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朴夏苓汤医原

知名青少年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491234.html

藿朴夏苓汤《医原》

藿朴夏苓有三仁,泽猪豆豉亦与伦。

湿温身热肢体倦,胸闷舌腻宜煎亨。

杜藿香6克真川朴3克姜半夏4.5克赤苓9克光杏仁9克生苡仁12克白蔻末2克猪苓5克淡香鼓9克建泽泻5克

水煎服。

理气化湿,疏表和中

治湿温初起,恶寒无汗,身热不扬,肢体困倦,肌肉烦疼,面色垢腻,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胸次痞闷,大便溏而不爽,舌苔白滑或腻,脉濡缓或沉细似伏。

藿朴夏苓汤出自《医原》,能宣通气机,燥湿利水,主治湿热病邪在气分而湿偏重者。方中香豉、藿香芳化宣透以疏表湿,使阳不内郁;藿香、白蔻仁、厚朴芳香化湿;厚朴、半夏燥湿运脾,使脾能运化水湿,不为湿邪所困。再用杏仁开泄肺气于上,使肺气宣降,则水道自调;茯苓、猪苓、泽泻、苡仁淡渗利湿于下,使水道畅通,则湿有去路。全方用药照顾到了上、中、下三焦,以燥湿芳化为主,开宣肺气,淡渗利湿为辅,与三仁汤结构略同,而利湿作用过之。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方中藿香具有抗菌、抗病毒、助消化、解痉、镇痛、镇吐、抑制胃肠推进运动、促进胃肠功能正常化、抑制锌异常所致的肠道损害等作用;杏仁、半夏、白蔻仁等具有平喘、镇咳、化痰等功能;厚朴、半夏、蔻仁等还有助消化作用;茯苓、泽泻、猪苓、苡仁等具有较强的利尿作用;淡豆豉具有降温作用。

1:感冒以本方加减:藿香、半夏、蔻仁、厚朴各6g,茯苓、泽泻、杏仁、淡豆豉各10g,薏苡仁10g。日1剂水煎服。风寒偏重加羌活、桂枝、防风;风热偏重加牛蒡子、柴胡、薄荷;暑湿型加香薷、银花;头痛甚加荆芥穗、川芎、白芷;咳嗽加桔梗、紫菀、款冬花。治疗感冒80例,结果:治愈78例,2例在治疗中出现合并症后收住院,治愈率97.5%。

2:笔者临床加减治疗口腔溃疡、萎缩性胃炎、慢性肝炎、泌尿系感染等疾病,疗效显著,总结如下。口腔溃疡案李某,男,36岁。口腔溃疡反复发作4年余,基本上每月发作1~2次,叠经中西医治疗收效甚微,已经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就诊时症见舌边及两颊部散在4枚大小不等溃疡,伴见口中发腻、夜寐不安、大便发烂、舌质淡红、舌苔淡黄腻、脉细。辨证为湿热内蕴,治予清热化湿。药用:藿梗10g、厚朴10g、半夏10g、茯苓15g、杏仁10g、薏苡仁15g、白蔻仁(后下)5g、连翘12g、淡竹叶8g、广郁金12g、菖蒲10g、生甘草3g。药进7剂,口腔溃疡明显好转,守方续进7剂,口腔溃疡已愈。原方加减治疗1个月,随访1年未见复发。按口腔溃疡属于中医“口疮”范畴。其病因病机有心火上炎、脾经蕴热、肾阳虚衰、脾阴不足等。治疗多从清心、泻脾、温肾、滋阴着手。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湿浊内蕴,日久化热为口腔溃疡的病机之一,从湿热立论治疗口腔溃疡取得良好疗效。

3:发热-----李某、男、27岁、年7月20日初诊。反复午后发热月余,体温37·5℃左右,经反复检查疟原虫、伤寒杆菌等均无异常,给予抗炎及抗结核治疗,效果不明显,遂寻求中医诊治。症见:面色萎黄、头晕头痛、神倦少气、周身酸重、食少纳呆、身热不扬、体温37·6℃、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而数。诊断为湿温(表里同病),证属外感湿邪,湿阻气机,郁久化热。治以宣通气机、清热利湿为法,拟藿朴夏苓汤加减:藿香、茯苓各20g、厚朴、半夏、白豆蔻、杏仁、薏苡仁、苍术、紫苏、滑石、焦三仙各15g、淡竹叶10g。连进5剂,头晕头痛大减,出汗明显,饮食增加,体力有所恢复。再进3剂,发热趋平,体温降至37℃以下,舌淡苔白,脉沉缓。嘱续服原方3剂,药尽病愈。按:藿朴夏芩汤主治湿温初起。本案发病时值武汉梅雨季节,暑湿当令,易感湿热之邪,加之病人初居异地,难适温凉湿热之变。

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感证辑要》卷四补。

《医原》卷下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andonghuaa.com/khzi/79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