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三味药白果胡桃与梨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传递健康和希望 http://www.yangguizhe.com/

三六一、白果

白果甘苦,喘嗽白浊,

点茶压酒,不可多嚼。

(一)、概述

《中药大辞典》:白果

拼音BáiGuǒ

别名灵眼(《太仓州志》),佛指甲(《浙江通志》),佛指柑(《一握坤舆》)。

出处《日用本草》

来源为银杏科植物银杏的种子。10~11月采收成熟果实,堆放地上,或浸入水中,使肉质外种皮腐烂(亦可捣去外种皮),洗净,晒干。

原形态银杏,又名:鸭脚(《宛陵集》),公孙树(《汝南圃史》),鸭掌树。落叶乔木,高可达40米。树干直立,树皮灰色。枝有长短两种,叶在短枝上簇生,在长枝上互生。叶片扇形,长4~8厘米,宽5~10厘米,先端中间2浅裂,基部楔形,叶脉平行,叉形分歧;叶柄长2.5~7厘米。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呈下垂的短柔荑花序,4~6个生于短枝上的叶腋内,有多数雄蕊,花药2室,生于短柄的顶端;雌花每2~3个聚生于短枝上,每花有一长柄,柄端两叉,各生1心皮,胚珠附生于上,通常只有1个胚珠发育成熟。种子核果状,倒卵形或椭圆形,长2.5~3厘米,淡黄色,被白粉状蜡质;外种皮肉质,有臭气;内种皮灰白色,骨质,两侧有棱边;胚乳丰富,子叶2。花期4~5月。果期7~10月。

性状干燥的种子呈倒卵形或椭圆形,略扁,长径1.5~2.5厘米,短径1~1.5厘米。外壳(种皮)白色或灰白色,平滑,坚硬,边缘有2条棱线盘绕,顶端渐尖,基部有圆点状种柄痕。壳内有长而扁圆形的种仁,剥落时一端有淡棕色的薄膜。种仁淡黄色或黄绿色,内部白色,粉质。中心有空隙。靠近顶端有子叶2枚或更多。气微,味甘、微苦涩。以外壳白色、种仁饱满、里面色白者佳。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广西、四川、河南、山东、湖北、辽宁等地。

化学成分种子含少量氰甙、赤霉素和动力精样物质。内胚乳中还分离出两种核糖核酸酶。一般组成为:蛋白质6.4、脂肪2.4、碳水化物36%,钙10毫克、磷毫克、铁1毫克%,胡萝卜素微克、核黄素50微克%,以及多种氨基酸。

外种皮含有毒成分白果酸、氢化白果酸、氢化白果亚酸、白果酚和白果醇。尚含天门冬素、甲酸、丙酸、丁酸、辛酸、廿九烷醇-10等。

花粉含多种氨基酸、谷氨酰胺、天门冬素、蛋白质、柠檬酸、蔗糖等。雄花含棉子糖可达鲜重的4%。

毒性白果中毒,古代即有记载,近年来亦屡有报告。大多发生在入秋白果成熟季节,因炒食或煮食过量所致。以10岁以下小儿为多,成人偶亦有之。中毒者服食量小儿自7粒至粒,成人自40粒至粒不等。中毒出现的时间在食后1~12小时不等。症状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表现为呕吐,昏迷,嗜睡,恐惧,惊厥,或神志呆钝,体温升高,呼吸困难,面色青紫,瞳孔缩小或散大,对光反应迟钝,及腹痛、腹泻等,白细胞总数及嗜中性粒细胞升高。少数病例并有末梢神经功能障碍表现,呈两下肢完全性弛缓性瘫痪或轻瘫,触痛觉均消失。多数患者,经救治可获恢复,但也有少数因中毒重或抢救过迟而死亡。一般认为引起中毒及中毒的轻重,与年龄大小、体质强弱及服食景的多少有密切关系。年龄愈小中毒可能性愈大,中毒程度也愈重;服食量愈多,体质愈弱,则死亡率也愈高。

