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炎男,5岁3个月,咳嗽5日,加重

支气管炎看疗效止嗽散方真奇妙

患儿邓某某,男,5岁3个月。

年12月5日,主诉咳嗽5日,加重2日。患儿5日前始咳嗽,有痰,无喘息,4日晚出现喘息;现咳嗽阵作,咳白色泡沫痰,无喘息气促,鼻塞、有涕,易鼻衄,无发热,纳寐可,二便调。体格检查:咽部无充血红肿,双肺呼吸音稍粗,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寒乃冬季之主气,寒邪侵袭人体,致外寒之证;风邪为百病之长,常兼他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冬季寒风二者易合而为病,侵袭肌表,卫阳被遏,肺失宣肃,可见咳嗽、鼻塞、流涕等症。根据舌脉,中医诊断为外感咳嗽,辨证为风寒咳嗽。治疗以疏风散寒,宣肃肺气为法。

蜜麻黄2g,茯苓10g,苦杏仁3g,桔梗5g,桑白皮5g,地骨皮5g,款冬花5g,紫菀5g,白果2g,紫苏子3g,葶苈子3g,瓜蒌皮5g,黄芩3g,甘草2g。共7剂,嘱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

服上方后咳嗽减少,现偶有咳嗽、有痰,无喘息气促,鼻塞、流少许清涕,无发热,纳寐可,二便调。体格检查:咽部无充血红肿,双肺未闻及异常呼吸音,舌淡红、苔薄白。

前胡5g,茯苓10g,苦杏仁3g,桔梗5g,桑白皮10g,地骨皮5g,枳壳5g,瓜蒌皮5g,白果2g,紫苏子3g,葶苈子3g,黄芩3g,甘草2g。共7剂,嘱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

7日后电话回访,患儿服上方7剂后咳嗽、流涕等症状基本消失。

学龄前期儿童感邪发病多因起居不慎、寒温失宜,以致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风寒之邪客于肺,导致咳嗽、鼻塞、流涕。对于小儿外感风寒之咳嗽,张氏认为当选用杏苏散合三拗汤加减治疗,三拗汤功在宣肺解表,主治感冒风邪,以祛风邪为主。方中麻黄善开腠理而发越人体阳气以解卫郁,苦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配,宣降相宜以增强止咳之功;紫苏子辛温、降气止咳化痰,桔梗宣利肺气,茯苓利湿健脾,以绝生痰之源;桑白皮、地骨皮、葶苈子泻肺止咳,白果温肺益气、定喘嗽;款冬花、紫菀润肺下气,消痰止咳;瓜蒌皮、黄芩性寒,清热化痰,防前药辛温太过;甘草调和诸药。

二诊时患儿咳嗽已明显好转,故以杏苏散加减巩固疗效,去前方麻黄、款冬花、紫菀,加前胡、枳壳。前胡疏风透邪,降气化痰,既助紫苏子降气,又助苦杏仁化痰;枳壳配伍桔梗一升-降,理气宽胸,宣利肺气。全方共行宣肃肺气、化痰止咳之效。

风为六淫之首,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夹杂寒、热、燥等,多以风邪夹寒者为多,古人云“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即为此解。治疗上当治其标,治以宣肺散邪为主,祛邪止咳;若病久而引起本虚当兼顾补虚养正,尤其注意治脾、治肝和治肾。

张氏认为,支气管炎多因外感风寒而作,绝大多数患儿平素调护失宜,以致肺卫不固,易感受风邪后肺失宣泄,便易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而风邪多夹杂寒邪,多为流清涕,咳清稀痰液,而小儿易化热,稍有延误易呈痰热之象,多有黄黏痰、咽红肿痛等症。

针对治疗支气管炎,张氏主张及时祛除外邪以宣通肺气,外感三大证无非风寒、风热、风燥,只要辨证正确,临床对症下药必有明显疗效。而临床治疗支气管炎时,首辨证型,次辨病程,患儿若病久化热明显时,佐以清热化痰、泻肺止咳之药,每每可收化痰止咳妙功。

同时,张氏认为支气管炎应以短期口服药化痰止咳治疗为主,无须使用糖皮质激素镇咳治疗。见咳只知止咳而不知化痰,盲目镇咳反而易造成患儿难以咳痰排痰,大大降低化痰之疗效,反而延长病程又损伤脾胃,得不偿失。

名医儿科张涤教授门诊经验实录,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本次转发完全公益,无任何经济利益,纯属传承发扬中医的正能量,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学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andonghuaa.com/khyl/117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