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咳治疗八法

药量大小根据年龄体质加减,1-10克为度。

选自:汪受传儿科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久咳治疗八法

小儿久咳是指咳嗽作为主症持续或反复3周以上者。

本病病因分为外感与内伤,

外感责之风、寒、热、燥,

内伤责之饮食、情志、劳倦等,

病机则有实证、虚证、虚实夹杂证等多种。

疾病诊断,多属反复呼吸道感染、咳嗽变异性哮喘、鼻后滴漏综合征、肺炎支原体感染等,对小儿结核病、呼吸道异物等当另作别论。

本病病程较长,易迁延反复,近年来发病率呈增高趋势,成为儿科常见疑难病之一。

本病证候复杂,不可执一方而通治,必须辨证选方用药,特提出

宣发、肃降、燥湿、涤痰、消风、化滞、益气、养阴之八法,八法或单用、或联用,又当根据证候灵活施治,方能取得良效。

(一)肺气上逆,肃肺止咳

肺为娇脏,且小儿具有“肺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故易感外邪,如风寒、风热、燥热之邪反复侵袭肺卫,或痰浊蕴肺,进而闭阻气道,影响到“肺主气,司呼吸”的正常生理功能。当肺气失肃成为疾病发展的主要矛盾时,肃降无权则上逆,发为久咳。

证候:

咳嗽迁延难愈,每因复感外邪而加重,咳嗽阵作,连咳或呛咳,喉中痰音显或不显,舌红苔薄或稍腻,指纹隐于风关或脉滑、紧。严重者可伴胸闷、喘促,或可见胸胁刺痛、目睛红赤、咳痰带血之肝火犯肺证候。此证当以

肃肺止咳为基本治法,

偏寒证用三拗汤加味,偏热证用泻白散加减。

药用炙麻黄、杏仁、白前、桑白皮、地骨皮、前胡、枳壳、炙甘草等。

取麻黄降逆止咳,以复肺气肃降之常;

杏仁味苦降泄,亦能肃降肺气;

桑白皮、地骨皮泻肺清火;

白前、前胡、枳壳降气化痰;

炙甘草调和诸药。

若有发热,可加生石膏、黄芩清肺泄热;

咳痰黄稠,加天竺黄、黛蛤散清化痰热;

肝火犯肺,加栀子、青黛清肝泻火。

(二)肺失清宣,宣肺散邪

肺为娇脏,其性清肃,上连咽喉,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外邪袭肺或痰邪壅肺,以致肺气失宣,浊气难呼,发为咳嗽。

证候:

咳嗽以声咳为主,其声不扬,或为清嗓咯咳,喷嚏时作,时有鼻塞,或有流涕、咽痒不适,喉中痰少或无。感邪加重时可伴身痛、头痛,或恶寒发热、汗出不畅等复感表证证候。舌红苔薄或稍腻,指纹隐于风关或脉浮滑。

此证当以宣肺止咳为法,

常用验方桑杏前桔汤加减。

药用桑叶、杏仁、桔梗、前胡、蝉蜕、炙麻黄、连翘、一枝黄花、炙款冬花、炙紫菀、炙枇杷叶等。

本证病程虽然较长,但往往与反复外感有关,治疗仍应宗“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策。方中

桑叶、蝉蜕甘寒质轻,能宣散外邪,疏散风热;

杏仁、前胡、炙枇杷叶宣肃兼施,使肺气调畅;

麻黄宣肺止咳,临床应用以“无汗用生、有汗用炙、多汗不用”为原则;

桔梗宣肺利咽;

炙款冬花、炙紫菀润肺止咳;

连翘、一枝黄花清宣肺热。

咽红肿痛加土牛膝、板蓝根;

鼻流浊涕加辛夷、胆南星。

(三)肺蕴痰浊,燥湿化痰

患儿若素体脾虚,运化失健,则易内生痰浊,蕴阻于肺。

证候:

久咳不止,咳声重浊,痰多色清,或见胸闷、脘痞、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肢体困倦,舌苔白腻,脉滑。《幼幼集成·咳嗽证治》指出:“有声有痰谓之咳嗽,初伤于肺,继动脾湿也。”所以,痰湿咳嗽乃是外感引动脾湿、痰湿上泛蕴肺,以致久咳难止。

此证当以燥湿化痰止咳为法,

常与宣肺之品同用,方选二陈汤加味。

药用法半夏、陈皮、茯苓、远志、桔梗、百部、桑叶、苏叶、冬瓜子等。方中

法半夏、陈皮既能燥湿化痰,又能降逆和胃止呕;

茯苓健脾化痰;

远志、桔梗、百部化痰止咳;

桑叶、苏叶宣肺止咳;

冬瓜子利湿化痰。

若痰液色黄,加浙贝母、黛蛤散、黄芩、金荞麦清化痰热;

胸闷脘胀加枳实、苏梗;

食滞纳呆加莱菔子、焦山楂。

(四)痰阻气逆,涤痰降气

痰浊久酿,壅阻肺络,气道不利者,则肺气上逆而久咳难止。

证候:

咳嗽痰多稠黏,色黄或白,难咳或咳吐不爽,或伴干呕、胸膈痞满,舌苔腻,脉滑数,重者咳剧呕吐、喘促不安。

此证当以涤痰降气止咳为法,常与肃肺之品同用,

方选清气化痰丸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药用桑白皮、前胡、紫苏子、莱菔子、葶苈子、杏仁、炙麻黄、瓜蒌皮、枳实、黄芩、栀子等。方中

