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声明
本文原刊于《医疗社会史研究》年第Ⅰ卷第2期(总第2期)。如需转载,请在本号后台留言或发送电子邮件。篇幅所限,注释从略。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张雪丹
中医博士,副研究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妇科流派分会委员。年至今主要从事中医药文献、文化研究与教学工作。
张如青
上海市重点学科“自然科学史”——“中医典籍流变史”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典籍与语言文化研究专家学术传承与人才培养计划导师,知名专家学者。
摘要
馬王堆出土簡帛醫方《五十二病方》是漢代早期醫學成就的縮影,前輩學人對這些醫方從多角度進行探索研究。年10月《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出版,復旦古文字研究中心將簡帛原文又做了進一步整理,在簡帛醫方部分與早期釋讀存在部分差異。在此基礎上,試將馬王堆《五十二病方》中內容較為完整、藥物較為明確的內服醫方作初步分類,並結合傳世的秦漢醫學典籍,以及時代較為接近的《肘後方》《諸病源候論》等古籍內容,對每首醫方做病證分析及配伍方法探討。
关键词
簡帛五十二病方方劑病證
一
淋證
1.1一,血:煮(荊),三溫之而(飲)之。(/)
1.2一,石,三溫煮石韋若酒而飲之。(/)
1.3一,膏弱(溺):是胃(謂)內復。以水與弱(溺)煮陳葵穜(種)而(飲)之,有(又)(韲)陽□而羹之。(/)
1.4一,女子,取三歲陳靃(藿),丞(蒸)而取其汁,□而飲之。(/)
按:以上為治方,為淋證之古病名。《武威醫簡》載通治淋證方,藥用(朮)、薑、瞿麥、兔糸(絲)實、滑石、桂,共六味,製成散劑,以酒送服。馬王堆《五十二病方》載有五淋中四淋的民間驗方:血淋煮荊飲,石淋煮石葦飲,膏淋煮陳葵子或食齏陽□羹,女子淋蒸陳藿取汁服。
方義分析: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載:“其病中熱,脹面目浮腫,善眠,鼽衄嚏欠,嘔,小便黃赤,甚則淋。”“其病淋,目瞑目赤,氣鬱於上而熱。”《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並治》載:“淋之為病,小便如粟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趺陽脈數,胃中有熱,即消穀引食,大便必堅,小便即數。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必便血。”《金匱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篇》:“熱在下焦者,則尿血,亦令淋秘不通。”《諸病源候論》“諸淋候”:“諸淋者,由腎虛膀胱熱故也。……其狀,小便出少起數,小腹弦急,痛引於齊。又有石淋、勞淋、血淋、氣淋、膏淋。諸淋形證,各隨名具說于後章,而以一方治之者,故謂之諸淋也。”淋證由腎虛膀胱熱所致,根據癥狀及病情輕重程度可分為石、勞、血、氣、膏淋五種。
療血淋,煮荊飲之。《諸病源候論·淋病諸候》“血淋候”載:“血淋者,是熱淋之甚盛者。……其熱甚者,血即散失其常經,溢滲入胞,而成血淋也。”荊,整理者認為是“牡荊”,筆者認為荊當指“荊芥”。《本草綱目》載牡荊入藥分實、葉、根、莖,《別錄》載其可治療“血淋”,但使用方法是蒸取其汁或取其汁、酒送服,推測其有效成分容易在煎煮中破壞,而此方“煮荊”,且“三溫”而服,似不合。荊芥,《本經》名“假蘇”,一名“鼠蓂”,《本草綱目》載其可治療“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等疾,并言“(荊芥)入足厥陰經氣分……蓋厥陰乃風木也,主血,而相火寄之,故風病血病瘡病為要藥。”荊芥有理血止血之功,與本方主治相合。故本方“荊”或為“荊芥”。