(二)、药用价值

炮制白果仁:拣净杂质,除去硬壳。熟白果:取拣净的白果,蒸熟、炒熟或煨熟,去壳。

性味甘苦涩,平,有毒。

①《饮膳正要》:"味甘苦,无毒。"

②《滇南本草》:"味甘,平,性寒。"

③《纲目》:"甘苦,平,涩。""熟食小苦微甘,性温,有小毒。"

归经入肺、肾经。

①《纲目》:"入肺经。"

②《本草汇言》:"入手太阴、大阳经。"

③《本草再新》:"入心、肺、肾三经。"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敛肺气,定喘嗽,止带浊,缩小便。治哮喘,痰嗽,白带,白浊,遗精,淋病,小便频数。

①《三元延寿书》:"生食解酒。"

②《滇南本草》:"大疮不出头者,白果肉同糯米蒸合蜜丸:与核桃捣烂为膏服之,治噎食反胃,白浊、冷淋;捣烂敷太阳穴,止头风眼疼,又敷无名肿毒。"

③《品汇精要》:"煨熟食之,止小便频数。"

④《医学入门》:"清肺胃浊气,化痰定喘,止咳。"

⑤《纲目》:"熟食温肺益气,定喘嗽,缩小便,止白浊;生食降痰,消毒杀虫;(捣)涂鼻面手足,去皶泡,皯黯,皴皱及疥癣疳匿、阴虱。"

⑥《本草再新》:"补气养心,益肾滋阴,止咳除烦,生肌长肉,排脓拔毒,消疮疥疽瘤。"

⑦《本草便读》:"上敛肺金除咳逆,下行湿浊化痰涎。"

⑧《现代实用中药》:"核仁治喘息,头晕,耳鸣,慢性淋浊及妇人带下。果肉捣碎作贴布剂,有发泡作用;菜油浸一年以上,用于肺结核。"

⑨《山东中药》:"治遗精,遗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捣汁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注意有实邪者忌服。

①《日用本草》:"多食壅气动风。小儿多食昏霍,发惊引疳。同鳗鲡鱼食患软风。"

②《纲目》:"多食令人胪胀。"

(四)、复方

复方①治鼩喘:白果二十一枚(去壳砸碎,炒黄色),麻黄三钱,苏子二钱,甘草一钱,款冬花三钱,杏仁一钱五分(去皮尖),桑皮三钱(蜜炙),黄芩一钱五分(微炒),法制半夏三钱(如无,用甘草汤泡七次,去脐用)。上用水三钟,煎二钟,作二服,每服一钟,不拘时。(《摄生众妙方》定喘汤)

②治梦遗:银杏三粒。酒煮食,连食四至五日。(《湖南药物志》)

③治赤白带下,下元虚惫:白果、莲肉、江米各五钱。为末,用乌骨鸡一只,去肠盛药煮烂,空心食之。(《濒湖集简方》)

④治小儿腹泻:白果二个,鸡蛋一个。将白果去皮研末,鸡蛋打破一孔,装入白果末,烧熟食。(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⑤治诸般肠风脏毒:生银杏四十九个。去壳膜,烂研,入百药煎末,丸如弹子大。每服三丸,空心细嚼米饮下。(《证治要诀》)

⑥治牙齿虫露:生银杏,每食后嚼一个,良。(《永类钤方》)

⑦治鼻面酒皶:银杏、酒酻糟。同嚼烂,夜涂旦洗。(《医林集要》)

⑧治头面癣疮:生白果仁切断,频擦取效。(《秘传经验方》)

⑨治下部疳疮:生白果,杵,涂之。(《济急仙方》)

⑩治乳痈溃烂:银杏半斤。以四两研酒服之,以四两研敷之。(《救急易方》)

