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亚萍、马晓娟
单位:医院
一、结果
穿刺病理结果:镜检见坏死及嗜酸性及中性粒细胞,并见较多夏科-雷登晶体。考虑为寄生虫感染。{医院进行了该院现有的20+种寄生虫(蛔虫、钩虫、鞭虫、蛲虫、血吸虫、姜片虫、绦虫、华支睾吸虫、阿米巴虫、鞭毛虫、人芽囊原虫、包虫、日本血吸虫等)的排查,均被排除;病员自动放弃进一步诊疗}
二、讨论
一、疾病相关知识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肝脏寄生虫感染的发病率已逐年降低,但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或喜食生食的地区,寄生虫感染仍比较常见,常见的肝脏寄生虫包括猪囊尾蚴、旋毛虫、弓形虫、华支睾吸虫、肝片吸虫、包虫等。肝脏寄生虫感染患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极少数患者出现黄疸及肝肿大。肝脏寄生虫感染病灶可以单发或多发,以多发常见,常可累及多个肝叶,病灶多位于肝包膜下,往往聚集成簇状分布,并逐渐向肝脏深面延伸,整体呈现“外多内少”的表现。肝脏寄生虫感染一般采取内科驱虫治疗,治疗后病灶明显缩小甚至消失。本病例因未查出寄生虫类型,华西临床医生建议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定期随诊。
二、超声表现
肝脏寄生虫超声表现:肝实质内多发密集类圆形、结节状低回声,直径较小,病变多成簇状分布,结节间似相通,结节周边可见环状稍强回声。肝脏寄生虫的超声造影表现,动脉期时部分病灶边缘可见增强,呈稍高增强或等增强,门脉期和延迟期表现为多发簇状环形或分隔状强化,呈等增强,中心区域不规则无增强,呈“蜂窝状”改变,可显示迂曲轨道样改变,即“隧道征”。
三、鉴别诊断
1.肝脓肿:按病情发展过程分为3期:脓肿炎性期、脓肿形成初期、脓肿形成期:
(1)脓肿炎性期和脓肿形成初期影像学图像不典型:1)患者可无临床表现,部分患者有发热、右上腹疼痛等症状;2)超声表现:肝内低回声区,边界模糊,内部呈不均匀中等或稍强回声区,部分患者病灶内有小脓腔形成,其透声差;2)超声造影表现:动脉期呈均匀或不均匀高增强,门脉期、延迟期呈低增强,显示病灶范围比常规超声大,部分内见小片状未增强区。
(2)脓肿形成期:1)患者出现高烧、肝区疼痛等症状;2)超声表现:肝内低回声区,边界较清楚,内可见低回声区及明显不规则液性暗区,暗区内为坏死组织及脓液,周边形成厚壁不均质混合回声团;3)超声造影表现:动脉期病灶周边呈均匀环状高增强,门脉期、延迟期逐渐消退呈低增强,内部坏死脓腔液化区域未见增强,内壁不规则。
(3)肝脓肿的超声造影异常灌注区范围一般大于二维,另外肝脓肿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及增强持续时间均明显早于肝脏恶性肿瘤,肝脏寄生虫病灶区域一般较肝脓肿小,超声造影周边的炎性反应带较肝脓肿小,炎性反应带的增强强度较肝脓肿增强强度低。
2.胆管细胞癌:以肝左叶多见,CA-常升高,病灶沿胆管走行,周围胆管多扩张,一般不影响肝静脉及门静脉走行,多半肝内转移及肝门淋巴结转移,超声造影表现动脉期病灶周边呈不规则环状高增强或稍高增强,内部呈“枯枝样”向心性增强,内部灌注相对较少,甚至部分中心无灌注,动脉后期或门脉早期开始消退,延迟期呈低增强。
3.肝转移癌
(1)肝转移癌的超声表现,最为典型的征象为“牛眼征”,表现为占位周边较宽的低回声晕,形似牛眼,亦可见高回声及低回声者,呈结节状软组织肿块;
(2)转移性肝癌超声造影动脉期表现多样,多取决于原发灶血供情况:
原发灶为富血供肿瘤时(神经内分泌肿瘤、胰岛细胞瘤、绒毛膜癌、卵巢癌、甲状腺癌、肾细胞癌、黑色素瘤、肉瘤等):动脉期呈整体均匀高增强;
原发灶为中等富血供或乏血供肿瘤时(胃肠道及肺的腺癌及鳞癌、乳腺癌、淋巴瘤):动脉期呈周边环状增强或不均匀性整体增强或微弱点状增强
门脉期及延迟期均为低增强,相比原发性肝癌,消退更快,且从中心向周边逐渐消退。
(3)肿块一般较寄生虫形成的低回声结节更大,肿块之间不相通,很少形成簇状聚集;肝寄生虫超声造影呈环状增强,但增强范围较二维稍增大,可能与周边的炎性反应有关,但消退较肝转移癌慢。
三、本例体会
1、本病例常规彩超发现肝脏两个低回声结节部分切面有条带状相连通,超声造影发现结节周边呈环状稍高增强,结合我科既往超声造影诊断寄生虫(肝包虫)感染病例的经验,“隧道征”为肝寄生虫特征性表现,其周围回声稍增强,系肝细胞炎性反应改变,故首先考虑为寄生虫感染。
2、本病例两个结节超声造影动脉期周边呈稍高增强,38s周边增强区域开始消退,不能排除乏血供的肝转移癌和ICC,仔细多次回顾分析造影表现,该病例周边增强区域呈稍高增强,但增强强度不高,增强范围较二维稍增大,虽然消退较早,但呈等增强,在门脉期及延迟期发现明显的“隧道征”,应排除肝转移癌和ICC。
3、本例患者虽在疫区生活过,但时间较久远,且近十年每年体检均未见异常。医院排除20+种寄生虫均未排除,考虑本病例系小概率事件、少见寄生虫感染。
编辑:李娟责任编辑:谯朗卢漫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