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莘.主产于山西、河北、甘肃、辽宁、内蒙古、新疆、陕西、青海、吉林等地,以产于山西、甘肃、陕西、青海等地者品质为佳,称西麻黄。麻黄药材分草麻黄、木贼麻黄、中麻黄三种,三者均以干燥、茎粗、淡绿色、内心充实、昧苦涩者为佳。《神农本草经》谓麻黄“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伤寒论》入14方次,《金匮要略》入23方次。
●原文考证
最简方:甘草麻黄汤、半夏麻黄丸
甘草麻黄汤治“一身面目黄肿、小便不利、脉沉”的“里水,,(十四),一身面目黄肿,小便不利,提示全身性的浮肿是使用麻黄的重要指征。根据条下有“不汗再服”的提示,则可见患者并有无汗或皮肤干燥的症状。
半夏麻黄丸治“心下悸”(十六),主证不明。
最大量方(6两):大青龙汤、越婢汤
大青龙汤治“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38),其禁忌证为“脉微弱,汗出恶风者”,“服之则厥逆,筋惕肉闰,,(38),此原文提示,大剂量使用麻黄的大青龙汤,发汗作用非常强烈。既然脉微弱、汗出恶风是禁忌证,则无汗、脉象有力就是必见证了。脉浮紧,就是脉象有力的一种表述。
越婢汤治“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十四)。一身悉肿,为全身性浮肿,提示麻黄用于浮肿,与甘草麻黄汤主治相同。不过,本方证不是无汗,而是“自汗出”,为何也可使用麻黄呢?这提示麻黄配伍的技巧。张仲景治疗肿而汗出时,麻黄配石膏,这就是越婢汤;治“汗出而喘”(63)时,麻黄、杏仁配石膏,方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可见麻黄与石膏同用时,不必拘于无汗一证。
加味方:防己黄芪汤
防己黄芪汤条下有“喘者加麻黄半两”(二),联系麻黄汤治“无汗而喘”,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汗出而喘”,则麻黄平喘无疑。
●仲景方根
麻黄桂枝甘草:主治发热恶寒、无汗,身痛。方如麻黄汤、麻黄加术汤、大青龙汤、葛根汤等。参见桂枝条下。
麻黄附子甘草:主治无汗脉沉、关节疼痛者。方如麻黄附子甘草汤能“微发汗”()。麻黄附子汤即麻黄附子甘草汤加重麻黄用量,治“水之为病……脉沉者”(十四)。桂枝芍药知母汤治“诸肢节疼痛,身体虺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五)。乌头汤治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第五)。
麻黄杏仁甘草:主治咳喘胸满,方如麻黄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并可用于湿家身痛和发黄,方如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汤治湿家“一身尽疼”(二)。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治“瘀热发黄黄”,()
麻黄石膏甘草:主治汗出烦躁而喘,或汗出而一身尽肿,或发热无汗而烦躁者。方如越婢汤治“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治“汗出而喘,无大热”(63);大青龙汤主治“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38)小青龙加石膏汤主治“肺胀咳逆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七)。
麻黄附子细辛:主治无汗、恶寒、脉沉微者。方如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少阴病发热、脉沉微者();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治水饮病、心下坚、无汗(十四)。
麻黄干姜细辛五昧子半夏:主治咳喘而恶寒不渴者。方如射干麻黄汤主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七);厚朴麻黄汤治“咳而脉浮者”(七);小青龙汤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40);“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41)。
麻黄黄芪:主治关节疼痛、汗出身重而肿者。方如乌头汤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ti2);防己黄芪汤加麻黄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见喘者;千金三黄汤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五)。方名麻黄用量主要配伍