療石淋,石葦及苦酒飲之。《諸病源候論·淋病諸候》“石淋候”:“石淋者,淋而出石也。腎主水,水結則化為石,故腎客沙石。”《本經》“中品“載:“(石韋)味苦,平,無毒。治勞熱邪氣,五癃,閉不通,利小便水道。”《別錄》:“通膀胱滿。”屬《通用藥》“小便淋”條。石葦具有除熱,通利小便的功效,是療淋證的常用藥。阜陽漢簡《萬物》中即有石葦治癃的記載。晉代《肘後方》中亦有用單味石葦療石淋的記載。
治膏淋,可煮陳葵子,或食齏陽□羹。因尚無法確定“齏陽□”為何藥,故此處對其不做推測討論。《諸病源候論·淋病諸候》“膏淋候”:“膏淋者,淋而有肥,狀似膏,故謂之膏淋,亦曰肉淋。此腎虛不能制於肥液,故與小便俱出也。”陳葵子,即冬葵子,《本經》“上品”載:“冬葵子,味甘,寒,無毒。治五臟六腑寒熱,羸瘦,五癃,利小便。”《通用藥》屬“小便淋”條。冬葵子亦具有除熱、補虛、通利小便的作用,為治療淋證的常用藥。《肘後方》亦有以冬葵子治關格及大小便不通的記載。
女子淋,勞淋,驗方以陳藿治之。勞淋有腎勞、脾勞、心勞之分。《諸病源候論·淋病諸候》“勞淋候”:“勞淋者,謂勞傷腎氣,而生熱成淋也。腎氣通於陰。其狀:尿留莖內,數起不出,引小腹痛,小便不利,勞倦即發也。”勞淋症狀較其它淋證更為嚴重,症狀也較為複雜,除有小便不利外,亦有勞倦乏力、不思飲食等脾虛的症狀,再進一步則會導致脾腎兩虛。此方中陳藿,或指藿香,但未見藿香有治療淋證之功效,且藿香并不以陳藿香為良,多以鮮藥為佳,不知此處何以用陳。此方中“靃”或為“瞿”之訛,待考。
1.5一,湮汲水三什,以龍須(鬚)一束并者(煮)(/)
1.6一,,取景天長尺、大圍束一,分以爲三,以淳酒半斗,三煮之,孰(熟),浚取其汁,歠之。不巳(已),復之,不過三(飲)而已。先莫(暮)
毋食,旦(飲)藥。(-/-)
1.7一,取(蠃)牛二七,韰(薤)一(),并以酒煮而(飲)之。(/)
按:治療淋證,除較為常用的瞿麥、滑石、石葦、冬葵子等藥物外,馬王堆《五十二病方》亦載有龍須、景天、蠃牛治療淋證。
方義分析:
龍須,即《本經》所載“石龍蒭”,《本經》“上品”載:“(石龍蒭)味苦,微寒,無毒。治心腹邪氣,小便不利,淋閉,風濕,鬼疰,惡毒。”陶注:“補內虛不足。”龍須兼顧通利小便與補虛的功效。《本經》“上品”載:“(景天)味苦,平,無毒。治大熱,火瘡,身熱,煩,邪惡氣。”蠃牛,即蝸牛,性味鹹寒,有小毒。《別錄》“下品”載其主治“賊風僻,跌,大腸下脫肛,筋急及驚癇。”《本草綱目》:“治小兒臍風撮口,利小便毒,研爛塗之。”“蝸牛所主諸病,大抵取其解熱消毒之功耳。”並載蝸牛療小便不通方:“蝸牛,搗貼臍下,以手摩之。加麝香少許更妙。”景天、蝸牛皆通过除熱而利小便。以上三種藥物,雖古書中載有其治療淋證的功效,但後世方書中鮮有記載,未能廣泛流傳。方中“什”或為升之誤。
二
癰疽
2.1雎(疽)病:冶白薟(蘞)、黃蓍(耆)、芍樂(藥)、桂、畺(薑)、(椒)、朱(茱)臾(萸),凡七物。骨雎(疽)倍白薟(蘞),肉雎(疽)倍黃蓍(耆),膚雎(疽)倍芍藥,其餘各一,并以三指大(最—撮)一入咅(杯)酒中,日五、六(飲)之。須巳(已),□(-/-)
2.2一,雎(疽),以白蘞、黃(耆)、芍藥、甘草四物□者(煮),筀(桂)、
?(薑)、蜀焦(椒)、樹(茱)臾(萸)四物而當一物,其一骨□瘧□三□□以酒一棓(杯)□□□□筋者倏=(倏倏)翟=(翟翟)□□之,其□□□□□=。日四(飲)。一欲潰之,□□。(-/-)
2.3一,气雎(疽)始發,溳=(溳溳)以,如□狀,靡(摩)□而□□雎(疽)(橿—薑)、桂、椒□,居四(/+)
2.4一,血雎(疽)始發,=(儵=—儵儵)以熱,痛毋(無)適,□□□□□□□雎(疽)□□□□□□□□□□□□,戴(糣—糝)、黃芩、白(蘞),皆居三日,旦□□□□□為□□□雖□□□□□□□□□□之,令汗出到足,巳(已)。(/)
按:以上治療疽病諸方,互有相類之處。第一方藥用白蘞、黃蓍、芍藥、桂、薑、蜀椒、茱萸七味,後根據疽所發部位,藥物各有增減,骨疽倍白蘞,肉疽倍黃芪,膚疽倍芍藥。第二方用藥與第一方基本相同,僅增甘草一味。第三、四兩方用藥或有缺失,但與一、二方亦有相同之處。
方義分析:
