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三味药刺猬蛤蚧与蝼蛄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便宜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二二三、刺猬

刺猬皮苦,主医五痔,

阴肿疝痛,能开胃气。

(一)、概述

《中药大辞典》:刺猬皮

拼音CìWeiPí

别名猬皮(《本经》),仙人衣(《山东中药》)。

出处《本草原始》

来源为刺猬科动物刺猬或短刺猬的皮。全年均可捕捉,于冬眠时捕获更易。捕得后,用刀纵剖腹部,将皮剥下,翻开,撒上一层石灰,于通风处阴干。

原形态①刺猬(《本草原始》),又名:猬、毛刺(《尔雅》),白刺猬(《杨氏家藏方》),猬鼠(《纲目》),偷瓜蜮(姚可成《食物本草》),刺鼠(《随息居饮食谱》),偷瓜獾、刺血儿、刺球子、刺鱼。

体形较大,体长约22厘米,尾长约2厘米。头宽,吻尖。耳短,不超过其周围之棘长。足及爪较长。身体背面被粗而硬的棘刺,头顶部之棘略向两侧分列。棘之颜色可分二类:一类纯白色,或尖端略染棕色;另一类棘之基部白色或土黄色,其上为棕色,再上段复为白色,尖梢呈棕色。整个体背呈土棕色。脸部、体侧和腹面以及四肢的毛为灰白或浅灰黄色。四足浅棕色。头骨之颔关节窝后突甚小,显然低于颞乳突之高。

栖息于平原、丘陵或山地的灌木丛中,亦见于市郊、村落附近。昼伏夜出,冬眠期长达半年。遇敌则卷缩成一刺球。食物以昆虫及其幼虫为主,亦食幼鸟、鸟卵、蛙、蜥蜴,以及瓜果、蔬菜等。分布东北、华北、华东、华中,以至四川等地。

②短刺猬,又名:达呼尔刺猬、大耳猬。

外形同刺猬而略小。耳甚大,长于周围棘刺。棘由耳基前端稍后方起始,向后经背至尾部以上。头顶部棘不向两侧分列。棘较细而短,有棕褐色与白色相间,整个背部呈浅褐色。全身无白色之棘。腹毛土黄色。颔关节窝后突与顾乳突等高,二者连成半圆形的管状。

栖息于北方草原地带,低洼地方较多。亦有冬眠习惯。食昆虫、小鼠或蛙等小动物。分布吉林省西部、内蒙古东部,南至河北省北部。

生境分部主产河北、江苏、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内蒙古、浙江、安徽、吉林、湖北、湖南等地。

性状干燥的皮呈多角形板刷状或直条状,有的边缘卷曲成简状或盘状,长约3~4厘米。外表面密生错综交插的棘刺,刺长1.5~2厘米,坚硬如针,灰白色、黄色或灰褐色不一。在腹部的皮上多有灰褐色软毛。皮内面灰白色或棕褐色,留有筋肉残痕。具特殊腥臭气。以张大、肉脂刮净、刺毛整洁为佳。

化学成分上层的刺,是由角蛋白所成。此是主要成分。下层的真皮层,主要为胶原与其它蛋白质如弹性硬蛋白之类和脂肪等所成。

(二)、药用价值

炮制炒刺猬皮:取拣净的刺猬皮,剁成小块,洗净,晒干,另取滑石粉置锅内炒热,加入刺猬皮,炒烫至黄色,取出,筛、刷去滑石粉,剪去毛,放凉。

性味苦,平。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无毒。"

③《药性论》:"味甘,有小毒。"

归经①《本草求真》:"入肠、胃。"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降气定痛,凉血止血。治反胃吐食,腹痛疝气,肠风痔漏,遗精。

①《本经》:"主五痔阴蚀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阴肿痛引腰背,酒煮杀之。"

②《别录》:"疗腹痛疝积,烧为灰,酒服之。"

③《药性论》:"主肠风泻血,痔病有头,多年不瘥者,炙末白饮下方寸匕;烧末吹主鼻衄。"

④孟诜:"烧灰酒服治胃逆,又煮汁服止反胃。"

⑤《本草备要》:"泻,凉血。"

⑥《本经逢原》:"除目中翳障。"

⑦《随息居饮食谱》:"煅研服,治遗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或入散剂。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本草经集注》:"得酒良。畏桔梗、麦门冬。"

(四)、复方

复方①治反胃吐食:猬皮烧灰,酒服或煮汁,或五味淹炙食。(《普济方》)

②治肠风下血:白刺猬皮一枚(于铫子内煿针焦,去皮,只用针),木贼半两(炒黄)。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空心食前。(《杨氏家藏方》猬皮散)

