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气
寒
露
袅袅凉风,寒露养生
寒露,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七个节气,在秋季的二十四节气歌中“秋处白秋寒霜降”的倒数第二个节气,预示秋季的结束。露已寒,将为霜,冬天的脚步声近了。到了寒露,一重秋风一重冷,一场秋雨一场寒,济南到了真真切切冷的季节。
寒露时节,气候由热转凉,自然界阴阳开始转变,阳气渐收,阴气渐露,人与自然万物相应,易“秋乏”,故养生保健也应顺应自然界的变化。
起
居
养
生
古人云“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故寒露时节应注意脚部保暖。中医理论认为:“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足部是足三阴经的终点,足三阳经的起点,如果脚部受寒,寒邪就会“游窜”入人体经脉,首先影响局部关节不适,进而影响人体五脏六腑功能。足部养生不仅仅指要穿好鞋袜,还应养成睡前用温水泡脚的习惯。用温水泡脚既可增强人体免疫力,减少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还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全身皮肤和腺体的营养代谢,改善皮肤干燥、口唇干裂、舌燥咽干等不适症状,还能减少下肢酸痛,缓解、消除疲劳等作用。
运
动
养
生
运动方面,可以通过低强度的运动方式,如登山、慢跑、散步等运动锻炼身体,缓解身心疲乏。选择低强度的运动方式是为避免出汗太多,如遇到起风、阴雨天气,可选择在室内运动,也不可盲目冒寒涉水运动,以免感受寒湿而感冒。
膳
食
养
生
寒露时节,气候干燥,人体易出现皮肤干燥、口唇干裂、舌燥咽干、干咳少痰、大便秘结等症状,故此时宜适量食用滋阴润肺、养液生津食物,如百合、银耳、雪梨、蜂蜜、芝麻、莲藕、荸荠、番茄、香蕉桃等。少吃辛辣食物,如芥末、胡椒、辣椒、花椒、桂皮等,即使用葱、姜、蒜及辣椒等作为调味品时也要减少其用量。
寒露时宜常食甘淡补脾食物,不能急于进食肥甘厚味,古人云:“厚味伤人无所知,能甘淡薄是吾师,三千功行从此始,淡食多补信有之。”秋天人的阳气收敛,脾胃之火更加充足,人的胃口变好,消化吸收的功能也会增强,宜适时进补。
山东医院临床营养科根据气候特点,制定了如下养生药膳方案:
秋梨膏
(1人4周量)秋梨g,麦冬20g,款冬花12g,百合40g,贝母18g,冰糖g。
梨榨取汁,用麦冬、冬花、百合、贝母加10倍量的水煮沸1小时,滤出药液,两液混合,并兑入梨汁,文火浓缩至稀流膏时,加入捣碎之冰糖末,搅拌令溶,再煮片刻。每服10-15ml,每日2次,温开水冲服。
养阴生津,润肺止咳。适用于阴虚肺热,咳嗽无痰,或痰少粘稠,甚则胸闷喘促,口干咽燥,心烦音哑等。
本方所治之证,为肺热伤津耗液所致,治宜润肺止咳。
梨性寒凉,凡脾胃虚寒,大便溏泄及肺寒咳嗽者不宜使用。且不宜与蟹同食,否则易伤脾胃而致呕吐、腹痛、腹泻。
南沙参麦冬雪耳炖五花肉
(1人量)南沙参9g,麦冬9g,干雪耳12g,枸杞6g,五花肉g,盐适量。
先将沙参、麦冬洗净,雪耳用温水泡开,瘦肉洗去血水,最后将所有食材放入炖锅同炖1-1.5小时后,盐调味食用。
干燥瘙痒,皮肤紧绷。
本方所治之证,为秋燥伤津耗液所致,治宜润肤滋肺。
肥胖、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等人群需限制五花肉用量,可用瘦肉替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