《內經》載有癰疽病證的專題論述,《靈樞·癰疽》載:“營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擁遏而不得行,故熱。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然不能陷,骨髓不為燋枯,五藏不為傷,故命曰癰。”“熱氣淳盛,下陷肌膚,筋髓枯,內連五藏,血氣竭,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堅,上如牛頓之皮。湧者,其皮上薄以澤。
此其候也。”此外,亦載其病因病機,《靈樞·玉版》載:“病之生時,有喜怒不測,飲食不節,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營氣不行,乃發為癰疽。”《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熱至則身熱,吐下霍亂,癰疽瘡瘍,暓鬱注下,瞤瘛腫脹,嘔,鼽衄頭痛,骨節變,肉痛,血溢血泄,淋腿之病生矣。”《諸病源候論·癰疽病諸候》“疽候”亦載:“榮衛虛者,腠理則開,寒客經絡之間,經絡為寒所折,則榮衛稽留於脈。榮者,血也;衛者,氣也。榮血得寒,則澀而不行,衛氣從之,與寒相搏,亦壅遏不通。氣者,陽也,陽氣蘊積,則生於熱,寒熱不散,故積聚成疽。臟氣沉行,主裡,故疽腫深濃,其上皮強如牛領之皮。久則熱勝於寒,熱氣淳盛,蘊結傷肉也。血肉腐壞,化而為膿,乃至傷骨爛筋,不可治而死也。”綜合可知,癰疽之疾初期可因外邪致血氣凝滯,久則熱盛而肉腐。
以上療疽諸方,用藥較為相似,出土簡帛醫方中,如此相近的組方較少,故此方當是秦漢時期治療疽病的基本方、通用方。其中桂、薑、蜀椒、茱萸,溫通止痛,“四物而當一物”,配伍基本不變。白蘞、黃芪、芍藥,或增甘草一味,亦為基本配伍,而白蘞、黃芪、芍藥據病情變化而相應倍增,各為主藥。《本經》“下品”載:“(白蘞)味苦,平,無毒。治癰腫,疽,瘡,散熱結,止痛,除熱。”《別錄》載其“殺火毒”,屬《通用藥》“癰疽”“惡瘡”二條。《肘後方》載:“(發背初起)又方,白蘞末傅,并良。”白蘞具有消疽散結、除熱止痛之功。《本經》“中品”載:“(黃耆)味甘,微溫,無毒。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瘻,補虛,小兒百病。”屬《通用藥》“癰疽”“五痔”“虛勞”條。秦漢時期,黃蓍主治癰疽、敗瘡、五痔之疾,排膿止痛兼補虛,近世以其補氣之功所用最多。《本經》“中品”:“(芍藥)味苦,平,有小毒。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陶注:“消癰腫。”芍藥通脈絡,止痛益氣。仲景方中黃耆、芍藥配伍應用非常多見,三味藥物配伍,可解熱散結止痛。
2.5一,益(嗌)雎(疽)者,白(蘞)三,罷合一,并冶,□□□□□□□(飲)之。(/)
按:本方以白蘞、百合兩味,療嗌疽。
方義分析:
《靈樞·癰疽》載:“癰發於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為膿,膿不瀉,塞咽,半日死。其化為膿者,瀉則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諸病源候論·癰疽病諸候》“疽候”與《內經》所載基本相同。
《本經》“中品”載:“(百合)味甘,平,無毒。治邪氣腹脹,心痛,利大小便,補中益氣。”陶注:“寒熱,通身疼痛及乳難,喉痺,止涕淚。”據上文可知,白蘞具有消疽散結、除熱止痛之功,為治疽之要藥。百合具有疏利邪氣,除心痛、喉痹、乳難等功效。從此方推測,百合當是通利咽喉要藥,對咽喉部疾病具有較強的針對性。《金匱要略》載有“百合病”,即以百合為主藥治療的一類病證,仲景雖對此病作了較為詳細的論述,但因無特徵性病狀,使後世難明其意。《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複不能食,常默默,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簡帛醫方中應用百合的醫方僅此一首,不知此病是否與百合病同屬,若為同屬,則筆者推測百合病或為嗌疽初起至膿未成時各階段病證的統稱。
