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小结阴阳学说

序正念空杯,大医精诚

首先感谢大家对我们李氏奇效医学的喜爱和支持,我们因李氏奇效舌诊,李氏奇效汤有缘聚在一起学习。

也许大家认为中医学基础理论过于简单肤浅。我认为正是这种浅显的知识,我们温而时习之,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认知和领悟,所谓“书读千遍,其义自见”。如果万物的循环都可以比拟成一个圆,那么“起点即是终点”“最基础的知识亦是最高深的知识”。

就像盖房子打地基。你这个房子结不结实全凭地基的坚固与否,如果这个地基打得好,房子就可以盖得很高,屹立不倒。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基础不扎实,就像房屋的地基不牢。房子盖得越高就越容易倒塌,且摔得越惨,这就是基础不牢导致的。我们基础越扎实就可以走得更远,我们在中医里面的成就也会更大。所谓“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这个基础理论就是“道”,万物皆生于道,中医学的各个分支都是从基础理论分化出去的,如中药学的性味归经,内外妇儿的辩证论治都是从中医基础理论中衍化来的。所以中医学基础理论是中医各科的基础,掌握好中医基础理论是学好中医各科的唯一途径。

常言道:“德艺双馨,德高望重”。从来没用无德望重的。道德败坏,遗臭万年到是常见。“道德”即是“德(得)道”,“得道”才能“得到”,德有多少,得到的就有多少。所谓“厚德载物”,无德则无法承载,无法收获。放下才能承担,空才能有。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古人云:“学艺先学做人”,正念,空杯,方可获得宇宙天地之大道。道不经师授则用之不灵,倘若心术不正,心怀叵测,目无师长,言听不从,甚者欺师灭祖,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等,均会受尽天谴,心不正则术难精,终究一事无成,聪明反被聪明误。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答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做人要有人格,看病要有医德,贫莫贫于无才,贱莫贱于无志,缺此不可为良医。

老子曰:“万物尊道而贵德”。《幼幼新书》曰:“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良医处世,一艺而三善咸备,医道之有关于世,岂不重且大耶?揣度先圣之意,皆以道德为尊,仁心仁术,方可救死扶伤,济世活人。济世如此,学习更是如此。现在别有居心,他日必技不如人。因为内心被它念所占据,其他知识是无法进入意识之中的。此阴胜则阳衰,阴霾深重,阳气不达也。

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夫医必自爱自重,而后可临大病而是托。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如此然后事必济而功必著矣。

第一课李氏奇效医学特点概述

全息观念,又称整体观念:传统中医的两大特点就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这个整体观念,那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关联性,中医叫做“天人合一”,外面有大宇宙,在我们人体内也有一个小宇宙与之相应,自然是什么状态的,在我们人体也是什么状态的,这就是“天人合一”。我们的大自然和我们的身体的生老病死等各个方面都息息相关,我们患病了,也并不是单纯的人为因素,治疗也不是单纯的治疗这个人,而是对他所处的自然社会、人际关系、生活起居、饮食劳逸等各方面加以斧正才能从根源上来解决他的疾病并防其复发。

有一些患者叫我们来治疗他的舌头,也许是舌苔厚或舌苔少、剥苔或裂纹等等,身体症状或多或少,患者就是感觉舌头不好看就想单纯的治疗舌头。患者往往治病心切,急切的渴望得到效果,但是这种治疗往往是比较困难的。从理论上讲人类可以拥有正常的舌象,但实际生活里却很难见到正常舌象,大部分都属于疾病或亚健康状态,这是为什么呢?《黄帝内经》给出了答案:“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人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不正确的饮食起居生活习惯等铸就了现代人的体质。

只要你天人合一,心情舒畅,环境优雅,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的起居饮食习惯。在这个前提之下才可以达到绝对意义上的健康,拥有正常舌象。如果这些方面改变不了,回到家里还是熬夜纵欲,胡吃海塞,基本不可能恢复到正常舌象。

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我们治疗肯定是有效的,通过治疗其舌像肯定能改变,身体症状也必能改善。但是如果你不改变他的其他方面的各种因素的话,会对我们的治疗减分。

辨病论治:

中医着重辨证论治,所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同一种疾病,比如咳嗽,有热性的咳嗽,有寒性的咳嗽,热性的咳嗽就用寒凉药,寒性的咳嗽就用温热药去治疗,所以这就是“同病异治”。只要症候相同,疾病不同,它的治疗也是一样的,比如糖尿病出现阴虚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滋阴的方法治疗。肺结核出现阴虚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滋阴药物来治疗,这是“异病同治”。

现代医学主要是对病治疗,比如咳嗽,基本上所有人的用药都是一样的,抗生素,止咳化痰等这样的一些对症治疗,治疗方案基本如一,只要是诊断成同一种疾病,治疗方式基本相同,这个是西医的一个特点,主要是着重于对病的治疗。

