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10分钟,考点全掌握??
★考点1:健康传播
1.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模式(5W模式)
2.人际传播特点:①直接的人际传播不需要非自然媒介;②传播和接受双方相互转换角色;③反馈及时,交流充分;④信息量少范围小速度较慢;⑤多层的信息转达之后容易走样。
3.大众传播特点:①传播者是职业性的人员和传播机构,并需要借助特定传播技术手段;②信息公开,面对大众;③扩散较远、范围广,速度快;④传播对象分散、互不联系;⑤单向传播,反馈较慢难以实现角色互换。
4.人际传播的应用:讲课、同伴教育、演示与示范。
5.传播材料:①针对个体:传单、折页、小册子等;②针对群体的:宣传栏、招贴画或海报、标语和横幅、DVD等;③针对大众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④新媒体的应用:互联网、手机等。
6.计划设计步骤:需求评估、确定健康教育目标、制定干预策略、制定实施和评价方案。
7.教育目标:①总体目标:又称计划的目的;②具体目标:健康目标、行为目标、环境与政策目标、教育目标(认知目标)四类。
8.干预策略:①教育策略:核心是教育人们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认知和技能,既作用于倾向因素,也作用于强化因素。如:电视节目、发小册子、入户指导、义诊、张贴宣传画等;②环境策略:作用对象是影响行为的促成因素,即物质环境、条件,从而使人们采纳健康行为的意愿得以实现,如:在某企业实施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健康教育,食堂提供低脂、低盐的食物,在工作场所为职工提供一些锻炼设施等;③政策策略:政策可以支持并促使这些行为得以实现,还可以通过影响资源配置、环境改善从而促进健康行为,如:调整工作时间的政策、实行工间操制度、轮班制度,确保员工有时间做运动等。
9.计划的评价:①过程评价:活动执行率、干预活动覆盖率、目标人群参与率、有效指数、目标人群满意度(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组织);②效应评价:卫生知识均分、卫生知识知晓率(正确率)、健康信念持有率、行为流行率、行为改变率等;③结局评价:着眼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实施后导致的目标人群健康状况乃至生活质量的变化。
10.影响健康相关行为的因素分为三大类: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
①倾向因素:先于行为,又被称为动因因素或前置因素,是产生某种行为的动机、愿望,或是诱发某行为的因素。倾向因素包括知识、态度、信念和价值观、行为动机与意向等,也包括个人技能。②促成因素:又称实现因素,是指促使某种行为动机或愿望得以实现的因素,即实现某行为所必需的技术和资源。包括保健设施、医务人员、诊所、医疗费用”交通工具、个人保健技术。行政的重视与支持,法律政策等也可归结为促成因素。③强化因素:又称加强因素,是激励行为维持、发展或减弱的因素。强化因素既包括正向的强化因素,例如朋友对某些健康行为的肯定。
11.人际沟通技巧定义:是指在人际沟通活动中为有效地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方法。在人际交流活动中,人际沟通技巧都与人的“传播器官”有关,包括语言器官(口)、听觉器官(耳)视觉器官(眼)。用说、听、看、问、答、表情、动作等方式来传达信息是人际沟通的基本方式。
12.人际沟通技巧分类:①说话的技巧:适当重复重要的和不易被理解的话,用通俗语言代替专业术语;②倾听技巧:不轻易打断对方的讲话,不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对敏感的问题更要善于听出话外音;③提问的技巧:不要一个问题紧接一个问题地问,使用开放型问题,避免使用封闭型问题;④观察技巧:“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要细心、全面和敏锐;⑤反馈技巧性质不同积极性反馈、消极性反馈、模糊性反馈;人际交流的反馈形式包括语言反馈、体语反馈、书面反馈;⑥非语言传播技巧:动态体语、静态体语、类语言、时间语、空间语。
★考点2:营养素
1.人体所需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水和膳食纤维。
2.分类:①宏量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类;②微量营养素:微量元素(铁、碘、锌、硒、铜、钼、铬、钴)、维生素(脂溶性A、D、E、K,水溶性C和B族)。
3.植物化学物:主要包括类胡萝卜素、植物固醇、多酚、蛋白酶抑制剂、植物雌激素、硫化物、单萜类、植酸等。
