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麻黄汤和桂枝汤
同属辛温解表剂,都可用治外感风寒表证。
麻黄汤中麻、桂并用,佐以杏仁,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主治外感风寒而至恶寒发烧而无汗喘咳之表实证;
桂枝汤中桂、芍并用,佐以姜、枣,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有融合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主治外感风寒而至恶风发烧而有汗出之表虚证。
2银翘散和桑菊饮
都是调节温病初起的辛凉解表药方,构成中都有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五药。
银翘散用银花配伍荆芥、牛蒡子、竹叶,解表清热之力强,为“辛凉平剂”;
桑菊饮用桑叶、菊花配伍杏仁,肃肺止咳之力大,而解表清热效用较银翘散为弱,故为“辛凉轻剂”。
回忆:
银翘散:云汉牛巧吃草根(芦根)梗叶(竹叶)穗。
桑菊饮:桑干河人(杏仁)聚结芦桥。
3蒿芩清胆汤和小柴胡汤
均能妥协少阳,用于邪在少阳、往还寒热、胸胁不适者。
小柴胡汤以柴胡、黄芩陪人参、大枣、炙甘草,妥协中兼有利气扶正之功,宜于邪踞少阳,胆胃不和者;
蒿芩清胆汤以青蒿、黄芩配赤茯苓、碧玉散,于妥协当中兼有清热利湿,理气化痰之效,宜于少阳胆热着重,兼有湿热痰浊者。
回忆:
小柴胡汤:胡琴下三人
蒿芩清胆汤:蒿芩如“碧玉”(碧玉散),半夏只服皮
4四逆散和小柴胡汤
同为妥协剂,同用柴胡、甘草。
小柴胡汤用柴胡配黄芩,解表清热效用较强,为妥协少阳的代表方;
四逆散则柴胡配枳实,升清降浊,疏肝理脾效用较著,为融合肝脾的根本方。
5犀角地黄汤和清营汤
均以犀角、生地为主,以治热入营血证。
清营汤是在清热凉血中伍以银花、连翘等轻清宣透之品,寓有“透热转气”之意,实用于邪初入营尚未动血之证;
犀角地黄汤配伍赤芍、丹皮泻热散瘀,寓有“凉血散血”之意,用治热入血分而见耗血、动血之证。
回忆:
犀角地黄汤:药(赤芍)母(牡丹皮)殉难
清营汤:西丹(丹参)麦竹连(连翘),黄帝(用)银元(元参)
6仙方生存饮和普济消毒饮
均属于清热解毒剂。
普济消毒饮所治为大头瘟,系肿毒发于头面者,以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为法,并佐以升阳散火,散发郁热;
仙方生存饮则痛治阳证肿毒,于清热解毒中,伍以行气活血,散结消肿之品,对痈疮初起更宜。
回忆:
仙方生存饮:顶风厕纸被刺(皂角刺)穿,没乳(乳香)花粉当做药(赤芍)
普济消毒饮:迎天(天魁)地(地丁)弯腰(蒲公英)
7左金丸和龙胆泻肝汤
皆用于肝经实火,胁痛口苦等证。
左金丸紧要用于肝经郁火犯胃之吐逆吞酸等证,有降逆和胃之功,而无清利湿热效用,泻火效用较弱;
龙胆泻肝汤紧要用于肝经实火上攻之目赤耳聋,或湿热下注之淋浊阴痒等症,有清利湿热之功,而无和胃降逆效用,泻火之力较强。
回忆:
左金丸:(左金)干连一比六
龙胆泻肝汤:车通黄(黄芩)龙山(山栀子),本地卸柴草。
8玉女煎和清胃散
同治胃火牙痛。
玉女煎以清胃热为主,而兼滋肾阴,故用石膏为君,配伍熟地、知母、麦冬等滋阴之品,属清润之剂,功能清胃火、滋肾阴,主治胃火旺而肾水不够的牙痛及牙宣诸症。
清胃散重在清胃火,以黄连为君,属苦寒之剂,配伍升麻,意在升散解毒,兼用生地、丹皮等凉血散瘀之品,功能清胃凉血,主治胃火炽盛的牙痛、牙宣等症;
回忆:
玉女煎:石弟(熟地)麦母牛
清胃散:“钦蔚”本地炼升丹
9白头翁汤和芍药汤
同为治痢之方。
白头翁汤主治热毒痢疾,乃热毒深陷血分,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使热毒解,痢止尔后重自除;
芍药汤部下痢赤白,属湿热痢,而兼气血平衡证,故治以清热燥湿与调气和血并进,且取“通因通用”之法,使“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两方紧要差别在于:白头翁汤是清热解毒兼凉血燥湿止痢,芍药汤是清热燥湿与融合蔼血并用。