2.6一,諸疽物初發者,取大叔(菽)一斗,熬孰(熟),即急邦(抒)置甑□□□□□□□□□置其□醇酒一斗淳之至上下,即取其汁盡(飲)之。一(飲)病未巳(已),□□□□□□□□□□□(飲)之可。不過數(飲),病巳(已)。毋(無)禁。嘗試。·令。(-/-)
按:取大豆熬熟,以醇酒浸泡,取汁飲,療疽病初發者。
方義分析:
疽證初發,乃因“榮衛虛者,腠理則開,寒客經絡之間,經絡為寒所折,則榮衛稽留於脈。”可見,疽初時為寒邪入絡凝血,久則鬱熱而肉腐。初時治療當以散寒通絡為主。《本經》“下品”載:“生大豆,一名菽。平。塗癰腫,煮汁飲。”又以醇酒漬,以增其活血通絡之功。故本方具有利水消腫、活血通絡的功效,可療疽證初發。
三
穨
3.1一,破卵咅(杯)醯(醋)中,(飲)之。(/)
3.2一,夕毋食,旦取豐卵一潰,美醯一棓(杯),以(飲)之。(/)
3.3一,治穨(?)初發,傴攣而未大者方:取全虫蛻一,□犬一,皆燔□□□□□□□酒(飲)財足以醉。男女皆可。·令。(/)
3.4一,炙蠶卵,令簍=(簍簍)黃,冶之,三指(最—撮)至節,人入半咅(杯)酒中(飲)之,三、四日。(/)
3.5一,以原蠶穜(種)方尺,食衣白魚一七,長足二七。熬蠶穜(種)令黃,靡(磨)取蠶穜(種)冶,亦靡(磨)白魚、長足。節三,并,以醯二升和,以先食(飲)之。嬰以一升。(-/-)
按:上諸方分別採用卵、蠶種、食衣白魚、長足四種藥物,單獨使用或組方而用,療穨疾。
方義分析:
穨,通?,“?”又作“?”,《諸病源候論·?瘺候》載:“?瘺病之狀,陰核腫大,有時小歇,歇時終大於常。勞冷陰雨便發,發則脹大,使人腰背攣急,身體惡寒,骨節沉重,此病由於損腎也。足少陰之經,腎之脈也,其氣下通於陰;陰,宗脈之所聚,積陰之氣也。勞傷舉重,傷於少陰之經,其氣下衝於陰,氣脹不通,故成?也。”其症見“陰下濕、小便難、?、少腹重不便。”疝、?二疾皆由陰寒之氣積於內所致,部份癥狀較為相似,又多發於男子,故常歸於一類。《內經》“?”“?”二字並用,《素問·至真要大論》:“丈夫?疝,婦人少腹痛。”《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肝脈)滑甚爲?疝。”《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四·解毒並雜治》:“?有四種,有腸?,卵脹,氣?,水?。”《本草綱目·百病主治藥上·疝潰》:“腹病曰疝,丸病曰?。”可見,?以睾丸間歇性腫大為主要癥狀,同時伴有骨節不利,腹痛、二便難、陰囊濕癢等。
上五方中,前二方用藥同為卵,即雞蛋,打雞蛋於醋中,飲之。雞蛋,古稱雞子,《本經》“上品”丹雄雞條下別出“雞子”,“微寒,主除熱,火瘡,癇,痙。”《金匱要略》中亦用到雞子,如“黃連阿膠雞子黃湯”“百合雞子方”“排膿散方”等。
後三方中全虫蛻、蠶卵、蠶種,三者藥性與蠶蛻同,《本草綱目》載:“禹錫曰:蠶蛻,今醫家多用初出蠶子(退在紙上者),東方諸醫用老蠶眠起所蛻皮,功用相近,當以蛻皮為正。入藥微炒用。時珍曰:馬明蛻、蠶連紙,功用相同,亦如蟬蛻、蛇蛻之義。但古方多用蠶紙者,因其易得耳。”《本經》未載其功效,《神農本草經疏·卷二十一》:“蠶退如蟬蛻、蛇蛻之類,各因其本質以為用,蠶退得蠶氣之餘,故能治血風病。”蠶蛻可祛風止陰癢。
第五方除蠶蛻外,亦有食衣白魚、長足二物,《本經》“下品”載:“衣魚,一名白魚。味鹹,溫,無毒。治婦人疝瘕,小便不利,小兒中風,項強,皆宜摩之。”《別錄》:“又治淋。”屬《通用藥》“小便淋”條。《金匱要略》載有“滑石白魚散”,亦療小便不利。長足,又名蠨蛸,即蜘蛛。《別錄》:“蜘蛛,微寒。主治大人、小兒。”《金匱要略》載有“蜘蛛散”,藥用蜘蛛、桂枝兩味,療“陰狐疝氣者,偏有小大,時時上下。”
四
痔
4.1牝痔之入竅中寸,狀類牛幾()三□=(□□)然,後而潰出血,不後上鄉(嚮)者方:取弱(溺)五斗,以煮青蒿大把二,鮒魚如手者七,冶桂六寸。乾?(薑)二果(顆),十沸,抒置罋中,貍(埋)席下,爲竅,以熏痔,藥寒而休。日三熏。因(咽)敝,(飲)藥將(漿),毋(飲)它。爲藥(漿)方:取?莖乾冶二升,取著()(蔗)汁二斗以漬之,以爲(漿),(飲)之,病巳(已)而巳(已)。青蒿者,(荊)名曰萩。?者,(荊)名曰盧茹(茹),其葉可享(烹),而酸,其莖有?(刺)。·令。(-/-)