中医也有辨病论治,只不过后世过多的强调辩证论治而忽视了辨病论治。比如在《伤寒论》之中就包含了辨病论治,辨证论治两个方面。比如一组症状先辨六经,也就是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等等,这是一种属于辨病的范围。比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个是太阳病。这就是辨病,辨病之后还有辩证,在这个太阳病里面,还包括中风(桂枝汤证)和伤寒(麻黄汤证),中风表虚有汗,用桂枝汤,这是一个桂枝汤证,这是一个辩证,辨方证,药证。如果无汗呢?则是表实无汗的麻黄汤证,这属于伤寒,这是辨病和辨证。

现代医学认识的冠心病症状一般表现为胸骨内压榨性疼痛,可以放射至左肩、左臂或左侧手指。这是典型的心绞痛,属于中医的“胸痹”范畴,但是也有不典型的变异性心绞痛,如胃痛,食管痛或左侧咽喉痛,左耳痛等,这些在中医辨证就不属于胸痹。中医的病证和西医的病症并不是完全的划等号的,我们一定要正确的认识。

其之所以称之为“病”,是因为其症状有很高的普遍性和病理转归的共性。西医所说的冠心病是什么样病理变化呢?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形成了血栓斑块,然后这个血管管径慢慢变窄导致心脏的供血不足,因为这个冠状动脉是通往给心脏供血的血管,如果它变窄了心脏的供血就会减少,出现心肌缺血心绞痛的一系列表现。当血管里面的粥样斑块越来越多直至血管堵死,这即将发生心肌梗死。

由于血管狭窄使血液运行不畅,导致血液瘀滞不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都会伴有血液粘稠度增高的表现。这些都可以算是中医里“血瘀”的范畴,血液循环变慢或是血管内发生了瘀阻。冠心病最基本的一个证就是瘀阻心脉,治疗冠心病最基本的一个治疗原则就是活血化瘀。这个辨病不必拘泥于传统的辩证,冠心病可以存在气虚、阴虚,也可以存在阳虚、痰湿等,但必不可少治疗就是活血化瘀,这就是辨病。

徐灵胎曾说过:“一病必有一主方,一方必有一主药”。可以说某类疾病必有一主证,比如说这个冠心病,他可以出现其他的兼证,或气虚,或痰湿,或血虚,或阳虚等,但是它必然有一个主证,就是瘀血。一病必有一主方,那就是活血化瘀的方子,一方必有一主药,就是活血化瘀的药物。这就是辨病论治的特点。既然万物皆生于道,所谓“以道御势,执一通万”,完全能以一方而敌百病,因为我们抓住了疾病的共性。

辨证论治:这是中医诊疗体系中独有的特点,这里就不再多说了,不管疾病相同或者是不同,只要证候相同,治疗就相同,证候不同,治疗就不同。所谓“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对症治疗:刚才我讲的辨证论治的“证”字是证候的意思。现在这个“症”就是症状的症,意思就是主要针对症状进行治疗。比如我们之前举例的咳嗽。这个咳嗽以证候来说有风寒、风热、痰湿、阴虚型咳嗽等等。阴虚咳嗽就用一些滋阴止咳的药物,玄参、生地等;风寒咳嗽可以用麻黄、干姜等;风热咳嗽用桑叶、菊花等等,它是建立在证候基础上来辨证施治。我们这个对症治疗就是不管你证候是什么样子,我们随症加减,针对症状治疗用药是基本统一的。不管你是风寒风热、风燥痰湿型咳嗽,我们都可以加生姜、五味子、桔梗、款冬花、紫菀等一些药物来进行治疗,只要你有这个咳嗽的症状,我就这样来加药。

有些中医也有对症治疗,不过疗效可能会不稳定。如果用李氏奇效汤为基础进行加减治疗就能获得满意的疗效。但这也不同于专病专方,专病专方就是固定方子,我们这是抓住某类病症的共性来进行加减治疗。如果在共性之余还有差异之处还可以再进行辩证用药,比如干咳严重再加玄参,桑叶等治疗。前者对共性症状的用药是辨病论治,后者对具体的症状差异性用药则是辨证论治和对症治疗。

传统中医过多的强调的辨证论治,往往就忽略了对症治疗。西医比较擅长对症治疗,比如患者高烧,不管是感冒、肺炎、阑尾炎或其他病症,只要出现了发热,为了快速降温,打一针退烧药很快烧就退了,这个就是对症治疗。或者身体疼痛难忍,不管你是骨折疼痛,术后疼痛,结石痛等等,吃点止疼药,打一针中枢性镇痛药就可以缓解疼痛症状。我们常说的西医是治标不治本,但是治标有时也很重要,所谓“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如果你忽略了对症治疗的话效果很慢难以速效,会被认为中医是个慢郎中,所以我们李氏奇效汤站在疾病整体的大局,同时也注重对症状快速的缓解和治疗。我们没有失去传统中医的辨证论治的优势,治疗个体化。我们也着重于对病和对症的治疗,从这个角度讲,李氏奇效医学优于传统的中医,从远期疗效来看也是西医所不能比拟的,西医更多的是对于症状的缓解,但是有一些症状,他也是束手无策的,其过多的







































白癜风的民间偏方
北京中科白癜风双节惠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andonghuaa.com/khjj/7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