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网上流传最新清肺排毒汤。给大家解读一下。
麻黄9g炙甘草6g杏仁9g生石膏15-30g(先煎)
桂枝9g泽泻9g猪苓9g白术9g
茯苓15g柴胡16g黄芩6g姜半夏9g
生姜9g紫菀9g冬花9g射干9g
细辛6g山药12g枳实6g陈皮6g
藿香9g
据官方解读,这个是由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组成。
===以上来源于网络===
===再次温馨提示,身有疾患,请及时就医,生命可贵,请勿相信网络诊疗。以下文章仅供专业学习===
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去节)四两杏仁(去皮尖)五十个甘草(炙)二两石膏(碎,绵裹)半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胡希恕解读
辨证要点:汗出而喘、口干、烦满而不恶风者。
喘而汗出,身无大热,为本方应用的主证。气管炎、肺炎、哮喘等常见本方证。
陈某,男,24岁,年3月25日初诊。自昨日恶寒身痛,咳喘咽干,自服APC2片后,汗出不恶寒,但仍身痛、咳喘、吐白痰、口干思饮,舌苔白,舌尖红,脉滑数。证属外寒里热、太阳阳明合病,治以解表清里,予以麻杏石甘汤加半夏:麻黄18克,杏仁10克,炙甘草10克,生石膏45克,半夏12克。
结果:上药服2剂,汗出,喘减。继以桑杏汤加减,服6剂诸症已。
刘渡舟解读
辨证要点:气喘为甚,发热而不恶寒,汗出而口不渴,脉数,舌红,苔则薄黄。
本方治疗肺热气喘之证。用麻黄宣肺平喘,辅以石膏则清肺热,两药合作,而喘自止。配杏仁利肺气,以助麻黄之宣,佐甘草扶中州而调和诸药。
本方清宣肺气之热,效果是十分理想的。方用麻黄之目的,不在发汗,而在宣肺清热,故有汗者可用,无汗者亦可用。
本方具有显著的止咳平喘的疗效,临床常用于肺炎及小儿麻疹合并肺炎等证。如加蒲公英、双花、鱼腥草等物,则有解毒消炎的作用;若加羚羊角粉,可治小儿麻疹续发的高热而喘之证;若痰热盛者,亦可酌加黛蛤散、甜葶苈、鲜杷叶等;若大便不利,气喘而急者,可加瓜蒌皮、葶苈子、炙桑皮等清泻肺热之品;若大便燥结,腑气不利,喘而腹满者,亦可酌加牵牛、大黄泻下。
郑某之子。初春出麻疹,因感染风寒,疹出未透而骤回。症见:高热,体温39.8℃,气喘鼻煽,环口发绀,疹伏不出,若隐若现。脉数而滑,舌苔黄褐而干。此为疹毒内陷,火热犯肺,证情险恶,急当宣肺清热,透疹达邪。
麻黄2.4克杏仁9克甘草1.5克生石膏18克羚羊角1.2克瓜蒌仁6克桑叶6克浙贝6克
服药一剂后热退喘平,前胸后背透发疹点甚多,但仍咳嗽,转用桑菊饮加蝉衣、贝母、竹茹、玉竹等药调理而愈。
黄煌解读
麻杏石甘汤证
1、发热,汗出时多时少,体温或升或降,口渴;
2、咳喘,甚而气急鼻扇,胸闷;
3、脉滑数,苔薄腻较干。
射干麻黄汤
射干十三枚(一云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三两,紫菀三两,款冬花三两,五味子半斤,大枣七枚,半夏(洗)大者八枚(一法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胡希恕解读
辨证要点:小青龙汤证喉中痰鸣明显者。
本方证常用于气管炎、哮喘咳逆痰多,咽中不利者,多有良效。
康某,男性,49岁,年12月2日初诊。年脊柱骨折后患喘息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近1周来受寒咳喘加重,喉中痰鸣,不能平卧,咳吐白黏痰,量多,头痛,背痛,口干不思饮,苔白腻,脉浮弦。证属外寒内饮而属射干麻黄汤证:麻黄12克,射干10克,生姜12克,大枣4枚,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细辛10克,五味子10克,清半夏15克。结果:上药服3剂咳喘减,稍能平卧。因口渴明显,汗出较多,上方加生石膏45克,服7剂咳喘明显减轻,可以平卧。
刘渡舟解读
气管发闷、喉中有水鸡声者
射干麻黄汤善治水寒上闭之喘咳,是治疗寒饮郁肺,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的主方。本方与小青龙汤,皆为治疗寒饮咳喘而设,用药同有麻黄、细辛、五味子、半夏,从临床上观察,这两个方证都可见到咳逆倚息不得卧,咳唾清稀泡沫样痰,而有水斑,舌苔白润或水滑等,这为正确地掌握其不同的临床运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那么,应如何区别这两个方证的不同之处呢?首先,从病机角度看,小青龙汤证是外寒内饮俱重,而射干麻黄汤则以内有寒饮为重;前者以水饮为主,故能随气机之升降而变动不居,后者以痰饮为主,故能郁闭肺气,阻塞气道。其次,从证候表现来看,小青龙汤证可有明显的风寒表证,如发热,恶寒,身疼痛等;而射干麻黄汤则以喉中水鸣声为特征性表现。最后,从方药组成上,前者加桂枝以助表,用干姜以化寒饮;后者用射干以开闭利气,加紫苑、款冬花以化痰利喉。尽管有如此种种不同,但在临床运用时还应互相取法,比如王氏案因寒饮内盛而加干姜;周氏案经治后喉中不响而改用小青龙汤。