4.参考摄入量:①平均需要量(EAR):是群体中各个体需要量的平均值,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50%个体需要的摄入水平;②推荐摄入量(RNI):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绝大多数(97%~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主要用途是作为个体每日摄入该营养素的目标值;③适宜摄入量(AI):该量可满足目标人群中几乎所有个体的需要;④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是平均每日可以摄入该营养素的最高量;当摄入量超过UL而进一步增加时,损害健康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加;⑤宏量营养素可接受范围(AMDR):指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理想的摄入范围,该范围可以提供人体对这些必需营养素的需要,并且有利于降低慢性病的发生危险,常用占能量摄入量的百分比表示;⑥预防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建议摄入量(PI):膳食营养素摄入量过高或过低导致的慢性病一般涉及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脑卒中、心肌梗死以及某些恶性肿瘤。当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易感人群某些营养素的摄入量接近或达到PI时,可以降低他们发生NCD的风险;⑦特定建议值(SPL):某些疾病易感人群膳食中这些成分的摄入量达到或接近这个SPL时,有利于维护人体健康。
5.能量:lkcal=4.kJ,每克脂肪可以释放9kcal能量,每克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都可以产生4kcal能量,每克酒精可以产生7kcal能量,每克膳食纤维可以产生2kcal能量。
6.血糖生成指数GI:简称血糖指数GI=某食物在食后2小时血糖曲线下面积÷相当含量葡萄糖在食后2小时血糖曲线下面积×%。GI高的食物或膳食,表示进入胃肠后消化快、吸收完全,葡萄糖迅速进入血液,血糖浓度波动大。
7.脂类分类:①脂肪;②脂肪酸:碳链长度(长链脂肪酸、中链脂肪酸、短链脂肪酸),饱和程度(饱和、单不饱和、多不饱和),空间结构(顺式、反式);③类脂:主要有磷脂(甘油磷脂、卵磷脂、神经鞘磷脂)、糖脂(构成细胞膜)、类固醇(胆固醇和植物固醇)等。
8.脂类功能:①供给能量;②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③维持体温、保护脏器;④增加饱腹感;⑤提高膳食感官性状;⑥类脂的主要功能是构成身体组织和一些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
9.必需脂肪酸功能:人体必需脂肪酸有亚油酸和α亚麻酸两种。①构成线粒体和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②合成前列腺素的前体;③参与胆固醇代谢;④参与精子的形成;⑤维护视力。
10.蛋白质:完全蛋白(维持健康,促进发育)、半完全蛋白(维持生命,不能促进发育)、不完全蛋白(既不能维持生命,也不能促进发育)。
11.氮折算系数:1克氮相当于6.25g蛋白质含(即÷16),其折算系数为6.25。
12.人体必需氨基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组氨酸(婴儿必需)。
13.氮平衡:当摄入氮和排出氮相等时为零氮平衡(正常人富余5%),摄入氮多于排出氮则为正氮平衡(儿童、怀孕妇女,疾病恢复期),摄入氮少于排出氮则为负氮平衡(饥饿、疾病、老年期)。
14.蛋白质生理功能:构成身体组织、调节生理功能、供给能量。
15.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原则:①食物的生物学种属愈远愈好;②搭配的种类愈多愈好;③食用时间愈近愈好,同时食用最好。
16.膳食纤维的功能:有利于食物的消化过程、降低血清胆固醇、预防胆结石形成、促进结肠功能、防止能量过剩和超重与肥胖、维持血糖正常平衡。
17.维生素:①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维生素A(视黄醇)、维生素D(钙化醇,抗佝偻病维生素)、维生素E(生育酚,抗不育维生素)、维生素K(凝血维生素)
②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族、C:维生素B1(硫胺素、抗脚气病维生素)、维生素B2(核黄素)、维生素PP(尼克酸或烟酸、抗赖皮病维生素)、维生素B6(吡哆醇、抗皮炎维生素)、泛酸(遍多酸)、维生素B7(生物素)、叶酸(预防神经管畸形)、维生素B12(钴胺素、抗恶性贫血维生素)
★考点3:平衡膳食
1.食物分类:第一类为谷类及薯类、第二类为动物性食物、第三类为豆类和坚果、第四类为蔬菜水果和菌藻类、第五类为纯能量食物。