临床应用治疗肺结核:对改善症状有一些作用。服药后部分病人的发热、盗汗、咳嗽、气喘、咳血、食欲不振等,可见不同程度的好转。用法:在中秋节前夕,将半青带黄的银杏(选取外表丝毫无损的大颗粒)摘下,不用水洗,亦不去柄,随即浸入生菜油内,浸满天后即可使用。每日早、中、晚各服1粒(小儿酌减),饭前服,视病情连服1~3个月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三六二、胡桃肉

胡桃肉甘,补肾黑发,

多食生痰,动气之物。

《中国药典》:核桃仁

拼音HéTɑoRén

英文名SEMENJUGLANDIS

别名胡桃仁、胡桃肉、核桃

来源本品为胡桃科植物胡桃JuglansregiaL.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肉质果皮,晒干,再除去核壳及木质隔膜。

性状本品多破碎,为不规则的块状,有皱曲的沟槽,大小不一;完整者类球形,直径2~3cm。种皮淡黄色或黄褐色,膜状,维管束脉纹深棕色。子叶类白色。质脆,富油性。无臭,味甘;种皮味涩、微苦。

性味甘,温。

归经归肾、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补肾,温肺,润肠。用于腰膝酸软,阳痿遗精,虚寒喘嗽,大便秘结。

用法用量6~9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备注(1)治中耳炎,用核桃仁榨油加适量冰片滴耳。

摘录《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核桃仁

拼音HéTɑoRén

英文名SemenJuglandis

来源为胡桃科植物胡桃JuglansregiaL.的种子。9~10月采收果实,除去肉质果皮,敲破果壳取出种子。

原形态落叶乔木。羽状复叶互生;小叶5~9,对生,卵形、椭圆形或椭圆状卵形,长6~15cm,宽3~6cm,先端尖,全缘。花单性同株,与叶同时开放;雄?荑花序下垂,花密生,雄蕊6~30;雌花序簇生,直立,生于幼枝的顶端,有花1~3,子房下位,密被毛。核果近球形,外果皮肉质,绿色;内果皮骨质,坚硬,有不规则的浅沟。花期5月,果期10月。

生境分部生于较湿润的肥沃肥沃土壤中,多栽培于平地或丘陵地带。主产河北、北京、山西、山东。

性状完整种子类球表,由两片呈脑状的子叶构成,直径1~3cm,凹凸不平,表面淡棕色或深棕色,种皮菲薄,有深色脉纹,一端有三角状突起的胚根,大多破碎成规则块状,乳白色或黄白色,富油质。味微香甜;种皮微涩。

化学成分含脂肪油,主成分为亚油酸、油酸、亚麻酸的甘油酯;另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α-及γ-维生素E、维生素B2。

性味性温,味甘。

功能主治温补肺肾,定喘润肠。用于肾虚腰痛、脚软、虚寒喘咳、大便燥结。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三六三、梨

梨味甘酸,解酒除渴,

止嗽消痰,善驱烦热。

(一)、概述

《中药大辞典》:梨

拼音Lí

别名快果(陶弘景),果宗、玉乳、蜜父(《纲目》)。

出处《别录》

来源主要为蔷薇科植物白梨、沙梨、秋子梨等栽培种的果实。8~9月间果实成熟时采收。鲜用或切片晒干。

原形态①白梨

落叶乔木。小枝粗壮,幼时有柔毛,越年生的枝紫褐色,有皮孔。叶互生;革质;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5~40厘米,宽约6厘米,先端锐尖,基部阔楔形,罕圆形,叶缘锯齿锐细如针,初时两面有绒毛,后变光滑;叶柄长2.5~7厘米。伞形总状花序,有花7~10朵;花梗长1.5~3厘米;苞片2,针状;萼片基部狭窄,有腺状锯齿。内面有黄色细毛;花瓣5,白色,卵形;雄蕊20;花柱5或4,与雄蕊约等长,光滑。梨果球状卵形,直径2.5~3厘米;先端留有残萼;果梗长3~4厘米;果皮黄白色,稍有斑点。花期4月。果期9月。