王某,男,47岁。久患喘促,冬季寒冷时发作尤为严重。每晨起漱口时常呕吐痰涎盈碗,清稀如鸡子白,夜卧时则喉中漉漉作响,口干,两眼周围出现黑圈,舌质淡胖,苔白润,脉沉弦而滑。
射干10克麻黄10克紫苑10克款冬花10克半夏15克生姜15克干姜3克五味子4.5克细辛4.5克炙甘草3克大枣7枚
服一剂喘咳减轻,呕吐止。将方中干姜加至6克,又服二剂而安。
周某,男,47岁。咳喘多年,至深秋及冬令之时始作。发作时咳吐白色泡沫痰,喉中气鸣作响,甚则不能平卧,面色黑,舌苔白滑,脉沉弦。
射干10克麻黄10克紫苑6克款冬花6克半夏12克生姜12克五味子3克细辛6克大枣7枚
服六剂,咳喘大减。改服小青龙汤三剂,药后周身微似汗出,气机调畅,诸症悉除。
袁红霞解读
射干麻黄汤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主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临床上哮喘和喘息性支气管炎多见此症。咳嗽气逆喘促,喉中痰声漉漉(喉中水鸡声)是本方应用的关键特征,提示呼吸道狭窄和分泌物增多。方中射干配麻黄,一寒一热,相反相成,为方中君药,可以明显解除呼吸道狭窄和减少呼吸道分泌物。
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洗)半升生姜(切)三两人参三两甘草(炙)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胡希恕解读
辨证要点:半表半里热证或见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纳差者。
仲景书载小柴胡汤方证者为20条,今引19条,第条未引者,胡希恕先生认为当属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从以上所论看,则小柴胡汤为太阳病初传少阳的主治方,但其为用并不只限于此,不论伤寒杂病,凡有其证俱宜用之,常见的证候可归纳如下:
1、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2、无论伤寒或中风,有柴胡证,但见四主症中的一症便是,不必悉具。
3、太阳病,脉浮细、嗜卧而胸满胁痛者。
4、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
5、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如疟状者。
6、阳明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
7、呕而发热者。
8、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
9、伤寒差以后更发热者。
10、诸黄腹痛而呕者。
11、妇人产后痉、郁冒、大便难而呕不能食者。
12、四肢苦烦而头痛者。
孔某,男,2岁,年1月24日初诊。感冒发热10日不愈,仍咳嗽,痰盛而喘,呼吸困难,腹胀,便溏,手足心热,已用青霉素、氨茶碱、四环素及中药汤药治疗均无效,而找胡老诊治。苔白腻,脉弦数。证属三阳合病又兼夹痰湿,治以清解三阳,兼祛痰湿,与小柴胡加生石膏合半夏厚朴汤:柴胡24克,半夏12克,党参10克,黄芩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生石膏45克,厚朴10克,苏子10克,茯苓12克。结果:上药水煎2次得毫升,频频喂饮,约1天半服完。药漐漐汗出,热退身凉,咳减喘已,腹胀已,继给半夏厚朴汤2剂,咳也自止。
刘渡舟解读
小柴胡汤适应证
(一)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耳聋目赤,脉弦,舌苔白滑。
(二)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如疟,或有谵语,脉弦,苔白滑。
(三)伤寒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不欲食,大便硬的阳微结证。
