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某,女,32岁,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职工。年12月29日初诊。咳嗽气喘1周,咯痰黄白相兼,不易咯出,胸闷,晚上易喘,口不渴,很少饮水,饮食差,身恶寒,后背凉,手冷,大小便正常。舌胖大、边有齿痕、舌质青嫩,苔薄白,脉沉细滑数。用小青龙汤。
处方:炙麻黄10g、桂枝8g、干姜10g、细辛3g、法半夏15g、五味子12g、白芍12g、炙甘草6g、茯苓12g。6剂。
年1月4日复诊。服上药咳喘均消失,但仍感气管不利,咽喉有痰,痰黄黏,咯出不畅,现口干渴欲饮。舌胖大、舌质淡青,苔薄白,脉弦滑。用越婢加半夏汤。
处方:炙麻黄10g、生石膏30g(先煎)、炙甘草6g、生姜10g、大枣7枚、法半夏15g、紫菀10g、款冬花10g、茯苓15。7剂。
年1月11日三诊。服药后咳嗽止,痰已不多,体疲倦改善,纳食增进,现后背仍冷,怕风,夜里胃胀。舌淡青,苔薄白润,脉缓滑。用六君子汤调治。
处方:红人参4g、茯苓10g、苍术10g、多甘草6g、陈皮10g、法半夏12g、桔梗6g、紫苏叶10g、生姜2g、大枣2枚。7剂。
辨证用方思路:
一诊抓主证咳喘而后背凉,辨为寒饮小青龙汤证,用此方。方中加茯苓,是根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之论,合苓桂术甘汤法,温化痰饮。
二诊见效而证转,从口干渴欲饮,辨为越婢加半夏汤证,用此方。另加茯苓治水,加紫菀、款冬花止咳喘。
三诊用六君子汤加味治本。
特别提示:
《伤寒论》第41条云:“服汤已者,此寒去欲解也。”本案一诊不渴,服小青龙汤后咳喘止而出现了口渴欲饮。由此证明仲景的观察是来源于临床实际的。
|注:本文中所提中药处方,请勿擅自服用,需要在中医师辩证基础上指导使用
|文章摘自《跟刘渡舟学用经方》,作者:张文选、王建红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国健康传媒集团出版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转载不当,随时联系删除
我知道你在看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