气药的同时要兼顾补血。
可服用:中成药补中益气丸时,最好与复方阿胶浆搭配调理。食疗上可将龙眼肉、山药、白扁豆、大枣与粳米一同煮粥喝,常吃些动物肝脏等。
气阴两虚的病人由于阴虚容易生内热,常出现心慌乏力、潮热盗汗、口干咽燥、大便干等,补气时要注意滋阴,可服用生脉饮(太子参20克、麦冬15克、五味子6克)煎剂或口服液。平时可用百合、莲子、枸杞、生黄芪、西洋参各等量,经常煲汤喝。
镜面舌多见于经常发烧、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泄泻等疾病,表现为食欲不振、口干多饮或腹胀等。这类病人在生活调理方面,切忌过用滋补及肥甘油腻食品。可多食豆浆和新鲜易消化的蔬菜,如香菇、黄瓜、番茄、白萝卜等,也可用西瓜、苹果、梨、甘蔗等水果榨汁喝。早晚煮粥时加入适量鲜山药、莲子、百合,缺少胃酸的病人可加适量山楂。
舌体胖大有齿痕多为阳虚体内有湿舌体胖大、舌质淡,周边有齿痕,多见于脾气虚或阳虚体内有湿的人。
脾胃虚弱者会出现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泻等气虚症状,可服用香砂六君子丸调理脾胃。饮食上一定要有规律,少吃多餐,不吃生冷、油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使脾胃功能得以休养。
舌边常年有齿痕者,可服薏米山药粥调理。
做法为:薏米仁60克,山药60克,大米克,红枣9枚,同煮为粥。此粥有健脾化湿作用,可以常服。
阳虚水湿较重的人,常出现怕冷,肢体沉重,四肢无力,大便溏薄等症状。这类病人多患有肾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除治疗原发病外,可常服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还可每日用鹿角片3克,红参3克,茯苓10克,沸水冲泡饮用。平时可多晒太阳,适量运动,不要过食生冷食物和饮料。药膳上可吃羊肉、核桃、荔枝、樱桃这类温性食品,饮用红茶和红酒来温经活血祛寒。
在应用补益法的时候,注意每次量不宜过大,因为量大容易出现“虚不受补”,导致腹胀,反而更吃不下饭。就像一个人想吃胖,几天里吃了很多好东西,结果不但不会胖,反而出现食积。不要小看那每次几克药、每顿一碗饭的调补,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就会感觉身体一天天好起来,人也会慢慢胖起来。服补益药需小量不间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舌质紫暗有瘀斑为血瘀舌质紫暗或舌边出现瘀斑,是血瘀的表现。血瘀可出现于多种疾病,如临床常见的心血瘀阻、脑脉瘀阻、胃络瘀阻三种类型。
心血瘀阻这种病人不仅舌质暗,大多还伴有胸部刺痛或胸闷不舒、心慌气短,夜间加重或发病。这些症状常见于冠心病,医院检查治疗,以免贻误病情。平时要注意休息,情绪要保持稳定,并注意保暖。中成药可服用丹参滴丸以活血化瘀,每天两次配合冲服三七粉2~3克,效果更好。食疗可用山楂泡水喝,大便干者可加草决明。
脑脉瘀阻脑脉瘀阻多见于长期头痛、有刺痛感或头部有外伤史;也常见于脑血栓后遗症病人。长期头痛者精神上要注意放松,保证良好的睡眠,药物上可用“通窍活血汤”,里面有麝香、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等,其中麝香活瘀通窍的功力最大,为主药。对于脑血栓后遗症病人的调理,要注意坚持康复锻炼,可用水蛭、三七粉、川芎各等份,共研细面,每次6克,每日两次,冲服。坚持服用,对于促进病情恢复,防止血栓再次形成,有不错的效果。一位70岁的中风病人治愈出院后,仍手足无力,并伴有颜面肿、头晃动、手发抖,服用此药3个月后,症状消失,人也精神了。
胃络瘀阻这类病人多见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等。“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就是说,长期患有慢性胃病的病人必然会有瘀滞,所以,需要用活血化瘀法。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方有丹参饮、失笑散、金铃子散等。小验方可用桃仁、五灵脂等份,稍微炒一下,研成末,加些面糊做成黄豆大小的丸,每次20丸,早晚各服一次。此方具有活瘀止痛的作用。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