③治痔:猬皮、穿山甲等分,烧存性,入肉豆蔻-半,末之,空肚热米饮调二钱服。(《本草衍义》)

④治肠痔下部如虫啮:猬皮烧末,生油和敷之。(《简要济众方》)

⑤治肛出:猬皮一枚,磁石四两,桂心一尺。上三味,治下筛。饮服方寸匕,日一服。(《千金方》)

⑥治五色痢疾:猬皮烧灰,酒服二钱。(《寿域神方》)

⑦治遗精:炒刺猬皮研末。每次二钱,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⑧治前列腺炎、肾结石:猬皮2个,焙干研末。分40包,早晚用米汤各送服1包。服药过程中可有尿道灼痛感,勿顾虑。(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⑨治鼻衄:猬皮一枚,烧为灰,细研,每用半钱,绵裹纳鼻中,数易之。(《圣惠方》塞鼻散)

⑩治鼻中息肉:猬皮炙末,绵裹塞之三日。(《千金方》)

⑾治猘犬咬人:猬皮、头发等分。烧末,水和饮一杯。若或已目赤口噤者,折齿下之。(《补缺肘后方》)

各家论述①《本草经疏》:"猬皮治大肠湿热血热为病,及五痔阴蚀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也。阴肿痛引腰背,腹痛疝积,皆下焦湿热邪气留结所致,辛以散之,苦以泄之,故主之也。"

②《本经逢原》:"猬皮,《本经》主五痔阴蚀,取其锐利破血也,酒煮治阴肿痛引腰背,取其筋脉能收纵也。"

摘录《中药大辞典》

友情提示:请不要乱食野生动物,本视频内容不代表本人意愿。

二二四、蛤蚧

蛤蚧味咸,肺痿血咳,

传尸劳疰,邪魅可却。

(一)、概述

《中药大辞典》:蛤蚧

拼音GéJiè

别名蛤蟹(《日华子本草》),仙蟾(《纲目》),大壁虎(《中药志》),蚧蛇、德多、握儿、石牙(《广西中药志》)。

出处《雷公炮炙论》

来源为壁虎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全体。一般在5~9月间捕捉。主要方法:①光照:晚间乘蛤蚧外出觅食时,用较强的灯光照射,蛤蚧见强光则立即不动,便可捕获。②引触:用小竹竿一端扎上头发,伸向石缝或树洞中引触,蛤蚧遇发咬住不放,即迅速拉出,捕入笼中。③针刺:在竹竿上扎铁针,乘蛤蚧夜出时刺之。蛤蚧捕得后,用锤击毙,剖腹取出内脏,用干布抹干,再以竹片将其四肢、头、腹撑开,并用白纸将尾固定于竹片上,以防脱落,然后用微火焙干。

原形态形如壁虎而大,全长20余厘米。头部较大,呈三角形;吻端凸圆;鼻孔近吻端;耳孔椭圆形;眼大,突出;口中有许多小齿。全身生密鳞,上唇鳞12~14,第1片达鼻孔;吻鳞宽,其后缘有3片较大的鳞,头及背面鳞细小,成多角形;尾鳞不甚规则,近长方形,排成环状;大而突起的鳞片成行的镶嵌在小鳞片中,行距间约有3排小鳞,分布在躯干部的有10~12纵行左右;在尾部的有6行;尾侧有3对隆起的鳞;胸腹部鳞较大,均匀排列成覆瓦状。指、趾间具蹼;指、趾膨大,底部具有单行褶襞皮瓣,除第1指、趾外,末端均具小爪。雄性有股孔20余枚,左右相连。尾基部较粗,肛后囊孔明显。体背紫灰色,有砖红色及蓝灰色斑点;浸液标本成为深浅相间的横斑,背部约有7~8条,头部、四肢及尾部亦有散在;尾部有深浅相间的环纹7条,色深者较宽;腹面近白色,散有粉红色斑点。尾易断,能再生。

生境分部多栖于山岩及树洞中,或居于墙壁上,昼伏夜出,动作敏捷。捕食昆虫,有时也捕食壁虎、小鸟及蝇类等动物。分布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性状干燥的全体,固定于竹片上而呈扁片状。头部及躯干长10~15厘米,尾长10~14厘米;腹背部宽6~10厘米。头大,扁长,眼大而凹陷成窟隆,眼间距下凹呈沟状。角质细齿密生于颚的边缘,无大牙。背呈灰黑色或银灰色,并有灰棕色或灰绿色的斑点,脊椎骨及两侧肋骨均呈嵴状突起,全身密布圆形、多角形而微有光泽的细鳞。四肢指、趾各5,除第1指、趾外,均有爪。尾细长而结实,上粗下细,中部可见骨节,色与背部同。质坚韧,气腥,味微咸。以体大、肥壮、尾全、不破碎者为佳。

