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志丨秋萌、冬花、春实、夏熟,四时之气它都有,你猜是什么?
文
中式精致生活
我昨天摘了三颗枇杷,没熟透,微酸。今天起了个超级长的题目,看了以后还没猜出是什么的朋友,心疼你。
宋人陆放翁也有个超级长的题目,《山园屡种杨梅皆不成枇杷一株独结实可爱戏作》,明显是杨梅种不好,才拿枇杷来将就。这时节,江南五月,蚕老枇杷黄。
────中式君
枇杷,又名“卢橘”,古人有言:“江果尝卢橘,山歌听竹枝。”前者说的就是枇杷了,而后者说的是竹枝词,以前是巴蜀间的民歌,后来唐人刘禹锡把这民歌变成了诗体。(差点跑题了,上面的歌可以点开来听)
枇杷与大部分果树不同,在秋末初冬开花,果子在春末夏初成熟,因此古人将其誉为百果奇珍,果木中独备四时之气。古代多把枇杷当做贡品,唐太宗李世民《枇杷帖》有载:“嘉果珍味独冠时新,但川路既遥,无劳更送。”虽然喜欢,还是谢绝进贡的枇杷。
最出名的枇杷应该是魏孺人莳养的那棵枇杷树,说魏孺人知道的不多,说明人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知道的就多了。文中有言:“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个中情义不亚于苏子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伤痛和纳兰容若“十年踪迹十年心”的酸涩。震川先生文集中还有处提及魏孺人的,是在《寒花葬志》,文章很短,却四次提及妻子。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虽写的是婢女之名,字里行间流露的尽是对亡妻的怀念。温情脉脉,鹣鲽情深尽显其中。归有光少年丧母,中年丧妻,儿女早夭,人生中体味到了太多的无奈与悲凉。
其文章多是哀而不伤的笔触,向人们娓娓道来。但在这种刻意淡化的情感中,有些事情也只能戛然而止,比如“今已亭亭如盖矣”,比如“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这样的感情容易被人忽略,仿佛说的是别人家的故事。(很理解震川先生,所以这回真说跑题了,你们将就着读吧,回头继续说枇杷)
江南枇杷,以杭州塘栖和苏州东山之出产为最。丰子恺先生曾在《塘栖》一文中说:“船里吃塘栖枇杷,是一件极快适的事。靠在船窗口吃,皮和核可随口吐到河里,手弄脏了在河里洗洗干净,极为方便”。塘栖的枇杷比别处大,我的枇杷树就是前些年从那边带过来的。
至于苏州的枇杷,全在清人沈朝初《忆江南》词里:“苏州好,沙上枇杷黄。笼罩青丝堆蜜蜡,皮含紫核结丁香。甘液胜琼浆。”苏州的白沙枇杷,汁甜水满,味鲜甜柔糯。你们要是买的多了吃不完,可以剥皮去核,碎截捣澄。文火煮沸后沥其汁,加几颗冰糖调融。煮沸后灌入瓶中冷却。质若琉璃,澄明莹洁,可佐粥。
认枇杷几树,是相思叶。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