分布华北、西北和辽宁等地。

②沙梨

乔木。小枝光滑或幼时有毛。叶略革质;卵状长椭圆形或卵形,长7~13厘米,宽4~8厘米,先端长尖,基部圆形或近乎心脏形,或广楔形,边缘密生刺尖状锯齿,两面无毛,或嫩枝叶有绒毛;叶柄长3~4厘米。伞形总状花序,有花6~9朵;萼片5,自基部分裂,三角状卵形,先端长尖,长0.6~1厘米,较花托长2倍,缘有腺质锯齿,内面基部有黄毛;花瓣5,卵形,长1.5~4.5厘米,白色,先端有不规则的缺刻,基部有短爪;雄蕊20;花柱5或4,无毛,与雄蕊同长。梨果近球形,皮赤褐色,或青白色:果肉稍硬,顶部无残萼。种子楔状卵形,稍扁平,黑褐色。花期4月。果熟期9月。

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及淮河流域。

③秋子梨

乔木。嫩枝有绵毛,旋即脱落。叶近圆形或广卵形,长5~10厘米,宽4~8厘米,先端尾尖,边缘有刺毛状尖锯齿,基部通常圆形,有时心形,两面无毛,光泽;叶柄长2~6厘米,幼时有毛。伞形总状花序,有花6~12朵:萼片三角形,先端渐尖,边有绒毛;花瓣白色;雄蕊多数。梨果近球形,径长1.5~6.5厘米,暗绿色稍带褐色,或黄色,常有红色斑点;花萼宿存;果柄直生,不下垂,长1.5~2厘米。花期4月。果期9月。

分布我国东北及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地。

化学成分沙梨果实含苹果酸、柠檬酸、果糖、葡萄糖、蔗糖等。

白梨果实含蔗糖、果糖等。

(二)、药用价值

性味甘微酸,凉。

①《日用本草》:"甘,酸,平。"

②《本草再新》:"味甘,性微寒,无毒。"

归经入肺、胃经。

①《本草经巯》:"入手太阴,兼入足阳明经。"

②《要药分剂》:"入心、肺二经,兼入肝、胃二经。"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生津,润燥,清热,化痰。治热病津伤烦渴,消渴,热咳,痰热惊狂,噎膈,便秘。

①《千金·食治》:"除客热气,止心烦。"

②《唐本草》:"削贴汤火疮,不烂、止痛、易差。又主热嗽,止渴。"

③《食疗本草》:"胸中痞塞热结者可多食好生梨。卒闇风失音不语者,生捣汁一合顿服之,日再服。"

④《日华子本草》:"消风,疗咳嗽,气喘热狂;又除贼风、胸中热结;作浆吐风痰。"

⑤《开宝本草》:"主客热、中风不语,又疗伤寒热发,惊邪,嗽,消渴,利大小便。"

⑥《滇南本草》:"治胃中痞块食积,霍乱吐泻,小儿偏坠疼痛。"

⑦《纲目》:"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疮毒、酒毒。"

⑧《本草通玄》:"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脏之阴。"

⑨《本草求原》:"梨汁煮粥,治小儿疳热及风热昏躁。"

用法用量内服:生食、(去皮、核)捣汁或熬膏。外用:捣敷或捣汁点眼。

注意脾虚便溏及寒嗽忌服。

《本草经疏》:"肺寒咳嗽、脾家泄泻、腹痛冷积、寒痰痰饮、妇人产后、小儿痘后、胃冷呕吐,法咸忌之。"

(四)、复方

复方①治太阴温病,口渴甚者:甜水梨大者一枚。薄切,新汲凉水内浸半日,(捣取汁)时时频饮。(《温病条辨》雪梨浆)

