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和尚講:氣機調暢則五臟六腑功能正常進行
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氣機調暢則五臟六腑氣化功能正常進行,反之氣機失調則五臟六腑氣化功能失常,機體新陳代謝失衡,勢必百病叢生。因而在病理情況下,必須註重調節氣機的升降出入運動,采取“補其不足,損其有余,郁者散之,散者收之,上者降之,下者升之”的方法,使氣機升降出入失調歸於相對平衡協調的正常狀態。如《靈樞?刺節真邪》說:“用針之類,在於調氣。”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和平,《景嶽全書》“氣之為用,無所不至,壹有不調,則無所不病。故其在外,則有六氣之侵;在內,則有九氣之亂。凡病之為虛為實、為寒為熱,至其變態,莫可名狀。欲求其本,則止壹氣字足以盡之。蓋氣有不調之處,即病本所在之處也”;“所以病之生也,不離乎氣;而醫之治病也,亦不離乎氣。但所貴者,在知氣之虛實,及氣所從生耳”。
由此看來,“百病生於氣”的觀點對後世醫家影響深遠,在疾病的治療中尤其強調“調氣為要”的疾病治療觀。同時還應保養精神,益氣全形,形與神俱,盡終天年,使氣不“上”不“下”,不“緩”不“消”,不“收”不“泄”,不“結”不“亂”,從而使氣機的升降出入運動歸於正常,以達到《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言之“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則“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調“氣”可使病理產物順利排出體外:氣機失調會導致“痰瘀濕滯”等病理產物在體內的淤積,而痰飲、水濕、瘀血等病理產物是導致疾病發生和復雜多變的病理基礎,所以在疾病的治療中調“氣”為首要,正如《丹溪心法》所說“順氣為先”;“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壹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
根據氣血津液的相互關系可知,氣行則水行,氣行則血行,氣行則可以解郁導滯。《素問?調經論》說:“五藏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病理產物的堆積還可以壅塞經隧,所以調“氣”時亦應宣通府氣,開竅道,給邪以出路。總之,調“氣”可以使痰飲、水濕、瘀血等病理產物在“氣”的作用下而排出體外,從而使機體“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臨床應用:百病生於氣也,觀點說明氣機失調是疾病發生的基本病機,本著“治病求本”的原則,可以“調氣治百病”以恢復機體的正常狀態。根據“補其不足,損其有余,郁者散之,散者收之,上者降之,下者升之”的治法,臨床上可以辨證選用不同藥物。
氣虛:表現為氣短聲低,少氣懶言,精神疲憊,體倦乏力,動則汗出,舌淡苔白,脈虛無力等。當出現上述癥狀時,常選用補氣之人參、黨參、西洋參、黃芪、白術、甘草等,代表方劑如四君子湯、六君子湯、參苓白術散等,中成藥如生脈飲口服液、四君子丸、玉屏風散等。臨床上慢性胃炎、慢性蕁麻疹、妊娠胎動不安、小兒低熱、小兒鼻出血等可參照論治。
氣:表現為頭暈眼花,氣短疲乏,脘腹墜脹感,大便稀塘,形體消瘦,或見內臟下垂、脫肛、陰挺等。當出現上述癥狀時,常選用具有升提作用的藥物,如黃芪、人參、白術、炙甘草等。代表方劑為補中益氣湯,中成藥補中益氣丸。臨床上子宮脫垂、脫肛、疝氣、重癥肌無力、原因不明的低熱、習慣性流產等可參照用藥。
氣不固攝:表現為自汗,或大便、小便、經血、精液、胎元不固等。當出現上述癥狀時,宜選用具有補益固澀作用的藥物,如人參、白術、山茱萸、五味子、欠實等。代表方劑如黃連清心飲、金鎖固精丸、固沖湯等,中成藥如縮泉丸、金匱腎氣丸等。臨床上遺精、早泄、男子不育癥、功能性子宮出血、產後出血過多等可參照治療。
