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维屏老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已三十余年,在肺系疾病的治疗上经验颇丰,笔者有幸随师侍诊,获益匪浅,兹录其治疗外感咳嗽经验,以飨同道。
开门逐寇,重视宣解
?开门逐寇
外感咳嗽,不论证候如何,究其始动原因,均由乎外邪犯肺,因此武维屏老师认为外邪由皮毛、口鼻犯肺,致肺失宣降,邪气轻浅。
治疗当因势利导,宣肺解表,予邪出路,开门逐寇。邪去则肺复清虚,咳嗽即止。
若妄用清热、通里、收涩及血分药物等,易引邪内陷,毛窍不开,邪无出路,犹关门捉贼,贼必反扑,反受其害。
临床上经常见到许多外感咳嗽患者,由于使用大量抗菌素反而咳嗽愈重者,武老师认为此闭门捉贼之弊也。
抗菌素犹中药清热解毒之品,愈用之压制邪气,邪无出路,反抗愈烈。
此外,肺主宣发肃降,宣与降相辅相成,而二者之中,武老师更重视宣发,认为只有宣发正常,才能“提壶揭盖”,肺气才能肃降正常,不致上逆作咳。
故武老师反复强调外感咳嗽要重视宣解,其核心是宣肺解表,使邪气顺势外出,当然也有顺肺之性,恢复肺之宣发之意。
临证时武老师常根据患者证候之不同,分别采用温宣、清宣之法。
温宣常选麻黄、细辛、荆芥、苏叶等。
如单纯风寒袭肺,则选三拗汤、华盖散等宣肺达邪;
外感风寒,内有停饮,则用小青龙汤宣肺化饮;
凉燥犯肺则选杏苏散宣肺润燥。
清宣常选桑叶、蝉衣、牛蒡子、桔梗等。
如风热束表,即用桑菊饮宣肺清热;
外感风寒内有郁热则用麻杏石甘汤宣肺散寒清热;
温燥犯肺则选桑杏汤轻宣凉润。
对于临床上用于治疗外感咳嗽的常用成药急支糖浆,武老师亦认为急支糖浆清热力强,而宣解力弱,常配以通宣理肺丸,加强宣解之力,验之临床,效果确然。
治痰为先,下气为上
“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
刘河间论述治咳的这句名言武老师颇为推崇。
认为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
外感咳嗽始动病因虽为外邪,但其病理机转则为外邪犯肺,导致肺气郁闭,津液失布,停聚为痰,痰阻气逆而致咳嗽频作。
痰既是外邪犯肺的病理产物,反过来又是肺气上逆的致病因素;
同样,肺气上逆既是痰浊内阻之结果,亦可因肺失肃降,水道不通而成为痰浊内生之因。
因此治疗咳嗽必须重视治痰,痰浊不祛则逆气难平,故曰“咳嗽者,治痰为先”。
?治痰为先
而另一方面,“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苟能使肺气肃降,水道得通,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则何痰之有?故“治痰者,下气为上”。
此外,咳嗽既由于肺气上逆所致,故肃肺下气、恢复肺的肃降功能,亦是治咳之正治之法。
因此,武老师治疗外感咳嗽时在强调宣解的基础上,亦十分重视化痰与降气。
临证武老师将治痰之法分为化寒痰、化热痰、化湿痰、化燥痰、化风痰。
化寒痰常选半夏、细辛、白芥子、天南星等;
化热痰常选贝母、瓜蒌、竹茹、天竺黄、海蛤壳、海浮石等;
化湿痰常选半夏、苍术、陈皮等;
化燥痰常选枇杷叶、紫苑、款冬花等;
化风痰常用天麻、胆南星、僵蚕等。
将降气之法分为温降和清降。
温降常用白前、旋覆花、苏子、紫苑等;
清降常用枇杷叶、马兜铃、桑白皮、葶苈子等。
同时根据患者气逆之轻重选药有别,如轻者选枳壳、厚朴、旋覆花,重者选用葶苈子、苏子等。
和解少阳,疏肝理气
“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
——《素问·阴阳离合论》
武老师认为,少阳居半表半里之地,主转输阳气。
