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中草药,因生于夏至日前后,夏天刚过一半而得名。也有人说:最初发现半夏能治病的是一位叫“白霞”的女子,为了纪念她,将此药取名“白霞”,随着时间的流逝,读音的流转,渐渐成了“半夏”。
半夏是重要且常用的一种中药,性温,味辛,有小毒,归脾经、胃经和肺经,镇咳化痰,燥湿祛寒,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常用于用于咳喘痰多,湿痰寒痰,风痰眩晕,痰饮眩悸,痰厥头痛,胸脘痞闷,呕吐反胃,痈肿痰核等症。因半夏有小毒,不可直接服用,常与生姜同服,生姜可解半夏毒性。市场上的半夏多为泡制过的,按照泡制方法的不同,有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京半夏,法半夏,水半夏之分。
现代医学研究,半夏含有丁二酸,大黄酚,羟甲基糠醛,对二羟基苯酚,邻二羟基苯酚以及胡萝卜苷等成分,有抗心律失常,抗血小板凝聚,抗肿瘤,抗早孕,镇静等作用,但是半夏最大的作用还是镇咳化痰、温胃健脾、祛热祛湿等。半夏有小毒,用于中医外治,可以有效的隔绝毒性入体造成伤害,下面就是一些常见的半夏用于脐灸和穴位敷贴的方法。
1、镇咳化痰。
半夏中生物碱能抑制咳嗽中枢产生镇咳作用,清半夏的乙醇提取物有一定的祛痰作用。用半夏与射干、麻黄、细辛、紫苑、款冬花、大枣等中药搭配敷贴于膻中穴和双肺俞穴12到24小时,可用于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用半夏与茯苓、五味子、干姜、杏仁、大黄等中药搭配敷贴与膻中穴和双肺俞穴12到24小时,可用于痰多咳嗽。
2、调理脾胃。
半夏常用于脾胃寒等症,对胃气上逆、恶心呕吐等有很好的效果。用半夏与党参、白朮、桎实、仓术、白芍、木香、焦三仙、鸡内金等中药搭配进行脐灸(脐灸:将中药碾成粉末状,混以蜂蜜、白酒等,敷于肚脐上艾灸),可健脾开胃,增进食欲,用于厌食、不爱吃饭、消化不良、脾虚腹泻等症。用半夏与人参、三七、白朮、云苓、厚朴、桎实、黄芪等中药搭配进行脐灸,健脾祛湿,用于脾虚、气虚导致的湿气重、乏力、肥胖、肢体困倦等症。用半夏与云苓、甘草、肉桂、干姜、丁香、山茱萸、陈皮等中药搭配进行脐灸,可温胃祛寒,用于寒凝气滞引起的胃痛、胃胀、嗳气、消化不良等症。
3、清热利湿。
半夏能祛心肺火,用于胸脘痞闷,胸痹,结胸等症,也能燥湿,与白头翁、黄柏、焦三仙、茵陈、竹茹、大腹皮、葛根、原朴等中药搭配进行脐灸,可清热利湿,用于湿热导致的黄带、盆腔炎、小便黄、大便粘臭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