柴胡、黄芩清解少阳经腑之邪热,又能疏利肝胆气机,为和解少阳表里之主药;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能升能降,兼助柴胡透达经中之邪;人参、甘草、大枣益气调中,扶正祛邪,以杜内传太阴之路。本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辛升、苦降、甘调合于一方之中,虽治在肝胆,又旁顾脾胃;既清解邪热,又培补正气,而使三焦疏达,脾胃调和,内外宣通,枢机畅利,则半表半里之邪解。
张某,男,36岁。患低热(37.5℃左右)多年不愈,伴见盗汗,心烦等证,西医怀疑为肺结核,但经检查后没有发现结核病灶,转请中医治疗。胁脘痞满不舒,纳少而口苦,舌质红、苔白润,脉弦细。
柴胡12克黄芩6克生姜10克半夏10克
党参6克大枣7枚炙甘草6克
连服五剂后,胁脘痞满渐消,口不苦,饮食增进,体温降至37.2℃。转服丹栀逍遥散五剂而愈。
沈某,女,42岁。始因恚怒伤肝而心胸发满,不欲饮食。继而又外感风寒邪气,往来寒热,休作有时,伴胸胁苦满,头痛身疼。脉弦,舌苔白滑。此少阳受邪,气郁不舒,枢机不利之证。
柴胡12克黄芩9克半夏9克生姜9克
党参6克大枣7枚炙甘草6克
服药一剂,则寒热俱减,又服一剂后诸证皆消。
袁红霞解读
小柴胡汤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之祖方,笔者临床辨证运用小柴胡汤独具匠心,认为小柴胡汤能和解表里上下,调节寒热虚实,调和阴阳升降,通达三焦气机,通过和解表里、上下、寒热、虚实而达到治疗作用。
《伤寒论》太阳病篇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少阳病篇第祭:“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可见《伤寒论》小柴胡汤主要用于少阳病症,主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症。后世医家常将小柴胡汤的邪居少阳分为三组症候:一是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等邪在胆经的半表证;二是口苦、咽干、目眩、心烦等热在胆腑的半里证;三是喜呕、默默不欲饮食等胆气犯胃证。
《伤寒论》少阳病篇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可见本证的产生,乃因邪入少阳,居于半表半里。小柴胡汤原文特别强调“胁下”这个部位,乃因为胁下位于人体左右两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胸胁部正是阴阳、气血通行之部位。阴阳运行,即气机的升降出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阴阳,代表一切事物最基本的对立面,阴指在下、在里、在内、性寒,阳指在上、在表、在外,性热,故阴阳指上下、表里、内外、寒热等。笔者认为“半表半里”不能单纯理解为六经半表半里,凡上下之间、表里之间、寒热之间、出入之间、升降之间、前后之间、气血之间、动静之间、阴阳之间,皆可理解为“半表半里”,这与少阳为枢有密切关系,《素问●阴阳离合论》曰:“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可见太阳、太阴主开,阳明、厥阴主合,而少阳、少阴主枢,王冰曰:“夫开者,所以司动静之基,合者所以执禁固之权,枢者所以主动转之微。”马莳云:“非枢则无以主。”张志聪谓:“舍枢不能开阖。”可见枢机司开阖,通过枢机便能调节阴阳水火的运行、气机的升降出入,张景岳曰:“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可见少阳居于表里之间,外出二阳,内联三阴,是表里、内外、上下、升降出入的道路。枢转正常则气血通畅,升降协调,出入有序,脏腑安和。“人体开合、升降、出入之枢……动在少阳”。所以,少阳是表里出入之枢,是寒热交替之枢,是虚实转化之枢,是上下升降之枢,是水火运行之枢,是阴阳互化之枢,是生命活动之枢。
五苓散
猪苓(去皮)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去皮)半两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胡希恕解读
辨证要点:太阳表虚证兼见心下停饮、小便不利而见眩晕、口渴者。
本方证为外邪内饮,饮停化热,因成太阳太阴阳明合病证。
本方证常见于急慢性外邪内饮证。
