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县ldquo行走黄河rd

有了白癜风怎么办 http://m.39.net/pf/a_7288900.html

陕北的枣子出名,佳县枣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此次行走黄河,我们沿着黄河公路蜿蜒前行,来到了有着“天下红枣第一村”之誉的佳县泥河沟村。

一到村子,村口矗立的大石上“中华枣源”四个大字就先声夺人,似乎是要告诉每一位来访者,这是一个和枣有着不解之缘的地方。佳县种枣,气候土壤条件得天独厚,种枣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据了解,历史上泥河沟村连年发生灾害,粮食歉收,而红枣却年年丰产,村民们把枣树作为“铁杆庄稼”,把红枣视为“救命粮”,也因此和枣结下了千年之缘。

泥河沟村的“名片”,正是一片密密麻麻的千年古枣林。村里的讲解员刘美玲带我们走进古枣林,放眼望去,老树虬枝,苍劲挺拔,一种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刘美玲介绍,“古枣林里有不同树龄的枣树余株,其中树龄在年以上的有株,上千年枣树有30余株,在正常年份,这些枣树的产枣量仍能达到上百余斤。”而据她介绍,枣林里最古老的一棵枣树,已经有多年的历史,“树高8.3米,相当于4个姚明”。沧桑古韵,奇丽多姿,也让佳县千年枣园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树龄超过年的枣树。“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张凡摄

历史上红枣是“救命粮”,现在仍然是“脱贫粮”“致富粮”。佳县县委书记刘生胜介绍,“红枣是我们农业的支柱产业,也是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比如,在典型的贫困村泥河沟村,红枣就为村民们脱贫致富打开了一扇大门。以刘美玲为例,她和丈夫是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一个毕业于北京,一个毕业于西安。但丈夫不幸患病,光手术费就花了80多万,他们也因病致贫。后来,依托千年古枣园等特色旅游,她在村里办起了民宿,做起了兼职解说员,而丈夫通过互联网把村子里的枣卖到了国外。“现在日子好起来了”,一颗颗枣子,不仅帮助他们度过了生活上的难关,也让他们的创业梦想有了支点。

古枣树虬枝苍劲。“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黄伟摄

“目前,佳县红枣栽培面积已经达到82万亩,有机红枣认证面积达到30万亩,正常年景,红枣产量能达到20万吨”,刘生胜说起佳县的红枣种植,也是分外激动。如何让这82万亩红枣丰产又丰收,让村民们尝到更多“甜头”?刘生胜为我们介绍了当前佳县红枣产业的发力点,“一是基地建设,二是加工转化,三是市场营销,四是品牌建设”。

佳县红枣产业不断发展,但“成长的烦恼”也不是没有。

近年来,西北地区“暖湿化”问题引发人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andonghuaa.com/khxw/62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