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1)——感冒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外感遍身疼痛、百节拘急、壮热憎寒、神志不爽、感冒瘟疫瘴气;
山茵陈、柴胡、前胡(姜炒)、人参、羌活、独活、甘草、苍术(米泔水浸,炒)、干葛、白芍、升麻、防风、藁本、藿香、白术、半夏(姜汁制)各30克。
发表散寒、清热辟瘟。
共研细末。
水煎,每服9克。
本方是一个外感通治方,尤其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之症。该方妙在随四季节令加减,故又名“神仙截伤寒四季加减百解散”。立夏后加柴胡、赤苓,以加强去湿作用;立秋后加炮姜、肉桂、麻黄,以加强温散去寒作用。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2、《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时令不正、瘟疫流行,不论阴阳两感,或风寒湿痹等症。
川芎、甘草(灸)、麻黄(去根节)、升麻各克;干葛克;赤芍、白芷、陈皮、紫苏(去粗梗)、香附各克。
发散解表、清热辟瘟。
共研细末。
加生姜6克,水煎服。
本方产妇、老人、婴幼儿均可服用。若发热头痛加连须葱白;若中满气实者加枳壳。
推荐(2)——咳嗽1、《绛囊撮要》;咳嗽;
桔梗1.8克;川贝母3克;白菊花7朵;水梨(连皮)15克。
润肺生津,化痰止咳。
泡水当茶饮。
咳嗽的主要病变在肺,而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所以治疗的基本原则为畅肺祛邪,兼以养阴润肺。本方清润,用于治疗肺津损伤,外感风热引起的咳嗽,疗效可靠。
2、《宣明论方》;
虚劳久咳,痰涎喘满。
人参、沙参、元参、紫团参、丹参、白术、牡蛎、知母、甘草各60克;蛤蚧一对(头尾全)。
补肺气,化痰饮。
先将全蛤蚧用河水洗净,文火灸酥黄色。与上药共研细末。再用麻黄(去根)克;枸杞克水煎去渣,再熬成膏,作丸如梧桐子大。
临睡前用生姜汤化服一丸。
本方适用于虚劳久咳,气阴两虚者尤宜。
3、《卫生宝鉴》;
咳嗽;
人参、款冬花、桑白皮、桔梗、五味子、阿胶、乌梅各30克;贝母15克;罂粟壳(去顶)克。
养阴敛肺,止咳化痰。
将罂粟壳用蜂蜜灸黄,与上药共研细面。
每服9克。
此方对于久咳痰多,年老体衰效果尤佳。
推荐(3)——肺脓疡1、《疡医大全》肺痈
生地(酒炒)7.5克;麦冬6克;薏苡仁12克;当归(酒浸)、枣仁(炒)、大贝母、苏子、桔梗、瓜篓仁、百合各3克;牡丹皮、桑白皮(蜜灸)各2.1克;白芨2.4克;灸甘草0.6克;汉防已1.8克;黄芪3.6克。
清肺化痰、排脓消肿。
水煎服。若睡不宁用枣仁,睡即宁去枣仁,加北五味子5粒;如咳嗽气促,去桔梗,加款冬花3克;如咳嗽兼恶心,加土炒白术3克。
肺痈,即现代医学叫肺脓疡,其因多由风热外袭,痰热内结,内外合邪,以致痰热血瘀互结于肺中,蕴酝成痈。临床表现为咳吐脓血腥臭,胸部隐痛,喘满口干,咽燥不渴脉滑数等。治宜清热化痰,散结消肿排脓。本方以生地、丹皮、桑白皮清热凉血;以贝母、苏子、瓜篓仁化痰;以薏苡仁防已清热利湿;桔梗排脓;白芨消肿;当归活血;枣仁安神;麦冬、百合、黄芪灸甘草润肺益气。全方配伍严谨,照顾全面,疗效卓著。正如原书所云:“何继充家宝,曾救治多人,真神方也。”
2、(顾世澄方)
肺痈;
三棱、白果。
活血排脓。
真麻油浸三棱、白果。