少阳胆腑依附于肝,其位在胁下,与肝表里相连,可通达表里内外,外可从太阳之开,内可从阳明之合。开则为阳,合则为阴,故为枢机。
枢机利则开合自如,开可驱除内犯之贼,合可抵御外侵之邪。
此外,武老师认为,咳嗽其病理机制终究由乎气病—肺气上逆,而诸脏之中,在气机方面与肺关系最为密切者莫过于肝。
《万病回春》说:“从来咳嗽十八般,只因邪气入于肝”。
武老师对肝与肺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肺居上焦,为华盖,其气清肃,肺主降;肝居下焦,其气升发,肝主升。
二者相互配合,共司气机升降,主气在肺,调气在肝。
肝肺升降正常,则气顺无碍;如肝气不升,则肺气难于肃降。
基于以上认识,武老师临证治疗咳嗽时方中常常喜欢加入柴胡、黄芩、半夏等,取其和解少阳、通利枢机、疏肝理气之意。
枢机利则三焦得通而表解里和,在表之邪易解,而入里犯肺之邪易散;肝气舒则左升右降,肺复清肃而咳嗽得平。
补泻散收,机圆法活
?辨证论治
虽然武维屏老师治疗外感咳嗽强调宣散祛邪,然而临证时往往根据患者的证候特点不同而因人制宜。
体壮初病者治疗固然以祛邪利肺为法,而对于虚人久嗽者,则补泻散收,机圆法活。
如脾虚之人则必合用二陈汤健脾化痰以绝其痰源;
气虚之人常加人党参、太子参或径用参苏饮;
阴虚外感者则仿加减葳蕤汤之意于宣肺之中加入南沙参、麦冬等育阴;
合并腑气不通者常重用全瓜萎或用大柴胡汤、宣白承气汤表里双解;
久咳不止者宣散同时配合五味子、乌梅、诃子等收涩之品,以防宣散太过而耗伤正气;
阴虚之人,虚风内伏,内外风相引者,加钩藤、白蒺藜平肝熄风。
另外武老师临床上常常辨证结合辨病。
如咽炎患者加入玉蝴蝶、牛蒡子、僵蚕、蝉衣等利咽;
鼻炎患者常加辛夷、苍耳子以通鼻窍;
感染重者加入蒲公英、鱼腥草等。
武老师正是在宣解外邪的大原则基础上,处方机智灵活,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典型病例
贾某,女,70岁。
因“多饮十余年,加重十天”于年10月16日入院。
入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泌尿系感染,高血压病”,经治疗后糖尿病及高血压控制良好,泌尿系感染也己痊愈。
10月24日不慎感寒后出现恶风,咳嗽少痰,痰白质粘难以咳出,咽痒,口干。
查:咽部充血,双扁桃体不肿大,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
初予丽珠刻乐无效,后改以必嗽平口服,仍无效果,且患者咳嗽剧烈,不能休息,10月31日予服复方桔梗片1片后方能入睡约3小时。
11月1日武老师查房,患者精神不振,咳嗽痰少,色白质粘,不易咳出,恶风,咽痒,口干面赤,不思饮食,大便通,小便频,舌边尖红,苔薄白,脉细滑。
武老师书方:桑叶皮各10g,杏仁10g,浙贝母10g,南沙参12g,黛蛤散12g(包),地骨皮10g,焦山栀10g,淡豆豉10g,钩藤15g(后下),前胡10g,炒牛蒡子10g,水煎服两剂,当日一剂。
当晚患者未用复方桔梗片,咳嗽大减,入睡5小时,次日再服一剂而症状尽消,于11月3日欣然出院。
按语:
高龄患者,素有糖尿病,肝肾阴虚,虚风内伏。复感风邪,邪从燥化,内外风相引,风燥伤肺而咳。服丽珠刻乐、复方桔梗片强止其咳,关门留寇,致咳嗽愈烈而不能休息。
武老师以桑杏汤为主方,药用桑叶、杏仁、淡豆豉宣肺达邪,桑白皮、前胡肃肺降气,浙贝母、黛蛤散清化热痰,地骨皮、焦山栀清泄肺热,牛蒡子宣肺以利喉咽,钩藤平肝以熄内风,南沙参滋阴化痰,诸药合用,共奏宣肺润燥,化痰止咳之功。
该方集中了宣肺、化痰、降气、平肝、滋阴诸法,药证切合,故能服药两剂而咳止。
学习并非长途旅行
一起来玩耍吧!
张立山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