麻黄汤3两桂枝甘草杏仁
麻黄加术汤3两桂枝甘草杏仁白术
大青龙汤6两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葛根汤3两桂枝甘草葛根生姜大枣芍药
葛根加半夏汤3两桂枝甘草葛根生姜大枣半夏芍续命汤3两桂枝甘草当归人参石膏干姜杏仁川芎
桂枝二麻黄一汤16铢桂枝甘草芍药杏仁生姜大枣
桂枝麻黄各半汤1两桂枝甘草芍药杏仁生姜大枣
桂枝二越婢一汤18铢桂枝甘草石膏芍药生姜大枣
麻黄附子汤3两附子甘草
麻黄附子甘草汤2两附子甘草
桂枝芍药知母汤2两附子甘草桂枝芍药知母白术防风生姜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4两杏仁甘草石膏
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汤半两杏仁甘草苡仁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2两杏仁甘草连翘(代连轺)生姜大枣赤小豆
越婢汤6两石膏甘草生姜大枣
小青龙加石膏汤3两石膏甘草杏仁芍药桂枝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麻黄附子细辛汤2两附子细辛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2两附子细辛桂枝生姜大附子汤枣甘草
射干麻黄汤4两生姜细辛五味子半夏射干紫菀款冬花大枣
厚朴麻黄汤4两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石膏厚朴杏仁小麦
小青龙汤3两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芍药桂枝甘草
乌头汤3两黄芪甘草芍药乌头
防己黄芪汤(加减)半两黄芪甘草防己白术
千金三黄汤5分黄芪独活细辛黄芩●药证发挥
麻黄主治黄肿,兼治咳喘及恶寒无汗而身痛者。
黄肿是指面色黄黯而浮肿者。临床所见浮肿的程度不一,有一身悉肿者,有晨起眼睑肿,下午下肢肿者,也有无明显水肿,而是面色黄黯,如浮肿貌者。黄肿,是仲景使用麻黄的重要客观指征。
咳喘,是咳嗽加上呼吸困难,张仲景所谓的“咳逆上气”、“肺胀”。咳喘的临床特征是咳喘相关,或咳而喘,或因咳而喘。因临床多见咳喘而多痰,又称为痰喘。咳喘多伴有喉中痰声,或有哮鸣音,张仲景所谓“喉中水鸡声”(七)。黄肿者的咳喘,用麻黄最为适宜。
恶寒无汗而身疼痛者,是一组症状。恶寒,是不当风而有寒冷感;无汗,指皮肤干燥;身疼痛,是指全身性的疼痛感、困重感、拘紧感。临床有恶寒而体痛气喘者;有恶寒而体倦,息微而脉沉迟无力;有始虽恶寒,后必肌肤发热者,有无汗而面目黄肿、精神困顿者。由于恶寒与身疼痛均为自觉症状,所以,无汗一症的鉴别很重要。患者多无汗或少汗,并且平素不易出汗,故皮肤多干燥而粗糙,或如粟粒,或如鱼鳞。肤色多黄黯,缺乏光泽。张仲景判定用药的效果,也常常以有无出汗作为标准。
仲景使用大剂量麻黄强调脉象,如大青龙汤证的脉象为浮紧。浮紧即有力,是患者心肺功能较好的一种反映。
黄肿不是即时的一过性的症状,而应当理解为一种体质状态。《金匮要略》有“湿家”之说,所谓“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复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渴欲得饮而不能饮”。“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参照“湿家”的特征,笔者提出“麻黄体质”的概念。所谓“麻黄体质”,即容易出现麻黄证的体质类型:患者体格粗壮,面色黄黯,皮肤干燥且较粗糙。恶寒喜热,易于着凉,着凉后多肌肉酸痛,无汗发热;易于鼻塞、气喘;易于浮肿,小便少,口渴而饮水不多。身体沉重,反应不敏感。舌体较胖,苔白较厚,脉浮有力。临床使用麻黄或麻黄剂,应注意麻黄体质是否存在。如果体格赢瘦、唇红咽肿,脉象数促者,虽无汗也不能适用麻黄。否则会导致心悸动、汗出过多甚至虚脱等毒副反应。
麻黄配石膏能调节发汗的强弱。越婢汤中麻黄、石膏的比例为6:8,石膏量大于麻黄,则不发汗而退肿。大青龙汤中麻黄石膏的比例为6:4(注:原书石膏无剂量,仅为“鸡子大”,50克左右。据柯雪帆先生考证,《伤寒论》一两等于15.克,则鸡子大的石膏折合为四两左右),麻黄量大于石膏,则重在发汗。麻黄配桂枝则可减轻麻黄让人烦乱、心悸等副反应。桂枝甘草汤所治的“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与过服麻黄的反应是一致的,所以,配伍桂枝的麻黄剂应该是较为安全的,尤其是桂枝量大于麻黄的处方,比如《伤寒论》中对麻黄桂枝比例为3:l的大青龙汤反复叮嘱服药不宜过量,而对比例为3:2的麻黄汤则未作如此交代。此外,麻黄配黄芪可能有助于退肿和治疗身痛。如浮肿而喘者,黄芪、白术、甘草配麻黄,方如防己黄芪汤;身痛而肿者,黄芪、乌头、芍药配麻黄,方如乌头汤。