主产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药理作用蛤蚧的乙醇提取物,可延长正常雌小鼠的动情期,对去卵巢鼠则可出现动情期,并使子宫及卵巢(正常小鼠)重量增加。以小鼠前列腺、精囊、提肛肌的重量为指标,蛤蚧(品种未注明)提取液表现雄性激素样作用,其效力较蛇床子、淫羊藿、海马为弱。

(二)、药用价值

炮制蛤蚧:除去竹片,截去头足及鳞(无尾者拣去不用),切成小方块,酒蛤蚧:取蛤蚧块用黄酒浸渍后微火焙干。焙干后,但剪取尾部供用者,称为"蛤蚧尾"。(每蛤蚧10对,用黄酒半斤)

①《雷公炮炙论》:"蛤蚧,其毒在眼,须去眼及甲上、尾上、腹上肉毛,以酒浸透,隔两重纸缓焙令干,以瓷器盛,悬屋角上一夜用之,力可十倍,勿伤尾也。"

②《日华子本草》:"蛤蚧,合药去头足,洗去鳞鬣内不净,以酥炙用良。"

性味咸,平。

①《开宝本草》:"味咸,平,有小毒。"

②《本经逢原》:"甘成,温,小毒。"

归经入肺、肾经。

①《本草经疏》:"入手太阴、足少阴经。"

②《本草汇言》:"入手太阴、厥阴经。"

③《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补肺益肾,定喘止嗽。治虚劳,肺痿,喘嗽,咯血,消渴,阳痿。

①《海药本草》:"疗折伤,主肺痿上气,咯血咳嗽。"

②《日华子本草》:"治肺气,止嗽,并通月经,下石淋及治血。"

③《开宝本草》:"主久肺劳,疗咳嗽,下淋沥,通水道。"

④《本草衍义》:"补肺虚劳嗽有功。"

⑤《纲目》:"补肺气,益精血,定喘止嗽,疗肺痈消渴,助阳道。"

⑥《本草再新》:"温中益肾,固精助阳,通淋,行血。蛤蚧尾能治疝。"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

注意外感风寒喘嗽忌服。

①《本草经疏》:"咳嗽由风寒外邪者不宜用。"

②《得配本草》:"阴虚火动,风邪喘嗽,二者禁用。"

(四)、复方

复方①治虚劳咳嗽及肺壅上气:蛤蚧一对(头尾全者,涂酥炙令黄),贝母一两(煨微黄),紫菀一两(去苗、土),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鳖甲二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皂荚仁一两(炒令焦黄)。桑根白皮一两(锉)。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枣汤下二十丸,日三、四服。忌苋菜。(《圣惠方》蛤蚧丸)

②治肺劳咳嗽:蛤蚧一对(用醋少许涂,炙令亦色),白羊肺一两(分为三分),麦门冬半两(去心,焙),款冬花一分,胡黄连一分。上药除羊肺外,捣细罗为散,先将羊肺一分,于沙盆内细研如膏,以无灰酒一中盏,暖令鱼眼沸,下羊肺,后入药末三钱,搅令匀,令患者卧,去枕,用衣簟腰,仰面徐徐而咽,勿太急。(《圣惠方》蛤蚧散)

③治肺嗽,面浮,四肢浮:蛤蚧一对(雌雄头尾全者,净洗,用法酒和蜜涂炙熟),人参一株(紫团参)。上二味,捣罗为末,熔蜡四两,滤去滓,和药末,作六饼子。每服,空心,用糯米作薄粥一盏,投药一饼,趁热,细细呷之。(《圣济总录》独圣饼)

④蛤蚧一对连尾,涂以蜜、酒,放火上烤脆,研细末,加东北红参等量,共研匀,蜂蜜炼为丸如小豆大,每服3克,一日两次,治咳嗽面浮,老人肺虚咳喘。

⑤蛤蚧焙干10克,党参、山药、麦冬、百合各30克,共研末蜜丸,每服3克,一日两次,温开水送服,治久咳肺痨。

⑥人参蛤蚧酒:蛤蚧一对连尾,放火上烤熟,人参(或红参)10-20克,同浸于克米酒中,七日后开始饮用,每日酌量饮20-50毫升。有补肾壮阳,益气安神作用。适用于身体虚弱,食欲不振,失眠健忘,阳痿早泄,肺虚咳喘,夜多小便等症。