4.2一,冶麋(蘼)蕪本、方(防)風、烏豙(喙)、桂皆等,漬以淳酒而垸(丸)之,大如黑叔(菽),而吞之。始食一,不(智—知)益一,□爲極。有(又)可爲領傷。恒先食=(食食)之。(-/-)
4.3一,取石大如卷(拳)二七,孰(熟)燔之,善伐米大半升,水八米,取石置中,石□□孰(熟)即(歠)之而巳(已)。(/)
按:以上三方皆療痔疾。第一方除外用薰法,亦有內服,藥用茹,以甘蔗汁漬。第二方藥用蘪蕪本、防風、烏頭、桂四味,以醇酒漬,制丸。第三方以石脂煮粥。
方義分析:
《金匱要略·五藏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載:“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熱者,必痔。”《諸病源候論·痔病諸候》“諸痔候”:“諸痔者,謂牡痔、牝痔、脈痔、腸痔、血痔也。其形證各條如後章。又有酒痔,肛邊生瘡,亦有血出。又有氣痔,大便難而血出,肛亦出外,良久不肯入。諸痔皆由傷風,房室不慎,醉飽合陰陽,致勞擾血氣,而經脈流溢,滲漏腸間,沖發下部。”“牡痔候,肛邊生鼠乳,出在外者,時時出膿血者是也。肛邊腫,生瘡而出血者,牝痔也。肛邊生瘡,癢而複痛,出血者,脈痔也。肛邊腫核痛,發寒熱而血出者,腸痔也。血痔候,因便而清血隨出者,血痔也。”闡釋了痔病的病因病機及症狀特點。
第一方以茹療牝痔,《本經》“下品”載:“(茹)味辛,寒,有小毒。主蝕惡肉,敗瘡,死肌,殺疥蟲,排膿、惡血,除大風,熱氣。”《別錄》載:“除息肉。”?茹可除痔瘡惡血。此藥有小毒,故以甘蔗汁萃取,以減輕其毒性。
第二方藥用蘪蕪本、防風、烏頭、桂四味,淳酒漬。《本經》“上品”載:“(蘪蕪)味辛,溫,無毒。治咳逆,定驚氣,辟邪惡,除蟲毒,鬼疰,去三蟲。”陶注:“身中老風,頭中久風,風眩。”《別錄》:“芎藭苗也。”又烏頭、桂、酒溫通血絡,防風驅風邪。本方以驅風寒通血絡為治,療發寒熱、血出之腸痔。
第三方以藥石一味,煮粥食,以療痔瘻。此處所用之“石”或為石脂,《本經》載有青赤黃白黑五色石脂,以配五臟,但五種石脂功效基本相同,均可療癰疽、痔瘡,其中陶注:“(黃石脂)去白蟲、癰疽蟲。”(白石脂)得厚並米脂飲,止便膿。”“(黑石脂)治陰蝕瘡,止腸澼。”蓋五色石脂均可使用,以方便獲得為要。
五
金創
按:金創,由金屬兵刃所傷者。為《五十二病方》所論“諸傷”之一種。《周禮·天官》名金瘍。《神農本草經》名為金創。又名刃傷,金瘡,金刃傷。
5.1諸傷:□□膏、甘草各二,桂、畺(薑)、椒、朱(茱)萸□□□□□□□□□□□□□□□□□□□□毀一垸(丸)咅(杯)酒中,(飲)之,日壹()飲,以□其(1-2/1-2)
5.2治金創止慂方:石膏一分(份),薑二分(份),甘草一分(份),桂一分(份)。凡四物皆冶合,和,以方寸寸酢漿飲之,日再夜一,良甚,勿傳也。(武威醫簡52-53)
按:上二方療金瘡、諸傷,可止痛。第一方藥用石膏、甘草、桂、薑、椒,後有缺文,藥物組成或有缺漏,第二方藥用石膏、薑、甘草、桂。
甘草
方義分析:
《金匱要略·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并治》載:“若身有瘡,被刀斧所傷,亡血故也。”《諸病源候論·蛇獸金創雜毒》“金瘡初傷候”載:“夫被金刃所傷,其瘡多有變動。”“診金瘡,血出太多,其脈虛細者生,數實大者死;小者生,浮大者死。所傷在陽處者,去血四五斗,脈微緩而遲者生,急疾者死。”又“金創煩候”:“金創損傷血氣,經絡空虛則生熱,熱則煩痛不安也。”“金瘡渴候”:“夫金瘡失血,則經絡空竭,津液不足,腎臟虛燥,故渴也。”以上醫論,皆言除出血、痛證外,金瘡失血易致陰虛內熱,而出現煩痛不安、口渴,甚或瘡癰之證。
金刃傷及血絡,失血過多則陰傷,血絡瘀阻。陰傷則虛熱,故上方藥用石膏、甘草清虛熱,補虛損。又“通則不通”,以薑、桂通血絡以止痛,或增川椒、茱萸二味,通絡之力更強。石膏、甘草配伍,為白虎湯之旨,清虛熱基礎方,張仲景諸方中常以二者配伍應用,如白虎湯、大青龍湯、越婢湯、麻杏石甘湯等。本方主要應用于金創初時或金創輕證,以清熱通絡為要。現代醫學以清瘡殺菌為先,二者或有相似。《金匱要略·瘡癰腸癰浸淫病》載:“病金瘡,王不留行散主之。”王不留行散方,藥用王不留行、溯瞿細葉、桑東南根、甘草、川椒、黃芩、乾薑、芍藥、厚樸等。
