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中的艺术启蒙密码艺术风格与流派

治白癜风那家医院最好 http://pf.39.net/bdfyy/

家庭艺术启蒙是我自u酱出生就开始践行的内容。这个话题之前写过不少文章。之前分别写过孩子如何爱上美术馆?和艺术启蒙很难吗

如何引导孩子的艺术创造与感知?(内含书单)还记得这个创造性艺术教育闭环吧?

《绘本中的艺术启蒙密码》这个系列试图通过分析:

绘本中的艺术风格

绘本中的艺术元素

绘本中的艺术原则

上、中、下三篇文章来完成这个闭环中的艺术评论和艺术史部分,展现如何感知绘本中的艺术之美、评论绘本中的艺术性。今天是《绘本中的艺术启蒙密码》系列文章的第一篇。

这个漫长的假期里,我自己读了68本书,和u一起读了五百多本绘本。在我们东京和国内的家里,除了更多我自己的书,都分别有一万多本绘本和儿童文学(不包括分级读物)。

和出版业及童书产业链毫无关系,买书读书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学术兴趣、扩大人生体验和愉悦自我。有了u酱以后我也喜欢给她读书,在亲子共读的过程中,不止u酱,我也被绘本中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深深吸引。

u酱在家庭大量阅读的氛围感染下,也特别喜欢读书。如今不到四岁,已经和我一起共读了两千多本图画书(主要是虚构类绘本,也有部分科普绘本,不包括分级读物)。

始终认为,绘本主要是用来丰富、愉悦孩子精神世界、滋养心灵和开阔视野的。绘本之于孩子是一个漫长的浸润过程,不是用来立竿见影学习语言和单个知识点的。很少买目的性和功用性很强的书给她。文学性和艺术性是我选择虚构类绘本最主要的衡量标准。文本分析以后有需要再细讲,先来通过图像形式分析,探讨绘本的艺术性。

我格外偏爱东欧和南欧的小语种绘本,尤其西班牙、葡萄牙、捷克绘本,色彩明快浓郁,艺术风格奔放大胆,富有民族艺术气息。

插画家们成长于现代艺术不同时代的艺术思潮中,汲取着不同艺术风格的养分,插画创作表达了他们深层次的美学探索与实验,极具艺术性。

给孩子读一本本带有鲜明艺术风格绘本的过程,也像是观看现代艺术史发展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的最初的艺术启蒙,其实是从领略绘本中的丰富的艺术语言和艺术风格开始的。

绘本中的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是插画家们运用材料、技巧的独特方式以及营造出的图画效果。艺术风格往往充满表现力,并反映出插画家的美术风格、所处历史时期、思想沿革以及受到某种文化或艺术史的影响。

翻阅绘本中的插画,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艺术运动和思潮对插画家们的影响。不同时代的绘本中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既有意大利文艺复兴、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法国现实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还包括现代艺术中的抽象艺术、俄罗斯构成主义、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

1

文艺复兴

中世纪哥特艺术将宗教崇拜发展到登峰造极之后,神权无可避免的走向衰败。人文主义抬头、否定神权与贵族,由此揭开了中世纪九百多年的黑暗迷雾,迎来了以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文艺为旗帜的巨大变革。

文艺复兴最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与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有别于达芬奇的科学式精确与米开朗基罗的气势磅礴,宏伟雄壮,拉斐尔以清新的颜色、简单的构图、宁静的笔触、柔美文雅的人物而著称。

△拉斐尔《少女与独角兽》

保罗·欧·泽林斯基的《风铃草姑娘》与《侏儒怪》中,从清新的色彩色彩、柔和的色调、人物恬静温柔的面庞、皮肤的肌理、古典主义构图,波浪般起伏的衣褶、指甲上的闪光、落在树叶上的光线,无一不遵从文艺复兴范式,向拉斐尔致敬。