回忆:
白头翁汤:秦(秦皮)连拜(黄柏)(见)白头翁,即:秦香莲拜会白头翁。
芍药汤:贵将领敢要秦香莲从戎(槟榔)
10小建中汤与桂枝汤
小建中汤是由桂枝加芍药汤,重用饴糖构成,然其理法与桂枝汤有别。
桂枝汤以桂枝为君,具备解肌发布,融合营卫之功,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营卫不和证;
小建中汤以饴糖为君,意在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主治中焦虚寒,虚劳里急证。
11小建中汤和理中丸
同为温中祛寒之剂。
理中丸纯用温补药物,以温中祛寒,益气健脾为主。
小建中汤乃温补药配以疗养肝脾之品,重在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回忆:
理中丸:理中人煮干草。
12四逆散、四逆汤和当归四逆汤
三方主治证中皆有“四逆”,但其病机用药却大不不异。
四逆散证是因外邪传经入里,阳气内郁而不达四末而至,故其逆冷仅在肢端,不过腕踝,尚看来身热、脉弦等症;
四逆汤之厥逆是因严寒内盛,阳气衰落,无力来到四末而致,故其厥逆严峻,冷过肘膝,并伴随神衰欲寐、腹痛下利、脉微欲绝等症;
当归四逆汤之兄弟厥寒是贫血受寒,寒凝经脉,血行不畅而至,因其寒邪在经不在脏,故肢厥水平较四逆汤证为轻,并兼见肢体痛楚等症。因而,三方用药、功能全然不同,正如周杨俊所言:“四逆汤全在回阳起见,四逆散全在妥协内外起见,当归四逆汤全在养血通脉起见”。
回忆:
四逆散:四逆只烧干柴
四逆汤:四逆汤浮江草
当归四逆汤:通(知)贵心肝要早归
13四正人汤和理中丸
两方均用人参、白术、炙甘草以补益中气,仅一药之别,而功能相异。
四正人汤配茯苓,功能以益气健脾为主,主治脾胃气虚证;
理中丸用干姜,功能以温中祛寒为主,实用于中焦虚寒证。
14玉屏风散和桂枝汤
都可用于调节表虚自汗。
玉屏风散之自汗,乃卫气薄弱,腠理不固而至,玉屏风散功专益气固表止汗,兼以祛风;
桂枝汤证之自汗,因外感风寒,应为不和而致,桂枝汤则以解肌发布,融合营卫取效。
15归脾汤和补中益气汤
同用人参、黄芪、白术、甘草以益气补脾。
归脾汤以补气药配伍养心安神药,意介意脾双补,复二脏生血、统血之职,主治心性情血两虚之心悸怔忡、忘掉失眠、体倦食少,以及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等。补中益气汤是补气药配伍升阳举陷药,意在补气升提,复脾胃升清降浊之能,主治脾胃气虚、气陷之少气懒言、发烧及脏器下垂等。
16一直煎和悠闲散
都能疏肝理气,都可治肝郁气滞之胁痛。
悠闲散疏肝养血健脾的效用较强,主治肝郁贫血之胁痛,并伴随神疲食少等脾虚病症;
一直煎滋润肝肾的效用较强,主治肝肾阴虚之胁痛,且见吞酸吐苦等肝气犯胃病症者。
17酸枣仁汤和天王补心丹
均以滋阴补血,养心安神药物为主,配伍清虚热之品组方,以治阴血不够,虚热内扰之虚烦失眠。
酸枣仁汤重用酸枣仁养血安神,配伍调气行血之川芎,有养血调肝之妙,主治肝血不够之虚烦失眠伴主脑昏倒、脉弦细等;
天王补心丹重用生地黄,并与二冬、玄参等滋阴清热为伍,更与大队养血安神之品相配,主治心肾阴亏血少,虚火内扰之虚烦失眠伴兄弟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者。
回忆:
天王补心丹:朱酸伯(柏子仁)五更远归,玄丹人潜匿天(天冬)地
18定喘汤和苏子降气汤
均为降气平喘之罕用方。
定喘汤以麻黄、白果与黄芩、苏子配伍,构成宣肺散寒,清热化痰,降气平喘之剂;
苏子降气汤以苏子降气平喘为君药,配下列气祛痰之品,更用肉桂温肾纳气,当归气病调血,用以治“上实下虚”之喘咳,但以上实为主。
回忆:
定喘汤:性情(黄芩)拌甘果(白果),白皮(桑白皮)麻(麻黄)花(款冬花)酥(苏子)
苏子降气汤:苏爷(苏子叶)陈大官(肉桂)盛夏先后返国(甘草)