李某,男,47岁,病案号,会诊日期年7月27日。患者自感上腹有肿物已2个多月,因无不适,未曾检查治疗。近1个月来因感左上腹痛而来门诊治疗。经内外科检查,怀疑是肿瘤而收住院治疗。查体:上腹左右均可触及拳头大实性肿物,表面不光滑,轻度压痛,部位深在与体位无关。尿常规:蛋白(+),红细胞15~20,白细胞3~5。血沉61毫米/小时。尿酚红排泄试验:一杯3%,二杯5%,三杯5%,四杯7%。静脉肾盂造影:左肾扩大,右肾未显影。临床诊断:双肾肿瘤?肾结核?因尚等待手术,要求服中药一试。会诊症见:左腹胀痛,头晕,心悸,汗出,恶风,口渴思饮,饮后渴仍不止,心下有水响,尿频涩痛,舌苔白,脉浮数,心率次/分。此属太阳表虚兼心下停饮证,也即外寒内饮证,治用:猪苓10克,泽泻15克,苍术10克,茯苓12克,桂枝10克,滑石30克,阿胶(烊化)10克,生大黄3克,生薏苡仁30克。结果:上药服2剂后,小便增多,意想不到尿中排出绿豆大结石。3剂服完后,连续四五天排出细沙样结石,腹部肿物消逝于无形,其他症状也全消失。追访5年未见复发。
本方证在临床应用很广,不但应用急性病,而且用于慢性病,还用于急性传染病如霍乱。有人怀疑古时的霍乱不同于现代的霍乱,这是对经方不了解的缘故。梁代陶弘景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记载:“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外感天行,即急性传染病、瘟疫。二旦、六神、大小,即《伤寒论》中的主要方剂。问题的关键是不论什么病,只要认清有五苓散证,即可用五苓散治疗。
刘渡舟解读
本方桂枝通阳化气,兼解肌表之邪;白术补脾燥湿;茯苓利水行津;猪苓、泽泻助茯苓利小便以行津液。此方发汗以利小便,使外窍通而下窍利,故为表里双解之方。
蓄水证反见烦渴何耶?此乃气不化津,水蓄膀胱,故以小便不利为辨。本方重在通阳化气以行水液,无论有无表证,凡气化失常,而水蓄膀胱者,即可使用。若无表证,桂枝亦可改为肉桂。本方治霍乱吐泻,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而欲饮水者,用之有效。
王某,男,18岁。患癫痫病,屡用苯妥英钠等抗癫痫药物不能控制其发作。自述每次发作前感觉有一股气从小腹往上冲逆,至胃则呕,至心胸则烦乱不堪,上至头则晕厥而不知人事。少顷,其气下移而苏醒。素常小便短少,频数不利,大便正常。舌质淡嫩苔薄,脉沉滑。此水蓄膀胱,上逆而冒蔽清阳之证。《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说:“吐涎沫而癫眩者,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泽泻18克茯苓12克猪苓10克白术10克桂枝10克肉桂3克三剂。
服药后小便畅利,而后病发次数减少。方药与病证相符,而癫痫发作得以控制。
袁红霞解读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太阳篇蓄水证,蓄水证成因或为太阳表邪不解,表邪由经传腑,影响膀胱气化;或为太阳表证期间,饮水过多,饮入之水不能及时气化输布。简而言之,五苓散的病机为外有表证,内有蓄水。主证有气化不利,水不化津之口渴,此口渴可为伤津之后的渴欲饮水,也可为水蓄于内的口渴消水;水蓄膀胱,水道失调之小便不利,既可表现为小便量少,也可表现为小便频多;水饮阻遏下焦气机之少腹苦里急,多与小便不利并见;水邪上逆,阻遏中焦气机之心下痞,此痞为水痞;饮水后水停中焦,胃中水声漉漉,也可见口渴欲饮,水入即吐之水逆。五苓散之主证可理解为机体的水液输布障碍,津液不能上承下输,或停聚中焦,或泛溢皮肤,或积于周部。
李某,女,23岁。4年4月16日初诊。
主诉:腹泻1周。
1周前食用生冷水果后出现大便稀溏,日行3-5次。刻诊:大便溏泄,一日数行,胃脘不适,恶心呕吐,渴欲饮水,头晕,纳差,小便量少。舌淡红,苔白,脉浮数。
本案患者因食生冷损伤脾阳,脾不散精,饮入于胃后,上不能归于肺,下不能入于膀胱,则见口渴欲饮,小便量少;水液输布失常,饮停中焦,阻遏胃气,可见恶心呕吐;水湿渗于肠中,可见腹泻便溏。《景岳全书》中指出:“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水谷分则泻自止。故曰:治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也。”《医宗必读●泄泻》:“治法有九:一曰淡渗,使湿从小便而去……”
处方:五苓散加味
茯苓20克炒白术15克猪苓20克泽泻15克桂枝10克炒枣仁20克黄芪15克炙甘草6克7剂,水煎服。
服上方7剂后,腹泻呕吐明显好转,小便量增多,头晕缓解,口渴亦解。继服上方调理,效果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