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显友(重庆市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中心主任)
编者按
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中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对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加大,前景广阔。为了加强对各个省(市、自治区)中药资源蕴藏量和道地药材分布的了解,合理利用中药资源,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在全国许多地方开展起来。重庆市地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是我国内陆地区的重要省份之一,药用动植物种类丰富,生物多样性明显,道地大宗药材种类多产量大。且在此基础上基本实现了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生产,为中药制药、饮片加工、保健品、功能食品等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刘书真
一、重庆市概况
重庆市位于东经°11—°11,北纬28°10—32°13,东西宽公里,南北长公里。地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东邻湖北、湖南,南靠贵州,西接四川,北连陕西。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东南部沿大巴山和武陵山两座大山脉。
二、重庆市地质地貌
1.地质特点:重庆市由于差异性很大的岩层构造特征和发生、发育规律,塑造了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形态。其特征:一是地势起伏大。全市最低点在巫山县碚石村鱼溪口,海拔73.1m;最高点为巫溪、巫山和湖北神农三县交界的阴条岭,海拔m。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地势高,多在海拔m以上;西部地势低,大多为~m的丘陵。二是地貌形态明显。华蓥山—巴岳山以西为丘陵地貌;华蓥山至方斗山之间为平行岭谷区;北部为大巴山中山高地;东北部的巫山、七曜山,东南部的武陵山和南部属大娄山山区。三是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在东部和东南部地区,喀斯特地貌大量集中分布。
2.土壤类型:重庆市共有红壤、黄壤、黄棕壤、黄褐土、棕壤、新积土、石灰(岩)土、紫色土、粗骨土、山地草甸土、水稻土11个土类,29个土壤亚类。从地理分布看,重庆市西部和中部丘陵地区,广布着紫色岩土发育的紫色土和新冲积母质发育的新冲积土壤;在中北部的平行岭谷区,由紫色土、石灰(岩)土、黄壤、新积土呈条带状的相间分布;位于东部和南部的土壤处于石英砂和黄绿、灰色泥页岩分布区,分布着黄壤、黄棕壤和草甸土。
三、重庆市中药资源的现状
1.历次中药资源普查情况:第一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年。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原四川中药研究所)承担四川省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收集了四川省境内的中药标本,出版了全国第一部中药志——《四川中药志》。
2.第二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年。以大搞群众性中草药调查为主,各地出版了中草手册。如《四川中草药》、《万县中草药》、《常用中草药手册》(涪陵区卫生局)等。《万县中草药》于年12月1日出版。收载了万县(现万州区、城口、巫山、云阳、奉节、开县、忠县、垫江)中草药共种。《常用中草药手册》(四川涪陵)记载了中草药种并附图汇集验方个。
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年。全国对家种药材50种,家野兼有药材82种,野生药材种为重点进行调查。主要实施单位为各地区药材公司。据统计(年),万县有常见中药材余种,分属科属,其中植物药种,动物药种,矿物药20种,列入收购的商品药材有余种,具有药效、经济、观赏价值的有余种,药用动植物中有不少国家濒危保护对象,如金钱豹、杜仲、银杏、荷叶金钱、八角莲、厚朴等40余种。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对重庆市39个区县进行普查,其中的已经完成普查的区县有30个,正在进行的有4个,普查共发现种药用植物及伴生植物,其中药用植物种,伴生植物种,重点品种种。与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重庆市数据相比,见表1。
表1本次重庆市中药资源普查与前次普查数据对比表
类别
第三次资源普查
第四次资源普查
总科数
科
科
总物种数
种
种
藻类
1科1种
未涉及
真菌类
3科7种
1科2种
地衣类
4科5种
未涉及
苔藓类
4科4种
1科1种
蕨类
31科93种
36科种
裸子植物类
8科14种
8科20种
双子叶植物类
科种
科种
单子叶植物类
23科种
21科种
动物类
58科81种
1种(未纳入)
矿物类
6种
未涉及
本次重庆市中药资源普查,根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方案目录,结合重庆市中药资源特点,选择了大宗及常用中草药为主。动物药材及矿物类因资源蕴藏量调查方法不成熟未纳入重庆市调查重点目录。从表1可以看出:本次与前次相比,药用植物数量明显增加,但药用植物的来源科数量下降。藻类、地衣类在本次调查目录未涉及,但不表明没有分布。蕨类植物比上次普查明显增多,而蕨类植物多分布于林下、林间、荒地中,可能与退耕还林以及人口迁移而致土地荒芜。双叶和单子叶植物也较上次普查数据明显增加,说明自上次普查30年来,开发利用加大导致了对药用植物认识的加深。同时,也说明对药用植物研究不断深入。
本次中药资源普查与前次中药资源普查的各科药用植物排序比较,见表2。菊科仍为药用植物第一大科,并较上次增加45种;百合科药用种数增加明显,增加49种,并上升为第二大科;蔷薇科增加44种,较前次略为提升,列为第三;在前次中药资源普查列为第8名兰科植物,本次跌出十名,说明兰科植物经历生态变化,人为无节限的采挖导致数量急剧下降,提醒人们应加大对兰科植物保护力度。