19黄土汤和归脾汤
两方都可用治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
黄土汤中以灶心黄土合炮附子、白术为主,配伍生地、阿胶、黄芩以温阳健脾而摄血,滋阴养血而止血,实用于脾阳不够,统摄无权之出血证;
归脾汤重用黄芪、龙眼肉,配伍人参、白术、当归、茯神、酸枣仁、远志补气健脾,养心安神,实用于性情不够,气不摄血之出血证。
回忆:
黄土汤:歌颂甘地擒蛟龙(伏龙肝)
20桑杏汤和杏苏散
都可轻宣外燥,用治外燥咳嗽。
桑杏汤所治系外感温燥证,温燥外袭,肺津受灼,故以杏仁与桑叶为君,配伍清热润燥,止渴生津之品,所谓辛凉甘润法,意在轻宣温燥,凉润肺金,可以使炎热清而津液复,诸症自除。
杏苏散所治系外感凉燥证,凉燥束肺,肺失宣降,津液不布,痰湿内阻,故以杏仁与苏叶为君,配以宣肺化痰之品,所谓苦温甘辛法,意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可以使凉燥解而津液布。
回忆:
桑杏汤:桑杏沙参智斗贝利(梨)
杏苏散:杏苏散,二乘(二陈汤)三,更值钱
21桑杏汤和桑菊饮
均用于桑叶、杏仁,皆可调节外感咳嗽、受邪轻快、身热不甚、口渴、脉浮数等症。但两方中同中有异。
桑菊饮方中配伍薄荷、菊花、连翘、桔梗、甘草、芦根,着重于分散风热,为辛凉解表法,调节风温初起,津伤不甚,仅见口微渴,多伴见无风、头疼等风热表证;(辛凉轻剂)
桑杏汤虽亦配伍辛凉解表的豆豉和清泻肺热的栀子皮,但更用养阴润肺生津的沙参、梨皮,以及润肺止咳化痰的贝母,为辛凉甘润之法,主治外感温燥,津伤水平相对较甚,口渴显然,多伴见咽干鼻燥等症者。
回忆:
桑菊饮:桑干河人(杏仁)聚结芦桥。
22清燥救肺汤和桑杏汤
同治温燥伤肺,但邪气有深浅,病征有轻重。
桑杏汤证属温燥邪伤肺卫,肺津受灼之轻证,症见身热、咳嗽不甚、右脉数大者,治以轻宣清透合以凉润为法;
清燥救肺汤证为炎热伤肺,卫气同病而气阴两伤之重证,症见身热较高、咳嗽较频,甚则气逆而喘、胸膈满闷、脉虚大而数者,治以清宣润肺与养阴益气并进。
回忆:
清燥救肺汤:闲散人,胡骂人(胡麻仁),卖芭蕉,炒杏仁
23甘霖消毒丹和三仁汤
均为清热利湿之剂,调节湿热留滞气分之证。
甘霖消毒丹重用滑石、茵陈、黄芩,配伍悦脾和中、清热解毒之品,清热利湿着重,兼可化浊解毒,故宜于湿热着重,疫毒上攻之证。
三仁汤配伍滑石、通草、竹叶三焦分消,重在祛湿,宣畅气机,故宜于湿多热少,气机停滞之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证。
回忆:
甘霖消毒丹:秦香(藿香)莲被射,花梵衲都悲伤
三仁汤:三人(杏仁、豆蔻仁、薏苡仁)扑通滑竹下
24猪苓汤和五苓散
均为利水渗湿之罕用方,个中泽泻、猪苓、茯苓为两方共管药物,皆治小便不利、身热口渴。
五苓散证乃因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而致,故配伍桂枝温阳化气兼解太阳未尽之邪,白术健脾燥湿,共成温阳化气利水之剂;
猪苓汤所治之证乃因邪气入里化热,水热互结,灼伤阴津而成里热阴虚,水气不利之证,故配伍滑石清热利湿,阿胶滋阴润燥,共成利水清热养阴之方。
25苓桂术甘汤和五苓散
均为温阳化饮之罕用方,构成中同有茯苓、桂枝、白术。
五苓散以泽泻为君,臣以茯苓,猪苓,直达下焦,利水渗湿为主,主治饮停下焦之头眩、脐下悸、或吐涎沫等症;
苓桂术甘汤以茯苓为君,臣以桂枝温阳化饮为主,四药皆入中焦脾胃,主治饮停中焦之胸胁支满、头眩、心下悸等症。
26真武汤和实脾散
均治阳虚水肿,具温补脾肾,利水渗湿之功。
真武汤以附子为君,不必干姜,故偏于温肾,温阳利水当中又佐以芍药敛阴柔筋,缓急止痛,故其主治阳虚水肿见腹痛下利、手脚惨重痛楚等;
实脾散以附子、干姜共为君药,故温脾之力胜于真武汤,且佐入木香、厚朴、槟榔、草果等行气导滞之品,主治阳虚水肿兼有胸腹胀满等气滞见症者。
预览时标签不成点收录于合集#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