各家论述①《纲目》:"昔人言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蛤蚧补肺气,定喘止渴,功同人参,益阴血,助精扶羸,功同羊肉。近世治劳损痿弱,许叔微治消渴,皆用之,俱取其滋补也。刘纯云,气液衰,阴血竭者宜用之。何大英云,定喘止嗽,莫佳于此。"

②《本草经疏》:"蛤蚧,其主久肺劳咳嗽、淋沥者,皆肺肾为病,劳极则肺肾虚而生热,故外邪易侵,内证兼发也。蛤蚧属阴,能补水之上源,则肺肾皆得所养,而劳热咳嗽自除;肺朝百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气清,故淋沥水道自通也。"

备注过去曾发现-种伪蛤蚧,与蛤蚧外形相似,其不同点为:头部较小,齿生于颚内,并有大牙。眼细小而近闭合;背部有红黄色斑点;背部鳞片极细小,指、趾底面无吸盘。不能作蛤蚧使用。

摘录《中药大辞典》

二二五、蝼蛄

蝼蛄味咸,治十水肿,

上下左右,效不旋踵。

(一)、概述

《中药大辞典》:蝼蛄

拼音LóuGū

别名梧鼠(《荀子》),蝼蝈(《吕氏春秋》),螜、天蝼(《尔雅》),蟪蛄(《本经》),蝼窒、蟓蛉、杜狗、蛞蝼(《方言》),炙鼠、津姑、蝼蜮(《广雅》),硕鼠(崔豹《古今注》),蜗蛄(《广志》),土狗(《本事方》),地狗(《滇南本草》),拉拉古(《广雅疏证》),土狗崽、地牯牛(《贵州民间方药集》),拉拉狗(《河北药材》),拉蛄(《山东中药》)。

出处《本经》

来源为蝼蛄科昆虫蝼蛄的干燥全虫。夏、秋间耕地翻土时捕捉,或晚上点灯诱捕。捕得后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

原形态体长圆形,淡黄褐色或暗褐色,全身密被短小软毛。雌虫体长约3厘米余,雄虫略小。头圆锥杉,前尖后钝,头的大部分被前胸板盖住。触角丝状,长度可达前胸的后缘,第1节膨大,第2节以下较细。复眼,对,卵形,黄褐色;复眼内侧的后方有较明显的单眼3个。口器发达,咀嚼式。前胸背板坚硬膨大,呈卵形,背中央有1条下陷的纵沟,长约5毫米。翅2对,前翅革质,较短,黄褐色,仅达腹部中央,略呈三角形;后翅大,膜质透明,淡黄色,翅脉网状,静止时蜷缩折叠如尾状,超出腹部。足3对,前足特别殳达,基节大,圆形,腿节强大而略扁,胫节扁阔而坚硬,尖端有锐利的扁齿4枚,上面2个齿较大,且可活动,因而形成开掘足,适于挖掘洞穴隧道之用。后足腿节大,在胫节背侧内缘有3~4个能活动的刺,腹部纺锤形,背面棕褐色,腹面色较淡,呈黄褐色,末端2节的背面两侧有弯向内方的刚毛,最末节上生尾毛2根,伸出体外。

生活于潮湿温暖的沙质土壤中,特别是在大量施过有机质肥料的地中更多。春、秋两季,最为活动,常在晚间出动开掘土面成纵横隧道,白天隐伏洞中。趋光性强,能飞翔。

生境分部全国大部地区有分布。主产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安徽、辽宁等地。

性状干燥的虫体,多已碎断而少完整。完整者长约3厘米,头胸部呈茶棕色,杂有黑棕色;复眼黑色而有光泽;翅膜质,多碎落,足亦多折损不全,腹皱缩,浅黄色,有的呈黑棕色。疏生短绒毛,或无毛,质软,易碎。有特异的腥臭气。以身干、完整、无杂质及泥土者为佳。

化学成分血淋巴中游离氨基酸有13种,其中丙氨酸、组氨酸、缬氨酸含量较高。睾丸中的游离氨基酸有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组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脯氨酸、丝氨酸、酪氨酸、缬氨酸,其中以脯氨酸浓度为最高,天门冬氨酸、丝氨酸、酪氨酸为最低。尿中的氨基酸有胱氨酸、赖氨酸、精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以及未详的氨基酸等;此等氨酸,亦为血淋巴所有。精囊中未找到精氨酸和赖氨酸。

药理作用蝼蛄粉混悬液灌胃,对家兔不能证实其利尿作用。蝼蛄长期喂饲,对家兔与小白鼠并未见中毒现象。

(二)、药用价值

炮制拣净杂质,除去翅足,或焙至黄褐色用。

性味咸,寒。

①《本经》:"味咸,寒。"