5.3治令金傷毋癰方:取鼢鼠,乾而石、薪(辛)夷、甘草各與鼢
(里耶秦簡:Ⅱ8-)
5.4一,令金傷毋(無)痛方:取鼢鼠,乾而冶;取(彘)魚,燔而冶;長石、薪(辛)夷、甘草各與鼢鼠等,皆合撓,取三指(最—撮)一,入溫酒一咅(杯)中而(飲)之。不可,財益藥,至不癰(痛)而止。·令。(23-24/23-24)
5.5治令金傷毋痛方,長石、新(辛)夷、甘草。至不痛為止。(北大漢簡)
按:上三方療金創,皆令創勿痛、勿癰,三方所用藥物非常相近。
第一方有缺文,存藥鼢鼠、長石、辛夷、甘草四味,療金傷勿癰。第二方藥用鼢鼠、彘魚、長石、辛夷、甘草五味,制散,溫酒送服,止痛消癰。第三方藥用長石、新(辛)夷、甘草,金傷止痛。
方義分析:
《金匱要略·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并治》載:“若身有瘡,被刀斧所傷,亡血故也。”《諸病源候論·蛇獸金創雜毒》“金瘡初傷候”載:“夫被金刃所傷,其瘡多有變動。”“診金瘡,血出太多,其脈虛細者生,數實大者死;小者生,浮大者死。所傷在陽處者,去血四五斗,脈微緩而遲者生,急疾者死。”又“金創煩候”:“金創損傷血氣,經絡空虛則生熱,熱則煩痛不安也。”“金瘡渴候”:“夫金瘡失血,則經絡空竭,津液不足,腎臟虛燥,故渴也。”以上醫論,皆言除出血、痛證外,金瘡失血易致陰虛內熱,而出現煩痛不安、口渴,甚或瘡癰之證。
金刃傷及血絡,失血過多則陰傷,血絡瘀阻。陰傷則虛熱,故上方藥用石膏、甘草清虛熱,補虛損。又“通則不通”,以薑、桂通血絡以止痛,或增川椒、茱萸二味,通絡之力更強。石膏、甘草配伍,為白虎湯之旨,清虛熱基礎方,張仲景諸方中常以二者配伍應用,如白虎湯、大青龍湯、越婢湯、麻杏石甘湯等。本方主要應用于金創初時或金創輕證,以清熱通絡為要。現代醫學以清瘡殺菌為先,二者或有相似。《金匱要略·瘡癰腸癰浸淫病》載:“病金瘡,王不留行散主之。”王不留行散方,藥用王不留行、溯瞿細葉、桑東南根、甘草、川椒、黃芩、乾薑、芍藥、厚樸等。
5.3治令金傷毋癰方:取鼢鼠,乾而石、薪(辛)夷、甘草各與鼢
(里耶秦簡:Ⅱ8-)
5.4一,令金傷毋(無)痛方:取鼢鼠,乾而冶;取(彘)魚,燔而冶;長石、薪(辛)夷、甘草各與鼢鼠等,皆合撓,取三指(最—撮)一,入溫酒一咅(杯)中而(飲)之。不可,財益藥,至不癰(痛)而止。·令。(23-24/23-24)
5.5治令金傷毋痛方,長石、新(辛)夷、甘草。至不痛為止。(北大漢簡)
按:上三方療金創,皆令創勿痛、勿癰,三方所用藥物非常相近。
第一方有缺文,存藥鼢鼠、長石、辛夷、甘草四味,療金傷勿癰。第二方藥用鼢鼠、彘魚、長石、辛夷、甘草五味,制散,溫酒送服,止痛消癰。第三方藥用長石、新(辛)夷、甘草,金傷止痛。
方義分析:
《本經》“中品”載:“(長石)味辛,寒,無毒。治身熱,四肢寒厥,利小便,通血脈,明目,去瞖眇,下三蟲,殺蠱毒。”《本經》“上品”載:“(辛夷)味辛,溫,無毒。治五臟,身體寒熱,風頭,腦痛,面?。”陶注:“溫中,解肌,利九竅。”《本經》“上品”載:“(甘草)味甘,平,無毒。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瘡,尰,解毒。”長石清熱、通血脈,辛夷治寒熱、利九竅,二者配伍通利血脈之力較強。甘草溫中補虛,堅筋骨。三者聯合應用,功效偏於通血脈止痛。
此外,又有鼢鼠、彘魚二味。此二者《本經》均未載。《別錄》載:“(鼢鼠)味鹹,無毒。主癰疽、諸瘺蝕,惡創,陰蜃,爛瘡。”鼢鼠可除癰疽、惡瘡。彘魚,功效不詳,或與鼢鼠功效相類,待考。此方以溫酒送服,增活血通絡之功。此方除止痛外,亦可“至不癰”。
5.6一,令金傷毋(無)痛,取薺孰(熟)乾實,(熬)令焦黑,冶一;(朮)根去皮,冶二;凡二物并和,取三指(最—撮)到節一,醇酒盈一衷(中)棓(杯),入藥中,撓(飲)。不耆(嗜)酒,半棓(杯)。巳(已)(飲),有頃不痛。復痛,(飲)藥如數。不痛,毋(飲)藥=(藥。藥)先食後食次(恣)。治病時,毋食魚、彘肉、馬肉、飛蟲、葷、麻洙采(菜),毋近內,病巳(已)如故。治病毋(無)時。壹治藥,足治病。藥巳(已)冶,裹以繒臧(藏)。冶(朮),暴(曝)若有所燥,冶。·令。(25-29/25-29)
