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定义
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
二、
分类(4类)
(一)食物中毒
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或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1、细菌性:沙门氏菌(禽、畜肉)、副溶血性弧菌(水产品)、蜡样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剩饭)、肉毒杆菌(发酵制品、肉制品)、李斯特单核细胞增生菌(乳制品)、椰酵假单细胞菌(银耳)和肉制品大肠杆菌等;
2、化学性:主要是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杀虫剂、灭鼠药的滥用,含重金属(铅、铜、汞、锌)、有机氯和化合物(多氯联苯)、有机磷的化合物、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造成的污染;
3、真菌性:黄曲霉毒素、赤霉病变、霉变甘蔗等;
4、植物性:木薯、苦杏仁、桐子和桐油、蓖麻子、面子、发芽马铃薯、未熟豆浆、菜豆角、鲜黄花菜、曼陀罗、毒麦、毒蘑菇等;
5、动物性:河豚鱼、猪甲状腺、动物肾上腺等。
(二)与食物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机体对异种蛋白产生的反应:蛋类、花生、乳类、黄豆、小麦、果仁、贝类、鱼类等。
(三)经食品感染的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病、寄生虫病等
1、肠道传染病:霍乱、菌痢、伤寒、阿米巴痢疾、O、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甲肝病毒和戊肝病毒等;
2、人畜共患病:口蹄疫、猪链球菌病等;
3、寄生虫:猪绦虫病、囊尾蚴病、旋毛虫病、弓形体病、肝吸虫病等。
(四)因二次大量或长期少量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毒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三聚氰胺、镉(痛痛病)、铅、汞、铝等。
三、
特征
1、食物传播
所有的食物中毒都是以食物和水源为载体使致病因子进入机体引起的疾病。
2、暴发性
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少则几人,多则成百上千人。在发病形式上,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多为集体暴发,潜伏期较长(6~39小时);非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为散发或暴发,潜伏期较短(数分钟至数小时)。
3、散发性
化学性食物中毒和某些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多以散发病例出现,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上无明显联系,如毒蕈中毒、河豚鱼中毒、有机磷中毒等。
4、地区性
指某些食源性疾病常发生于某一地区或某一人群。例如,肉毒杆菌中毒在中国以新疆地区多见;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霉变甘蔗中毒多发生在北方地区;牛带绦虫病主要发生于有生食或半生食牛肉习俗的地区。
5、季节性
某些疾病在一定季节内发病率升高。例如,细菌性食物中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发病率最高;有毒蘑菇、鲜黄花菜中毒易发生在春夏生长季节,霉变甘蔗中毒主要发生在2~5月份。
四、
预防
1.避免在没有卫生保障的公共场所进餐。
2.在有卫生保障的超市或菜市场购买有安全系数的食品。不买散装食品。
3.新鲜食品经充分加热后再食用。不喝生水。
4.避免生熟食混放、混用菜板菜刀等,防止生熟食交叉污染。
5.不生食、半生食海鲜及肉类。生食瓜果必须洗净。
6.重视加工凉拌类和生冷类食品的清洁。
7.尽量每餐不剩饭菜。
8.吃剩的饭菜尽量放10℃以下贮藏,食用前必须充分加热。
9.夏季避免食用家庭自制的腌渍食品。
10.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转自渝北疾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