②《别录》:"无毒。"

③《日华子本草》:"冷,有毒。"

归经入胃、膀胱经。

①《滇南本草》:"入胃。"

②《本草求真》:"入肠、胃。"

③《玉楸药解》:"入足太阳经。"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利水,通便。治水肿,石淋,小便不利,瘰疬,痈肿恶疮。

①《本经》:"主难产,出肉中刺,溃痈肿,下哽噎,解毒,除恶疮。"

②《日华子本草》:"治恶疮,水肿,头面肿。"

③朱震亨:"治口疮。"

④《纲目》:"利大小便,通石淋,治瘰疬,骨鲠。"

⑤《玉楸药解》:"清利湿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1.5钱;或入散剂。外用:研末撒或搐鼻。

注意气弱体虚及孕妇均忌服。

(四)、复方

复方①治水病肿满喘促,不得眠卧:蝼蛄五枚,晒令干,研为末。食前,以暖水调下半钱至一钱,小便通利为效。(《圣惠方》)

②治面浮水肿:土狗一枚,轻粉一字。共为细末。每用少许,搐鼻中,其黄水尽从鼻中出。(《杨氏家藏方》分水散)

③治石淋,导水:蝼蛄七枚,盐二两。同于新瓦上铺盖焙干,研末。温酒调一钱匕服。(《本草图经》)

④治小便不通:蝼蛄三枚(微妙),苦瓠子三十粒(微炒)。捣细罗为散。每服以冷水调下一钱。(《圣惠方》)

⑤治颈项瘰疬:带壳蝼蛄七枚,生取肉,入丁香七粒,于壳内烧过,与肉同研,用纸花贴之。(《救急方》)

⑥治小儿脐风汁出:甘草(炙,锉)、蝼蛄(炙焦)各一分。上二味,捣罗为散,掺敷脐中。(《圣济总录》甘草散)

⑦治紧唇:自死蝼蛄,灰,敷之。(《千金方》)

⑧治齿牙疼痛:土狗一个,旧糟裹定,湿纸包煨焦,去糟,研末敷之。(《本事方》)

⑨水肿病(腹满,喘急,不能安卧)。用蝼蛄五枚,焙干为末,饭前用开水送服一钱,以小便通畅为效,有人加甘遂末一钱、商陆汁一匙,忌盐一百日。又方:不便不通者,用蝼蛄下截焙研,水磁服半钱,立通。又方:用蝼蛄一个、葡萄心七个,捣烂,露一领先,晒干,共研为末,酒送服。又方:夏季收集蝼蛄阴干,分头、腹、尾,焙过收存,治上身水肿,用头末七个;治身体中部水肿,用腹末七个;治下身水肿,用尾末七个,饭前服,酒送下。

⑩大腹水肿。用蝼蛄炙热,每天吃十个。又方:用大戟、芫花、甘遂、大黄各三钱,共研为末。以蝼蛄七个,加捣烂的葱,在新瓦上焙干,去掉翅足,每个剪作左右两半。退左侧水肿时,即以虫的左侧七片焙研加上述的药末二钱,黎明时,用淡竹叶、天门冬煎激发调服。三天后,照这种方法服虫的右侧七片。

⑾大小便不通。用蝼蛄、蜣螂各七个,男取虫头,女取虫身,瓦上焙焦,研为末。以樗皮煎汁送服。极效。

⑿胞衣不下。用归蝼蛄一个,水煎开二十次,灌入即下。

临床应用治疗水肿:取蝼蛄去尽头、爪、翼,置锅内以文火焙焦,研成细末。每日2钱,分3次用开水或米汤送服,5~7天为一个疗程。临床试治各种类型水肿17例,多数患者于服药后1~2小时尿量及次数即开始增加;1天后大便亦由硬变软或为稀水,次数增多;继之水肿逐渐消退,轻者2~5天,重者8~15天。治程中未见毒性反应及副作用。

备注同属动物大蝼蛄亦供药用。形态与上种相似,但体较大,长约4厘米以上,腹部圆筒形,休色较淡。

摘录《中药大辞典》

特殊声明:

华夏本草博大精深,我们认识中草药,学习祖国医学,只为弘扬中华国粹!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中药大辞典》等著作,图片视频来源于网络,资源共享,弘扬中医文化。对于文中所述野生动物药材,本人主张取药尽量取其替代品,不要涂炭生灵!医者有仁心,请保护动物!另外,文中所述医方,请遵医嘱再用药,切不可私自开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andonghuaa.com/khzz/67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