②治太阴温病口渴甚,吐白沫粘滞不快者: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或用蔗浆)。临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甚喜凉者,重汤炖温服。(《温病条辨》五汁饮)

③治小儿心藏风热,昏怕躁闷,不能食:梨三枚。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入粳米一合,煮粥食之。(《圣惠方》)

④治消渴:香水梨(或好鹅梨,或江南雪梨,俱可),用蜜熬瓶盛,不时用热水或冷水调服,止嚼梨亦妙。(《普济方》)

⑤治卒咳嗽:㈠梨一颗,刺作五十孔,每孔内置椒一粒,以面裹于热火灰中煨令熟,出,停冷,去椒食之。㈡梨,去核,纳酥蜜,面裹烧令熟,食之。㈢梨,捣汁一升,酥一两,蜜一两,地黄汁一升。缓火煎,细细含咽。凡治嗽皆须待冷,喘息定后方食,热食之反伤矣,令嗽更极,不可救。如此者,可作羊肉汤饼饱食之,便卧少时。(《孟诜方》)

⑥治痰喘气急:梨,剜空,纳小黑豆令满,留盖合住,系定,糠火煨熟,捣作饼,每日食之。(《摘元方》)

⑦清痰止嗽:梨,捣汁用,熬膏亦良,加姜汁、白蜜。

⑧治中风痰热:梨汁同霞天膏、竹沥、童便服。

⑨治急惊风热痰壅:梨汁和牛黄服之。

⑩治血液衰少,渐成噎膈:梨汁同人乳、蔗汁、芦根汁、童便、竹沥服之。(⑦方以下出《本草求原》)

⑾治反胃转食,药物不下:大雪梨一个,以丁香十五粒,刺入梨内,湿纸包四五重,煨熟食之。(《圣济总录》)

⑿治卒患赤目胬肉,坐卧痛者:好梨一颗(捣,绞取汁),黄连三枝(碎之)。以绵裹渍令色变,仰卧注目中。(《本草图经》)

各家论述①《本草衍义》:"梨,多食则动脾,少则不及病,用梨之意,须当斟酌,惟病酒烦渴人,食之甚佳,终不能却疾。"

②《纲目》:"《别录》着梨,止言其害,不着其功,陶隐居言梨不入药,盖古人论病多主风寒,用药皆用桂、附,故不知梨有治风热、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毒之功也。今人痰病火病,十居六七,梨之有益,盖不为少,但不宜过食尔。然惟乳梨、鹅梨、消梨可食,余梨则亦不能去病也。"

③《本草经疏》:"梨,能润肺消痰,降火除热,故苏恭主热嗽止渴,贴汤火伤;大明主贼风心烦,气喘热狂;孟诜主胸中痞塞热结等,诚不可阙者也。《本经》言多食令人寒中者,以其过于冷利也;乳妇金疮不可食者,以血得寒则凝而成瘀为病也。凡人有痛处,脉数无力,或发渴,此痈疽将成之候,惟昼夜食梨,可转重为轻。膏粱之家,厚味酽酒,纵恣无节,必多痰火卒中痈疽之病,数食梨,可变危为安,功难尽述。"

④《重庆堂随笔》:"梨,不论形色,总以心小肉细,嚼之无渣,而味纯甘者为佳。凡烟火、煤火、酒毒,一切热药为患者,啖之立解。温热燥病,及阴虚火炽,津液燔涸者,捣汁饮之立效。"

摘录《中药大辞典》

特殊声明:

华夏本草博大精深,我们认识中草药,学习祖国医学,只为弘扬中华国粹!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等著作,图片视频来源于网络,资源共享,弘扬中医文化。对于文中所述野生动物药材,本人主张取药尽量取其替代品,医者有仁心,请保护动物,还有,有些动物是比如萨斯、冠状病毒等病毒的宿主,请一定要注意防范,别轻易接触使用!另外,文中所述医方,请遵医嘱再用药,切不可私自开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andonghuaa.com/khzi/62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