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检查到中科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902/4461452.html年,胡适患肾炎(即糖尿病肾病),西医医治无效。请陆仲安(知名中医,善用黄芪,而得“陆黄芪”的别称)诊治,处方以黄芪四两、党参三两为主,用量特别大,治疗过程中最多用到十两,不过百日,胡适的病治好了。我虽然不懂得此方剂配伍妙处,但大概知道黄芪在此方的重要。下面我们了解一下这味药。本草考证黄芪原名“黄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本经记载:“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痢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一名戴糁。生山谷。”李时珍释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本草纲目》转载宋代陈承曰“黄耆本出绵上)(山西沁源县者良)……今《本草图经》所绘宪州(山西静乐县南)者,地与绵上相邻也。”《汤液本草》记载“绵上即山西沁州(今山西沁源)”,黄芪味甘,柔软如绵,能令人肥。《药物出产辨》曰“正芪产区分三处,一关东,二宁古塔,三卜奎,产东三省。”黄芪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药典标准产地、采收、加工及鉴别黄芪分布于山西、河北、山东、陕西、甘肃、宁夏、四川、西藏、云南、内蒙古、青海、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黄芪野生资源少,经考证,认为古代正品黄芪是以膜荚黄芪及蒙古黄芪为主,明确山西系我国黄芪的道地产区。黄芪现以栽培为主,甘肃、内蒙、山西、青海为黄芪商品的主要产区。山西和内蒙古是黄芪的传统产区,由于近年来甘肃地区黄芪栽培成功,现已成为黄芪主产区,产量占市场一半左右,因为不能连作,所有种植地一直往西迁移(山西——内蒙古中部——内蒙古西部——甘肃)。▲黄芪产地分布图由于野生环境的破坏,野生资源减少,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用量,随着栽培技术的完善,栽培品已经成为市场上的主流商品。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栽培技术。黄芪喜凉爽,喜光,耐旱,怕涝。多生长在海拔米左右的山区或半山区的干旱向阳草地上或向阳林缘树丛间。不宜在过酸和过碱土壤生长。为深根性植物,平地栽培应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疏松而肥沃的砂壤土;山区应选择土层深厚,排水好,背风向阳的山坡或荒地栽种为宜。不宜连种,连种易得病害且产量低。黄芪种子硬实,不易出芽,在播种或者育苗的时候,需要对种子进行处理。处理方式有磨皮、酸处理或者温水浸泡催芽,经处理后能提高发芽率。种植方式一般为两种:一是种子直播,种植时间长(一般要五年),但主根长并且粗壮,质量优。二是育苗移栽,种植时间短(一般三年即可),但容易形成鸡爪芪(支根比较多)。鸡爪芪,一部分来源于膜荚黄芪,一部分就是育苗移栽的或者土地贫瘠涨势不好的黄芪。支根多,纤维性强,多用于提取。黄芪的常见病害为白粉病和根腐病(连种的黄芪根腐病尤为严重);虫害主要就是蚜虫(豆科植物最为常见的虫害)白粉病,危害植株(叶和枝干)。防治方法一般用波尔多液,甲基托布津等喷洒根腐病,主要危害根部,在根部会留下病痕。防治方法,在栽培前,用石灰对土壤进行消毒,种子在多菌灵进行处理再播种。虫害,常用高效氯氰菊酯,乐果等预防。春、秋二季采挖,以秋季采挖者质较佳。