按:此方療金傷痛,藥用薺孰(熟)乾實、(朮)根二味,制散,醇酒送服。方後詳細記載了藥物炮製、服用方法及飲食禁忌。
方義分析:
薺熟乾實,即薺菜子,《本經》未載其功效。《別錄》載:“主明目,目痛。”根,即朮根。《本經》“上品”載:“(朮)味苦,溫。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二者均有清虛熱之意,又醇酒送服以通血絡,達清虛熱、通血絡之功。本方所用藥物皆便於獲取,或為當時民間驗方,制備以藏,可隨時取用,療外傷輕者。里耶秦簡中有一殘缺條文與本條文部分內容基本相同,“內。病已如故。治病毋(時)。壹治藥,足治病。藥已治,裹以繪臧(藏)。治(朮),暴(曝)若有所燥,冶。”推測二者或為同一方。又前文里耶秦簡“治令金傷毋癰方”與馬王堆《五十二病方》“令金傷毋痛方”,在行文及藥物組成方面亦非常接近,據此推測馬王堆《五十二病方》中部分醫方當來源秦代或更早。
5.7一,燔白雞毛及人(髮),冶各等。百草末八亦冶而□□□□□□一垸(丸)溫酒一咅(杯)中而(飲)之。”(9/9)
按:此方以白雞毛、人髮燒灰,並百草末,溫酒送服,療內傷出血。
方義分析:
本方藥用白雞毛、人髮燒灰、百草末以止血,溫酒以活血通絡。《本經》“上品”“丹雄雞”下出“翮羽”條,“主下血閉。”《本草綱目》載:“翮翎,白雄雞者良。”“時珍曰:翅翮形銳而飛揚,乃其致力之處。故能破血消腫,潰癰下鯁。”人髮灰,《別錄》名為“亂髮”,“咳嗽,五淋,大小便不通,小兒驚癇,止血。鼻衄,燒灰吹之立已。”《本草綱目》亦名“血餘”“人退”,“時珍曰:髮乃血餘,故能治血病,補陰,療驚癇,去心竅之血。”《肘後方》載髮灰亦可治黃癉:“燒亂髮,服一錢匕,日三服,秘方,此治黃癉。”可見,髮灰通過補血涼血以達到止血之功。百草末,《本草綱目》亦名“百草霜”,“止上下諸血,婦人崩中帶下、胎前產後諸病。”“時珍曰:百草霜、釜底墨、梁上倒掛塵,皆是煙氣結成,但其體質有輕虛結實之異。重者歸中下二焦,輕者入心肺之分。古方治陽毒發狂,黑奴丸,三者並用,而內有麻黃、大黃,亦是攻解三焦結熱,兼取火化從治之義。其消積滯,亦是取其從化,故疸、膈、瘧、痢諸病多用之。其治失血胎產諸病,雖是血見黑則止,亦不離從化之理。”從本方選用藥物來看,或為民間驗方,療出血急症。
六
傷痙
傷痙=(痙:痙)者,傷,風入傷,身倍信(伸)而不能詘(屈)。(30/30)
按:秦漢時醫籍對此病多有論述,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論其病機:“諸痙項強,皆屬於濕。”《靈樞·熱病篇》:“熱而痙者死。”《傷寒雜病論》中有“論痙濕暍脈證並治”的專篇,對其病因、分類、證治作了較爲詳細的論述。此處傷痙一病,指受傷後的發痙,相當於現代的破傷風。《諸病源候論·蛇獸金創雜毒》“金瘡中風痙候”:“夫金瘡痙者,此由血脈虛竭,飲食未複,未盈月日,榮衛傷穿,風氣得入,五臟受寒,則痙。其狀,口急背直,搖頭馬鳴,腰為反折,須臾十發,氣息如絕,汗出如雨。不及時救凡金瘡卒無汁者,中風也,邊自出黃汁者,中水也。並欲作痙,急治之。又痛不在瘡處者傷筋絡亦死。”又“腕折中風痙候”:“夫腕折傷皮肉,作瘡者,慎不可當風及自扇,若風入瘡內,犯諸經絡,所致痙。痙者,脊背強直,口噤不能言也。”可知,傷痙是風由傷瘡處入絡所致,治當發汗祛風解痙。
6.1一,傷脛(痙)者,擇韰(薤)一把,以敦(淳)酒半斗者(煮)?(沸),(飲)之,即溫衣陜(夾)坐四旁,汗出到足,乃□。(43/43)
按:本方以薤、醇酒發汗,解傷痙之疾。
方義分析:
本方以薤、醇酒,沸飲,汗出至足乃愈。薤,列《本經》“中品”“蔥實”條下。“薤,味辛,溫,無毒。治金瘡瘡敗。”陶注:“除寒熱,去水氣,溫中,散結。利病人諸瘡,中風寒,水腫,以塗之。”《本草綱目》:“弘景曰:薤性溫補,仙方及服食家皆須之。”“詵曰∶薤,白色者最好,雖有辛,不葷五臟。”秦簡“溫病不汗”方,即用醇酒一味,以溫通血脈發汗。二者聯合應用,發汗以解痙。《金匱要略》載栝蔞薤白白酒湯方,較本方增栝樓一味,全方溫通血脈以取效,與本方之旨相合。