浸二年者须服5、6枚;浸三、四年者只服2枚即愈。
王好古云:“三棱治疮肿坚硬”。白果具有敛肺气、化痰平喘之功,麻油浸二味聚为一体,增加了活血排脓之功,是治疗肺痈之神方。
3、《疡医大全》
肺痈;
鱼腥草。
鱼腥草煎汤,打鸡蛋吃。
重病者,用药不宜繁杂。本方简单易行,用药数次,即可回生。
推荐(4)——汗症1、(魏氏家藏方)出汗不止;
黄芪15克;人参6克;茯苓12克;白芍15克;肉桂6克;甘草6克;牡蛎12克;生姜3片;大枣5枚;乌梅3枚。
益气敛汗;
水煎服。每日一剂。
汗出不止多由卫气不固、腠理不密而致。其多见于久病、大病或年老体弱者。本方尤适宜于偏于阳虚自汗者。若见阴分不足而致盗汗者,可用猪心参归汤即:人参6克;当归12克,合研成末,拌猪心血,与猪心切片共煎。晨起服断汗方,晚服猪心参归汤。
2、(胡兰贵经验方)
盗汗如水,醒后减少;
生牡蛎15克;生龙骨12克;浮小麦(炒)12克;麻黄根12克;五味子12克;白芍12克。
养阴敛汗
水煎服。每日一剂,睡前服。
本方临床屡用屡效。盗汗乃阴虚不能敛汗,故采用白芍、五味子养阴,牡蛎、龙骨、浮小麦、麻黄根收敛止汗。全方共奏养阴敛汗之功。
3、(胡兰贵经验方)
白天自汗;
五倍子2份;五味子1份。
敛汗养阴
二味共研细末。
上药用唾液调涂脐中,用纱布固定。
本方对婴幼儿自汗较为实用。医者曾遇一患儿,时常出汗不止,父母为此担忧,邀去诊治,症见面颧稍红,手足心热,出汗不止。当时考虑汤剂患儿不易接受,故采用本方贴脐治疗,用药二日后,患儿出汗大减,继用两周,患儿汗止。
推荐(5)——血小板减少性紫癍1、(经验方)皮下紫瘢
仙鹤草50克;大枣30克;丹皮15克;白茅根30克;鸡血藤30克;甘草6克。
补气养血,止血清热;
水煎服。每日一剂。
2、(胡兰贵经验方)
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侧柏叶、生地、黄连、生石膏、荷叶各15克。
清热化斑
水煎服。每日一剂。
本方是一祖传经验方,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瘢颇有佳效。医者曾治一小女,患血小板减少性紫瘢半年余,医院治疗两月余,疗效不佳,故邀予治疗,诊见患者全身皮肤散在性紫瘢,血小板数:(2万/mm立方)。根据中医“斑出于胃,疹出于肺”的理论,加之口疮,苔黄,脉数,确认系胃热炽盛,迫血妄行,治当清胃热,凉血化瘀,用化斑良方二剂,服后口疮好转,斑点减少。继服6剂,斑点全部消失。复查血小板升至(13万/mm立方)。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互联网和出版刊物,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仅做信息分享,不作为医疗建议、推荐或指引。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辩证使用.
推荐阅读我家祖传秘方
祖传偏方:已治好万人,一夜即降,不妨试试!
千古中医秘方送给有缘人!
仅仅几味药“赶跑”痛风,%治愈痛风的奇方
药不多,就2味。疗效呢?就2剂。
医院内部不传药方,得此药方者绝对三生有幸!
中医药大学教授的12个治病经验方
老中医数十条独门秘籍,个个见功力,很多病一剂就愈,值得永久收藏
如何在本平台搜索你想要的秘方
你若喜欢,点赞+在看哦
让更多人看到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