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蜜炙法的古今演变及现代研究进展

北京有没有专业看白癜风的医院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中药蜜炙法在中药炮制方法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源于汉代,至唐代得到广泛应用,并在元、明、清三代达到鼎盛。现代对蜜炙法的应用及其所用辅料的丰富程度均大幅下降,对于蜜炙的方法与炼蜜手段也一直存在争论。因此,本文对蜜炙法的古代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从辅料用蜜、蜜炙法演变情况、炮制目的等方面探讨蜜炙法的古今差异,为更好地发挥蜜炙法的作用提供理论支持。

1传统蜜炙法

1.1炮制用蜜渊源

1.1.1辅料蜜的种类

历史上,白沙蜜、红蜜及石蜜等均被作为炮制用蜜。其中,白沙蜜指结晶后的桂花蜂蜜,又称土蜂蜜。古代还多将石蜜作蜂蜜用。关于石蜜有2种说法,一说是崖蜜,一说是蔗糖。明代《杜臆》有崖蜜之解“山蜂酿蜜于高崖”,清张澍辑《凉州异物志》亦记载:“石蜜非石类,假石之名也,实乃甘蔗汁煎而曝之。”

1.1.2药用蜜的炼制与沿革

传统中医认为,蜜味甘性平,具有甘缓益脾、润肺止咳、矫味等作用。蜂蜜最早作为单用药物,首次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明代《本草纲目》全面总结了蜂蜜的主治范围“……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和营卫,润脏腑,通三焦,调脾胃”。随着对蜂蜜功效的认识,蜂蜜作为中药炮制辅料之一,由单用转变为合用。由此又有使用蜂蜜进行制剂和直接药用2种形式。关于制剂,在《金匮要略》中记载有“纳蜜煎中”“炼蜜和丸”等方法。东晋《肘后备急方》中“目生珠管,以蜜涂目”“汤火灼已成疮,白蜜涂之”皆为单方药用。《肘后备急方》中救卒死尸厥“真丹方寸匕,蜜三合和服”等方,则是将蜜与药物同时配伍使用。

蜂蜜药用,皆需要炼制,以达到养生保健、确保丸剂质量、使蜂蜜净化且便于储存、去毒、制凉为温的目的。炼制蜂蜜可以追溯至梁代《本草经集注》,称为“炼”或“煎”,之后又出现了新的预加工方法。蜂蜜的加工方法除沉淀、过滤外,还有煎制、炼制、熬制等8种。《雷公炮炙论》首次定义了蜂蜜的炼制程度,“凡炼蜜一斤,只得十二两半或一分是数。若火少、火过,并用不得”。随后各代多以炼至滴入水中混凝成滴且不散开为度。

1.1.3蜂蜜与其他辅料配合炮制

蜂蜜除直接使用或与药物配伍使用外,还多与其他辅料配合使用,以达到不同的炮制目的。最早在唐代《备急千金要方》便有蜜酒同用炮制甲香“酒洗蜜涂微炙”的记载,至明、清时期,该法的使用逐渐增多。

1.1历代蜜炙法的发展

蜜炙法起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在唐代得到广泛应用,并在元、明、清三代形成多种炮制方法,具体可概括为蜜煎、蜜蒸、蜜焙、蜜浸、蜜煮、蜜炙6种。

蜜煎法起源于《金匮要略》的大乌头煎“以蜜二升煎取一升”,虽起源最早,但后代少有应用。蜜蒸法以“洒蜜水蒸大黄”首次出现于《雷公炮炙论》,在明清时期广泛应用。酒蜜同蒸首次出现于《审视瑶函》中“陈酒共蜜拌蒸七次,晒七日,露七夜”,清代《医方集解》延续了此方法,同时期于《本草汇笺》中出现蜜与泔水同制。蜜焙法最早出现于《雷公炮炙论》对紫菀炮制的记载“蜜水浸一宿,焙干用”,此后多将蜜焙作为蜜炙法的最后工序。清代以前,蜜焙法多与蜜浸、蜜蒸连用,清代以后出现单纯蜜焙,如《本草必用》蜜水焙款冬花,蜜焙的药材多沿袭前代,如紫菀、葳蕤等。

蜜浸法也首现于《雷公炮炙论》,在宋、元、明三代皆有沿用,可作为其他蜜炙法的前期步骤,如《圣济总录》中大黄、《活幼新书》中桔梗、《本草纲目》中鹿角。蜜煮法最早可追溯至唐代《食疗本草》以天门冬“入蜜煮之”,宋代《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的辰砂炙法也可归入蜜煮。明、清两代新增药材较多,如明代《普济方》中附子的炮制就使用了蜜煮法,明代《本草蒙筌》“桑梨皮蜜煮,润干燥咽喉”,突出补中润燥的功效,并引药入肺经。清代《本经逢原》的紫河车、《修事指南》制桑椹都以蜜煮炮制。

《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甘草汤煮之,用甘草二两,蜜水炙……”其中蜜炙指涂蜜、微火炙,如《肘后备急方》中苏合香的炮制方法就类似涂蜜火烤。宋代出现蜜炒法,《本草衍义》对麻黄的炮制为“以蜜一匙同炒良久”;《圣济总录》明确规定杏仁为“蜜炒”。宋代到明代的本草著作、方书常将蜜炙与蜜炒并称,出现二者概念的混淆。明代《本草品汇精要》对樗叶等的炮制虽标为蜜炙,却是经过剉碎等方法破碎药材后进行的,现代学者认为该“蜜炙”不属于直火加热的“炙”。

明代蜜水炒法出现频率较高,如《寿世保元》的罂粟壳、黄芪、川黄柏等均用蜜水炒。各医家注意到辅料对药物的浸润情况,如《明医杂着》中就有“蜜水浸,拌炒”知母、“蜜水浸炙”黄柏;《雷公炮炙论》中对柏木的处理,“用生蜜水浸半日,漉出,晒干,用蜜涂,文武火炙”。

清代蜜炒成为“蜜炙”的主流工艺,在《本经逢原》《修事指南》等较多的本草著作和炮制专著中,蜜水炒、蜜炒的出现频率高于蜜炙,且对蜜炙具体方法步骤不再详述。随着蜜炒法地位的逐步确立,涂蜜火烤方式逐渐被取代。在这一过程中,存在较长时间概念的混淆,即使到了清代,“蜜炙法”一词也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造成这样的原因可能是各代医家未能对蜜炙法的概念进行统一。

1.2蜜炙法的炮制目的

关于蜜炙法的炮制目的,明代《本草蒙筌》有“蜜炙甘缓难化增益元阳”的论述,清代《本草害利》有“酒炒则升,蜜炒则和”的表述。同时,明、清两代也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andonghuaa.com/khxw/95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