七
解烏頭毒
7.1炙□,(飲)小童弱(溺),若產齊(薺)、赤豆,以水(飲)之。(71/71)
7.2一,(屑)勺(芍)藥,以□半棓(杯),以三指大捽(撮),(飲)之。(72/72)
7.3一,取杞本長尺,大如指,削,(舂)木臼中,煮以酒□□□(飲)(73/73)
7.4一,以霍(藿)汁粲叔(菽)若苦,巳(已)。(74/74)
7.5一,煮鐵,(飲)之。(75/75)
按:上載以小童溺、赤豆、芍藥屑、杞本、藿香、苦、鐵七種,療烏頭中毒。
方義分析:
烏頭為秦漢時期治療傷寒要藥,《本經》載其有大毒性,若劑量過大或炮製方法不正確,則會出現烏頭中毒的癥狀。《諸病源候論·蠱毒病諸候》“解諸毒候”載:“著烏頭毒者,其病發時,咽喉強而眼睛疼,鼻中艾臭,手腳沉重,常嘔吐,腹中熱悶,唇口習習,顏色乍青乍赤,經百日死。”《諸病源候論·蠱毒病諸候》“解諸藥毒候”載:“其輕者,乃身體習習而痹,心胸湧湧然而吐,或利無度是也。但從酒得者難治,言酒性行諸血脈,流遍周體,故難治;因食得者易愈,言食與藥俱入胃,胃能容雜毒,又逐大便泄毒氣,毒氣未流入血脈,故易治。若但覺有前諸候,便以解毒藥法救之。”烏頭性溫,中毒後以體內大熱為主症。
上方藥用炙赤豆小童溺、生赤豆、芍藥屑、杞本、菽、苦、鐵七種。《別錄》載:“人溺,治寒熱,頭疼,溫氣。童男者尤良。”此條用小童溺,即童便,《傷寒論》亦有運用人溺一味,如“白通加豬膽汁湯”等。生赤豆,《本經》“下品”載:“(赤小豆),平。主下水,排癰腫膿血。”陶注:“寒熱,熱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澼,下脹滿。”《本經》“中品”載:“(芍藥)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杞本即枸杞,《本經》“上品”載:“(枸杞)味苦,寒,無毒。治五內邪氣,熱中,消渴,周痹。”菽即生大豆,《本經》“下品”載:“生大豆,一名菽。平。塗癰腫,煮汁飲,殺鬼毒,止痛。”陶注:“殺烏頭毒。”《博物志》卷四引《神農經》:“天雄、烏頭,大豆解之。”鐵,《本經》(下品)載:“鐵,主堅肌,耐痛。”苦,尚不確定為何藥,或為豆豉,王逸《楚辭章句》注:“大苦,豉也。”《別錄》載其可“殺六畜胎子諸毒”。以上諸藥大多是通過除內熱、利小便、止痛三方面,減輕烏頭的中毒症狀。
八
狂犬傷人
.1狂犬傷人,冶礜與橐莫,醯半咅(杯),飲之。(60/60)
8.2人所恒炊(吹)者,上橐莫以丸礜,大如扁(蝙)蝠矢而乾之。即發,以□四分升一(飲)之。男子(飲)二七,女子欲飲七。(周家臺秦簡:-)
按:以上兩方藥用橐莫、礜兩味,療“狂犬傷人”及“人所恒炊(吹)者”。
方義分析:
狂犬傷人所導致的狂犬病在古代亦屬危急證候,狂犬病發作時症狀主要是呼吸困難,這是呼吸肌、咽肌痙攣所致,是狂犬病致死的主要原因,故急救的首要措施就是要通暢氣道。因狂犬病發作的致死率較高,故古人在被狂犬所傷后,不待其發作,即服此方,蘊含了預防的思想。而哮喘發作也以呼吸困難為主症,其症狀與病理機制與狂犬病發作時相似,故古人采用此方治療這兩種疾病,異病而同治。
橐莫或橐吾,《本經》載為款冬之別名,然方“治久欬(咳)逆上氣湯”將款冬、橐吾別作兩味。《本經》載:“藥有陰陽配合,子母兄弟,根葉花實,草石骨肉。”《淮南子·俶真》:“槐榆與橘柚合而為兄弟。”筆者推測,款冬、橐吾或本為兄弟之藥,因性味相近,後人不辨,統以款冬代之。《本經》“中品”載:“(款冬花)味辛,溫,無毒。治咳逆上氣,善喘,喉痹,諸驚癇,寒熱,邪氣。”屬《通用藥》“上氣咳嗽”條。橐莫功效雖與款冬相類,但作為治療狂犬病、哮喘發作的要藥之一,橐莫在除結氣、解喉痹方面當更勝款冬。礜,或為《本經》所載礜石,“(礜石)味辛,大熱,有毒。治寒熱,鼠瘻,蝕瘡,死肌,風痹,腹中堅癖,邪氣,除熱。”其性大熱,可通絡除痹。但因具毒性,故僅可作為發作時急救之品。橐莫、礜石相配伍,解痙通絡平喘,可作為狂犬病、哮喘發作的急救之方。
编辑:魏强伟责编:胡冬敏
编审:张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