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题为《马兜铃酸及其衍生物与台湾和整个亚洲的肝癌广泛相关》的论文发表在权威医学期刊《ScienceTranslationMedicine》上,并且荣登封面,紧接着,关于“马兜铃酸致癌”的文章就在朋友圈疯传,但题目却变成了“亚洲地区肝癌高发可能与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有关”、“鱼腥草用错了会出人命”,然后进一步“发酵”成“有毒的中草药千万别乱吃!”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辟谣者:冷静
医院药剂科副主任
首先,要知道几个名词:马兜铃科,是植物界的一种划分;马兜铃酸,是一种化学成分;马兜铃内酰胺,是马兜铃酸的一种代谢物马兜铃酸的肾毒性,这早有定论。有研究表明,马兜铃酸有可能在体内蓄积,造成不可逆的毒性。年马兜铃酸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入Ⅰ类致癌物。
鱼腥草(折耳根)能不能吃?马兜铃科植物一般都含有马兜铃酸,但是鱼腥草根本就不属于马兜铃科。从细胞毒性来看,对肾脏上皮细胞具有一定损伤和抑制作用的是马兜铃内酰胺-I。在对鱼腥草的提取物中,是否含有马兜铃内酰胺-1,还未明确。此外,很多癌症的发生不是由某一个单一从这一点上来说,患癌与否并不能完全由马兜铃内酰胺来推理。
鱼腥草
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材能不能用?我国在年版《中国药典》即取消了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三个含有马兜铃酸的品种。
对于一些含量较低的药材,例如细辛,制定了用药限度、临床剂量限制。某些含有马兜铃酸的中成药并没有严格的国家标准,但药品中含量都极低。年版《中国药典》对于含马兜铃酸类成分的“马兜铃”、“天仙藤”、“细辛”等中药,在使用注意项也增加了“本品含马兜铃酸,可引起肾脏损害等不良反应;儿童及老年人慎用;孕妇、婴幼儿及肾功能不全者慎用”的警示,并在含量测定中明确“含马兜铃酸I不得过0.%”。
而且,中医药疗法的特色是“辨证论治”、“以偏治偏",通过中药配伍,减毒增效,其临床宗旨就是“有是证,服是方”,没有哪一个方药能够治疗百病,也没有哪味中药能够大剂量地服用。
其实,与其纠结于折耳根还要不要吃,药物滥用问题大家更应该重视。不按照医嘱,凭感觉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很可能造成身体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