△左:泽林斯基《风铃草姑娘》、右:拉斐尔《圣母的婚礼》

△左:泽林斯基《风铃草姑娘》、右:拉斐尔《圣母子》

△左:泽林斯基《风铃草姑娘》、右:拉斐尔《草地上的圣母》

2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

19世纪德国早期浪漫主义以卡斯帕尔·达维德·弗里德里希与菲利普·奥托·龙格为代表。弗里德里希以画风景为主,人物通常带有象征意义,擅长将自然的真实写照融入自己的幻想。特定的场景、高耸的尖塔、微弱的月光、交错的树枝、梦幻的天空颜色等宗教寓意性景物和人物在画面中融为一体,为画面营造出浓厚的宗教氛围与深邃的哲思。

△弗里德里希《山中观月的两个男人》

龙格是当时最好的肖像画家,与表达宗教感的弗里德里希不同,他着重在想象的风景中表现人世间的欢乐。并着意在儿童肖像中,表现生命的代际传递,常常用花朵象征生命旅程,富含对生命的思考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菲利普·奥托·龙格《胡森贝克家的孩子们》

△菲利普·奥托·龙格,左《清晨》、右《父母亲》

上面两幅德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品,令人联想起桑达克的绘本《在那遥远的地方》。桑达克也正是在这两位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大师的画作中分别汲取了宗教氛围元素与儿童肖像画中肃穆与纯真相矛盾的风格。

画面中近处姐妹俩的构图、妹妹坐着的蛋壳;远处与近景拉开空间距离的云雾、隐隐的月光、由岩石组成的拱门形状,姐姐的蓝色裙子,等多次使用的象征符号被用来表达画外之意-隐喻着妹妹获得重生,宛如圣母画中圣子降生般的的宗教感。另外,非正常比例的妹妹与蛋壳营造出超现实感。

此外,桑达克在同一画面中使用多重视角又营造出非真实、梦幻般的效果,引导观看者的视线一直跟随漂浮在空中的姐姐。

下面两组图片的构图十分相似。桑达克对两幅宗教画的借鉴,增加了画面灵性感。

△左:桑达克《在那遥远的地方》、右:《圣婴降生》挂毯

△上:桑达克《在那遥远的地方》、下:米开朗罗基《创世纪》

桑达克对德国浪漫主义元素和古典主义的双重借鉴使整个《在那遥远的地方》画面庄重华美、深奥,富含多重隐喻,这也使这本图画书成为桑达克内涵最负责的作品。

3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产生于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思潮下,现实主义画家们关切底层劳动者日常生活,使用自然的颜色和戏剧化的光线细致描绘人物与自然,以描绘劳动者的平凡朴素之美给予底层劳动者深切的同情。

古斯塔夫·库尔贝作为19世纪中后期法国现实主义的代表画家,提出艺术必须描写真实的生活,强调绘画的客观性和典型性。

库尔贝的画里没有被美化的上层阶级,全部都是底层人民的生活场景,画作直接而坦率,真实而严肃,人物朴素真实。

△古斯塔夫·库尔贝《奥尔南的葬礼》,—,布上油画,×cm,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除了领军人库尔贝,米勒也被称为法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他专注于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惯常采用横向构图让劳动者出现在森林尽头的旷野上,具有纪念碑一般的视觉效果。构图简洁有力,线条严谨,技法处理时又具有卓越的灵敏与精致。底层人民劳动之艰辛劳累、生活之贫穷,都通过米勒的画作以其深刻的真实性给同时代观者以震撼。

△米勒《牧羊女》,,布上油画人物,81×cm,法国巴黎奥赛美术馆藏。

△米勒《拾穗者》,,布上油画人物,85.5×cm,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藏。

△米勒《晚钟》,—,布上油画人物,56×66cm,巴黎奥赛美术馆藏

《开往远方的列车》中,插画家罗纳德·希姆勒的典型风格是运用流畅的铅笔线条塑造人物,用水彩晕染的细腻笔触呈现人物情绪、营造故事氛围。其写实刻画平凡人物的风格、画面沉郁的色彩、构图和气氛以及静物的质感都体现了现实主义的造型和色彩技巧。

△左:罗纳德·希姆勒《开往远方的列车》、右:米勒《担牛犊》

△左:罗纳德·希姆勒《开往远方的列车》、右:米勒《拾穗者》

△左:罗纳德·希姆勒《爷爷的墙》、右:库尔贝《路遇》

希姆勒善于表现忧伤与沉重的现实主义画面,与作家伊夫·邦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andonghuaa.com/khjj/64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