表2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与前次中药资源普查对比
采集种类
较多的科
第三次资源普查
第四次资源普查
1
菊科98种
菊科种
2
豆科66种
百合科种
3
百合科62种
蔷薇科96种
4
蔷薇科51种
豆科92种
5
唇形科47科
唇形科70种
6
毛茛科42种
禾本科64种
7
禾本科40种
伞形科48种
8
兰科32种
毛茛科47种
9
伞形科32种
蓼科41种
10
蓼科31种
鳞毛蕨科38种
四、重庆市中药材生产情况
重庆市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区,药材多冠以“川”字号,如川黄连,川黄柏,川党参,川枳壳,川续断等品种,均是全国知名道地优质药材。川黄连,又名石柱黄连,因产“黄连之乡”石柱县,产量占全国年总产量的60%左右;江津枳壳与枳实,合川使君子与补骨脂,巫山庙党与独活,城口的华细辛与味牛膝,涪陵的川续断等道地药材品质优良,在国内外久负盛名;酉阳所产青蒿,其青蒿素含量高,系我国优良的黄花蒿种质资源区。
按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重庆普查试点方案的要求,对各普查区县的中药种植情况进行调查。
1.中药材种植品种情况
3年全市中药种植面积达到.73万亩,种植业产值超过0万元的中药材品种有13种,主要包括金银花、黄连、青蒿、玄参、党参等在国内外享誉盛名的渝产道地药材,以及本地大型制药企业的主要原料药材,这些品种具有良好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稳定的销售渠道。
目前,我市栽培量较大的中药材品种50余种,如:黄连、木香、丹皮、白术、枳壳、款冬花、党参、小茴香、天麻、半夏、青蒿、厚朴、黄柏、金银花、银杏、佛手、红豆杉、辛夷、前胡、板蓝根、金荞麦等,在全国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和影响。黄连、川党参、青蒿、银花等药材均申请地理标识产品。
2.中药种植业情况
据调查统计,3年全市中药材种植业总产值达28.38亿元,中药工业总产值达64.13亿元,较2年,种植业产值基本持平,中药工业产值略有提升。全市拥有涉及中药材种植的企业达家、农业合作社家、中药饮品生产企业家、提取加工企业26家、中药制药企业8家,较2年,产业主体大幅增加,尤其是涉及中药种植的企业和农业合作社。
产业区域性发展特征明显。其中中药种植业主要集中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累计产值达23.83亿元,占总产值的83.97%;中药加工业主要集中在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产值达38.09亿元,占总产值的59.39%,城市发展新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产值分别为12.50亿元、9.44亿元,占总产值的19.49%和14.72%。产业区域性发展特征明显,产业布局基本合理。
3.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与品种选育
我市共建立有商品药材生产基地21个。如石柱的黄连、佛手、山茱萸、何首乌基地;巫山、巫溪的党参、独活、款冬花基地;垫江、长寿的丹皮基地;江津的枳实与枳壳基地;酉阳的青蒿基地;合川葛根基地;江津的黄栀子基地;秀山、酉阳的白术、银花基地;武隆、彭水的半夏基地;城口的薯蓣基地等。其中,石柱黄连GAP基地于年通过了国家中药材GAP认证;酉阳青蒿(原料药)于年通过国家GAP认证;太极集团的半夏基地于2年通过国家GAP认证;秀山银花基地于3年通过国家GAP认证,玄参GAP基地于4年通过认证。通过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不仅是中药现代化的需求,同时保证了药材的质量稳定性和安全性。
采用系统选育方法、无性系育种技术选育了粉用粉葛、药用新品种2个(合川苕葛、地金2号),灰粘毛忍冬新品种1个(渝蕾1号),青蒿新品种1个(渝青1号)。灰粘毛忍冬新品种已通过重庆市林业局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青蒿新品种、粉用粉葛和药用新品种已通过重庆市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委员会的鉴定。“渝玄1号”审定为药用植物新品种,12个秀山银花标准发布为地方标准。
4.中药材加工生产业情况
3年,全市涉及中药材的各类加工产业总产值达64.13万元,比2年略有提高,有太极集团、希尔安药业、重庆天圣制药有限公司等一批大型制药企业。中成药生产是传统的优势产业,其产值占中药加工业总产值的70.39%。中药饮片加工和提取物加工业也占有一定的比重。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中药材种植业产品的本地加工溢价的比例可达到60%左右。
五、重庆市中药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议
1.注重野生资源保护,建立野生中药资源保护区
野生中药资源,特别是珍稀名贵药材,如重楼、竹根三七、江边一碗水、水灵芝等中药和民族药处于濒危。建议:设立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区,积极开展野生资源繁育技术研究。
2.注重科学规划,促进中药产业健康发展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差异发展,避免一窝蜂种植现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道地优质为基础,适当引种效益好的品种。同时,做好长短线种植相结合,以市场需求和发展特色相结合。政府部门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导向,促进中药农业健康发展。
3.延伸中药产业链,注重资源深开发
在保护中药资源的前提下,开发利用中药资源。积极开拓市场,多元化开发新产品,研发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新型产品,提高中药资源综合利用度。
朱蕊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