氣脫:表現為氣息微弱,汗出不止,脈微欲絕等。出現這些癥狀時急當回陽救逆,代表方劑如獨參湯、四逆湯、回陽救急湯等,同時配合現代醫學的急救措施,以免延誤病情。臨床上休克、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可參照治療。
氣滯:表現為胸脅、脘腹脹滿,噯氣吞酸,嘔惡食少,大便失常,癥狀隨情緒變化而增減,脈象多弦,舌象可無明顯變化。可針對上述不同癥狀選用藥物,脾胃氣滯常用陳皮、厚樸、織殼、木香、砂仁等;肝郁氣滯常用香附、青皮、郁金、川楝子、烏藥、小茴香等行氣疏肝藥。
代表方劑:越鞠丸、柴胡疏肝散、半夏厚樸湯、金鈴子散、天臺烏藥散、暖肝煎等,中成藥如越鞠丸、橘核丸等。臨床上胃神經官能癥、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肋間神經痛、痛經、癔病等可參照治療。
氣逆:表現為咳嗽頻作,呼吸喘促;唉逆、噯氣不止,或嘔吐、嘔血;頭痛、眩暈,甚或昏厥、咯血等。可針對這些不同癥狀選用藥物,肺氣上逆之咳喘,常選用蘇子、杏仁、厚樸、款冬花等;胃氣上逆之嘔吐、噯氣、唉逆,常選用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生姜、丁香等。代表方劑如蘇子降氣湯、定喘湯、旋覆代赭湯、橘皮竹茹湯等。臨床上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神經性唉逆、幽門不全梗阻等可參照治療。
綜上所述,氣在人體的生理病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氣機調暢則人即安和,氣機失調則百病叢生。“百病生於氣”是古代醫家臨床經驗的總結,牢牢掌握“氣”這壹病理機制的核心,使得我們臨床上“調氣治百病”有的放矢,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通調全身氣機的五個腧穴: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常七八,壹有拂郁,則壅傷肺肝。肺主壹身之氣,性喜清凈,氣機壅塞,則上不能宣發氣機以熏膚、充身、澤毛,下不能通調水道於膀胱。宣降失常則咳嗽喘逆、胸悶氣憋,水津布散失常,則浮腫、癃閉,諸癥叢生。肝藏血、體陰而用陽,主生發、喜條達、其時應春,肝氣郁結,疏泄失常,殃及它臟,諸證蜂起,故有“肝為五臟六腑之賊”之說,故宣肺降逆、疏肝理氣在調暢氣機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眾多的調暢氣機中,篩選出5個功效獨特的腧穴:內關、公孫、膻中、中脘、氣海,這組處方可以通調全身氣機,故名氣病5穴。
內關配公孫為八脈交會穴之父母相配,合於心胸胃,《針灸大成》記載“主治九中心疼、結胸、心胸痞滿、翻胃、腸鳴、臍腹疼痛、胸脅痛、腸風瘧疾、泄瀉、中滿、脫肛、積塊、胎衣不下、血迷心等”,可見其治療範圍包括了上、中、下三焦疾患,配氣會膻中,善治上焦病,偏於心肺;配腑會中脘,善治中焦病,配元氣之海氣海,重在下焦,根據病位所在,而取穴有所側重,如五穴同用,則取效更速。
內關穴:在前臂掌面,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從腕橫紋到肘橫紋是12寸,6等分,即可找到此穴。
公孫穴:在足內側緣,當第壹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膻中穴:在胸部,前正中線上,兩乳頭之間。
中脘穴:在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
氣海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1.5寸。
俗話說:“心病還要心藥醫”,光憑無情之草木針石,往往只能取壹時之快,因其只是治標之法。所以需要患者積極配合,移情易性,消氣釋懷。要知諸法無我,諸行無常,人生短暫,名利如煙,有什麽看不開?有什麽放不下?若能看的空壹些、淡壹些,便可欲火不起,心靜氣平,氣血舒暢、五臟安和。可謂但得無名不起,何用醫生空忙。
山野壹僧、娑婆壹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