2.膳食指南:①食物多样、谷类为主;②吃动平衡、健康体重;③多吃蔬菜、奶类、大豆;④适量吃鱼、禽、蛋、瘦肉;⑤少盐少油、控糖限酒;⑥杜绝浪费、兴新食尚。
3.少盐少油,控糖限酒: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6g,每天烹调油25~30g。糖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g,最好25g以下。足量饮水,男性ml(约8.5杯),女性ml(约7.5杯)。饮酒男性一天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对于成年人来说,轻体力劳动者每天能量摄入量男性为kcl,女性为kcal。
4.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5.饮酒量的评判标准:①1标准杯等于半两白酒(40%),或1两低度白酒,或1两半黄酒,或3两葡萄酒,或1易拉罐啤酒(1两=50ml)。男性和女性成年人每日饮酒应该不超过酒精25g和15g;②换算成不同酒类,25g酒精相当于啤酒ml,葡萄酒ml,38°白酒75g,高度白酒50g;15g酒精相当于啤酒ml,葡萄酒ml,38°白酒50g,高度白酒30g。
6.1份蔬菜约等于1小碗的量;1份水果约等于1个中等体积大小的苹果、香蕉或橘子。
7.特殊人群膳食指南:①备孕妇女膳食指南:常吃含铁丰富的食物,选用碘盐,孕前三个月开始补充叶酸;②孕期妇女膳食指南;③哺乳期妇女膳食指南:富含优质蛋白及维生素A的动物性食物和海产品,选用碘盐;④6月龄内婴儿母乳喂养指南:纯母乳喂养,补充维生素D,不需补钙;⑤7-24月龄幼儿喂养指南:6月龄起添加辅食;⑥学龄前儿童膳食指南(2-5岁);⑦学龄儿童膳食指南(6-17岁);⑧中国老年人膳食指南:少量多餐细软,延缓肌肉衰减;⑨素食人群膳食指南。
★考点4:保健食品
1.保健食品分类:①营养素补充剂:包括维生素和矿物质,但尚未将三大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包括在内;②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保健食品标志(如下图)。
2.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全营养配方食品,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和非全营养配方食品。
3.如何看待和选择营养和保健食品:①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要相信“疗效”、“速效”的字样;②选择保健食品,必须针对自己的身体状况;③学会理性购买保健食品;④购买保健食品要认准蓝色草帽样标志和批准文号,一定要到正规的经销场所(大型超市、卖场、连锁药房等)进行购买;⑤科学角度来讲,平时注重营养合理,有规律的生活习惯,适当地进行运动,保持开朗的性格是身体的保证。
★考点5:食物中毒
1.定义:食物中毒是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不包括因暴饮暴食引起的急性胃肠炎、食源性肠道传染病(如伤寒)和寄生虫病(如旋毛虫病);也不包括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多次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毒害为主要特征(如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疾病。
2.特点:季节性、暴发性、相似性、非传染性。
3.分类: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霉变)、动物性食物中毒(河豚)、有毒植物中毒(毒蘑菇)、化学性食物中毒(农药)。
4.食源性疾病基本特征:①在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过程中,食物本身并不致病,只是起了携带和传播病原物质的媒介作用;②导致人体罹患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质是食物中所含有的各种致病因子;③人体摄入食物中所含有的致病因子可以引起以急性中毒或急性感染两种病理变化为主要发病特点的各类临床综合征。食源性疾病既包括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也包括食源性肠道传染病(如伤寒)和寄生虫病。
5.食物中毒的预防:①食物放置时间过长会引起变质,可能产生对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吃新鲜卫生的食物是防止食源性疾病、实现食品安全的根本措施。②正确采购食物是保证食物新鲜卫生的第一关。选择正规的商场和超市、有品牌的食品企业生产的产品,购买预包装食品还应当留心查看包装和食品标签,特别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