炙麻黄、杏仁共调肺气之宣降;

葶苈子、紫苏子、莱菔子降气涤痰;

枳实下气除痞;

前胡、瓜蒌皮肃肺化痰止咳;

黄芩、栀子清泄肺热。

痰液黄稠难咯者,加胆南星、竹沥、远志清化痰热;

咳逆气促者,加射干、青礞石、僵蚕解痉降逆止咳。

(五)风邪内着,消风解痉

外邪犯肺,循经入里,引动伏风,夹痰阻于气道,内着不解,气机失畅,气逆而上,发为咳嗽。此证多见于伴有鼻鼽、湿疹、哮喘等患儿,称为“风咳”,即所谓“过敏性咳嗽”者。

证候:

痉挛性咳嗽,夜间或清晨发作,遇冷风或活动后加重,干咳无痰或有痰,咳剧易喘,咽痒,或伴鼻痒、眼痒、肤痒,晨起喷嚏、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弦滑。因风痰阻于气道,致气道挛急,肺气上逆,故咳嗽不止。

此证当以消风解痉为法,

方选三拗汤合苍耳子散加减。

药用炙麻黄、杏仁、桔梗、辛夷、苍耳子、僵蚕、地龙、胆南星、生甘草等。方中

炙麻黄、杏仁宣散风邪,调理肺气;

桔梗宣肺利咽,化痰止咳;

辛夷、苍耳子祛风宣窍;

地龙、胆南星、僵蚕消风化痰解痉;

生甘草调和诸药。

干咳无痰,去僵蚕、地龙、胆南星,加南沙参、天门冬、百合、五味子润肺敛阴;

鼻咽作痒,加蝉蜕、玄参疏风利咽;

肤痒湿疹,加蒺藜、地肤子祛风止痒。

(六)宿食内积,化滞消积

小儿脾常不足,加之喂养失当,肠胃积滞极为常见。乳食积滞壅于胃肠,则碍滞气机,升降失司,再加外感风邪,则肺气宣肃失司,咳嗽难解。

证候:

咳嗽迁延,每因饮食不节而加重,或伴恶心,咳剧易吐,口中常有异味,脘腹饱胀,嗳气,大便不调,或便中夹不消化物,舌苔白或黄垢腻,脉滑。

此证当以化滞消积、止咳化痰为法,

方选杏苏散合保和丸加减。

药用紫苏叶、紫苏梗、杏仁、前胡、陈皮、法半夏、枳实、莱菔子、焦山楂、焦六神曲、炙枇杷叶等。方中

紫苏叶、紫苏梗宣肺理气;

杏仁、前胡止咳化痰;

陈皮、法半夏运脾化痰;

枳实、莱菔子行气消滞;

焦山楂、焦六神曲消积化滞;

炙枇杷叶和胃止咳。

兼脾虚者,加茯苓、白术健脾益气;

脾弱乳积者,加炒谷芽、炒麦芽;

大便秘结者,加槟榔、瓜蒌子导滞通便,重者加生大黄。

(七)肺脾气虚,益气固表

久咳易耗气,又因小儿肺常不足、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故肺脾气虚证常见于本病。临床多见于素体脾虚、久咳不止的患儿。

证候:

咳声低沉少力,常呈单声咳嗽,咳痰清稀,食欲不振,面色少华,动则汗出,反复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此证当以健脾益气,补肺固表为法,

方选玉屏风散合异功散加减。

药用炙黄芪、白术、防风、茯苓、太子参、陈皮、百部、远志等。方中

黄芪为君,加白术共用益气固表,防风御风达邪;

茯苓、太子参健脾益气;

百部、远志、陈皮化痰止咳。

若汗多且不温,加川桂枝、白芍、炙甘草温卫和营,

煅龙骨、煅牡蛎敛汗固表;

痰多清稀,加法半夏、白前燥湿化痰;

食欲不振,加焦山楂、焦六神曲、炒谷芽健脾开胃助运。

(八)肺阴亏虚,养阴润肺

本病属热证咳嗽者迁延日久,灼伤肺津,形成肺阴亏虚证,阴津亏虚,肺脏失于濡养,又易于滋生内热,以致久咳不已。

证候:

咳嗽日久,以干咳为主,无痰或痰少黏稠难咯,或有声音沙哑、盗汗、咯血、低热延绵,舌红少苔,脉细数。

此证当以养阴清热,润肺止咳为法,

方选沙参麦冬汤加减。

药用南沙参、麦冬、桑白皮、玉竹、天花粉、百部、天门冬、炙款冬花、炙枇杷叶等。方中

南沙参、麦冬滋养肺阴,生津润燥,吴鞠通称此为“甘寒救其津液”之法;

桑白皮肃肺止咳;

玉竹、天花粉养阴清热;

百部、天门冬、炙款冬花、炙枇杷叶润肺止咳。

久咳无痰者,可加五味子、炙乌梅敛肺止咳;

咽干音哑者,加蝉蜕、玄参、胖大海滋阴清咽;

兼咽红肿痛者,加蒲公英、土牛膝、芦根清利咽喉;

咳嗽咯血加阿胶、白茅根润肺凉血;

低热加银柴胡、地骨皮养阴清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andonghuaa.com/khzi/85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