仲景使用麻黄有多个剂量段。6两:用于浮肿及无汗,但多配石膏,方如大青龙汤、越婢汤。3~4两:用于咳喘、无汗身痛,方如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麻黄汤、葛根汤、乌头汤等。2两:或与附子、细辛配伍,治疗脉沉的无汗、浮肿等,方如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汤等;或与连翘、杏仁等同用,治疗发黄,方如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等。至于用于湿家的肤痒或身体痛等,则麻黄用量更少,只有半两或1两。可以说,麻黄的用量很难统一。有人认为麻黄成人不能超过15g,尤其是苏南的用量,仅在3~10g之间。但有人则用量大大超过15g,如近代名医范文虎先生退黄,用麻黄六钱(18g),甚至小孩麻疹肺炎,麻黄也用四钱(12g)。由于麻黄的用量与配伍、煎服法、体质、季节等均有关系,所以临床使用应细细斟酌,不要盲目大量使用。麻黄有毒副反应。麻黄用量过大或误用,易引起心悸、气促、失眠、烦躁、汗出、震颤及心绞痛发作、血压升高等,严重中毒时可引起视物不清、瞳孔散大、昏迷、呼吸及排尿困难,惊厥等,可死于呼吸衰竭和心室纤颤。麻黄的中毒量为30~45g。但久煎可减轻毒副反应。仲景用麻黄多先煎并去上沫,值得研究。●常用配方
①麻黄9g杏仁10g甘草3g(《和剂局方》三拗汤)
应用:此为止咳平喘的基本方。虽非仲景方,但确是仲景常用配伍,故应作经方看待。本方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多用之。咳喘而咽喉充血、身热有汗者,加生石膏30g、连翘30g、黄芩12g。腹胀、恶心者,加姜半夏12g、厚朴10g。如痰多呈泡沫样者,加干姜10g、细辛5g、五味子6g。
②麻黄9g杏仁10g甘草3g桂枝6g(麻黄汤)
应用:麻黄汤是比较安全的发汗剂。可用于流行性感冒、关节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见无汗而喘或无汗身痛、脉浮有力者用之。患者体形比较壮实,心功能无异常者比较安全。
③麻黄6g附子10g细辛6g(麻黄附子细辛汤)
应用:本方是温性止痛兴奋剂,适用于感冒、坐骨神经痛、关节痛、心血管病见无汗恶寒、身体疼痛、脉沉者。本方可提高心率,可用于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可加干姜、黄芪、肉桂、甘草等。也可用于治疗虚人感冒,多见恶寒无汗、发热、周身疼痛而精神萎靡、面色灰黯者,服药后常可微微汗出,病情可迅速缓解。本方有兴奋性功能作用,可用于阳痿。本方治疗腰痛最有效果。但以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脱出为适宜,麻黄量在10g以上,芍药30g以上,服用以后须避风,服第一服时常常会周身出汗,腰痛随之减轻,以后再服就不一定会出汗,有效者常常三五剂内见效。笔者经验,本方加干姜、甘草、大枣等,使用更安全,汤液的口感也较好。④麻黄12g杏仁10g甘草6g石膏24g(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应用:本方是清热平喘剂,也能用于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等。临床应用多加黄芩、连翘、山栀子等。其辨证要点在舌红、有汗。⑤麻黄6g连翘6g杏仁12g赤小豆30g桑白皮10g甘草6g生姜6g大枣12枚(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应用:身黄、浮肿、小便不利者可用之。皮肤病见瘙痒、分泌物较多者;肾炎见伴有浮肿、有脓疱疮、扁桃体脓肿者;风湿性关节炎见关节肿痛、浮肿者均可使用。
⑥麻黄18g桂枝6g甘草6g杏仁10g石膏20g生姜9片大枣10枚(大青龙汤)
应用:本方具有较强烈的发汗作用,常用于病毒性感冒出现的恶寒发热、皮肤干燥,患者体质较壮实者。
⑦麻黄9g乌头10g黄芪9g芍药9g甘草3g(《金匮要略》乌头汤)
应用:骨节肿痛甚剧,四肢厥冷而脉沉者,多用于关节炎、神经痛、寒疝腹痛。
⑧麻黄10g大黄10g防风10g连翘20g薄荷6g芒硝6g山栀10g黄芩12g石膏30g川芎10g当归10g白芍12g荆芥10g桔梗6g滑石15g甘草3g生姜5片(《宣明论方》防风通圣散)
应用:本方是表里双解剂,即既有发汗作用,又有通便作用。多用于皮肤病。往往汗出而大便通畅,皮肤的痒疹也随之消散。除痒疹以外,还可用于面部蝴蝶斑、扁平疣、湿疹等皮肤病。日本尚用本方减肥。本方有成药出售。
版权声明:文章、图片源于网络,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注:本平台所有内容仅为中医公益性分享,内容仅供参考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