野生品于秋后采挖,栽培品:直接播种的4~5年采挖;移栽的一般3年左右采挖。采挖时先割除地上部分,挖出后,除去须根、泥土,剪掉芦头,晒至7~8成干,扎成小捆,晒干即可。▲黄芪种植基地▲黄芪挖出的部分根▲黄芪植株形态,带果荚▲产地晒干扎成小捆▲浑源正北芪▲浑源正北芪,断面木部呈黄色,皮部呈白色,有裂隙和放射状纹理,称“金井玉栏菊花心”,粉性强,嚼之少渣或无渣。▲膜荚黄芪,产于黑龙江齐齐哈尔(卜奎)等地的“卜奎芪”和宁安(宁古塔)、牡丹江等地的“宁古塔芪”,因其表面呈灰黑色,称为黑皮芪。▲黄芪圆片▲川黄芪,四川、贵州等地习用药,来源是豆科植物多花黄芪、梭果黄芪、金翼黄芪的干燥根。表面棕褐色或土黄色,味微甜,有豆腥气(梭果黄芪);表面灰棕色,表皮下层红棕色,断面具放射状纹理及同心环,皮部味苦(多花黄芪);表面黄白色,豆腥气较浓(金翼黄芪)。▲红芪(药典收载),多序岩黄芪的干燥根。外表面灰红棕色,有纵皱纹,外皮脱落处淡黄色。质坚硬而韧,难折断,断面纤维性强且富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棕色,射线放射状,形成层环浅棕色。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黄芪片细节图传统认为黄芪身干、条粗长、皱纹少、粉性足、质坚实而绵,不易折断、味甜、无黑心及空心者质佳。正安选用内蒙产的蒙古黄芪,饮片直径1cm以上,无须根、老皮、虫蛀、霉变。检验符合《中国药典》标准。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临床应用黄芪味甘、性温、归脾肺经。其功用可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素有“补气之长”、“疮痈圣药”之美称,是临床上常用的中药之一。其本身具有广泛的作用,而与不同的药物配伍,其发挥的作用又不同。1、脾气虚证。黄芪味甘性温,善入脾胃,为补中益气要药。配伍人参、升麻、柴胡等,治脾虚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内脏下垂,如补中益气汤。配伍白术、茯苓、防己等,治脾虚水湿之浮肿尿少,如防己黄芪汤。配伍人参、龙眼、当归等,治气不摄血所致吐血、便血、崩漏,如归脾汤。配伍葛根、天花粉等,治脾虚不能布津之消渴,如玉液汤。2、肺气虚及表虚自汗,气虚外感证。黄芪能补肺气,益卫气,固表止汗。与白术、防风等同用,治体弱卫虚,肌表不固所致自汗,如玉屏风散。与附子、生姜等同用,治气虚阳弱所致虚汗不止,如耆附汤。与款冬花、杏仁等祛痰止咳平喘药配伍,治肺气虚弱,咳嗽气短。与滋阴降火药同用,治阴虚盗汗。3、痹痛麻木,半身不遂。本品补气力强,气足则血旺,血旺则运行有力。常与当归、川芎、地龙等同用,治疗半身不遂,如补阳还五汤。治痹证等气虚血滞,筋脉失养,症见肌肤麻木或半身不遂者,常用黄芪补气以行血。4、血虚证,气血两虚证,气血不足之疮疡难溃或溃久不敛。本品既能补气生血,又有一定的补血作用。治血虚证,常与当归等补血药配伍,如当归补血汤。治气血不足,症见畏寒肢冷、自汗、疲倦无力、不寐多梦、健忘等,常与川芎、当归、熟地等配伍,如黄芪地黄丸。治疮疡中期,正虚毒盛不能外达疮形平塌,根盘散漫,难溃难腐者,常与人参、当归、升麻、白芷等同用,如托里透脓散。治疮疡后期,疮口难敛,可与人参、当归、肉桂等同用,如十全大补汤。化学成分黄芪含有黄芪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皂苷类化合物、其他成分。黄芪多糖具有显著的抗感染活性,还可通过影响机体的免疫调节特性发挥抗肿瘤作用。黄芪黄酮类物质主要具有清除氧自由基、抗辐射损伤、增强免疫等作用,对病毒性心肌炎亦有较好的心脏保护作用。黄芪皂苷具有强心、降胆固醇、抗抑郁、抑菌作用以及免疫调节活性。黄芪中还有氨基酸、蛋白质、核黄素、叶酸、维生素D、甾醇类物质、胡萝卜苷、咖啡酸、绿原酸、麻酸、亚油酸、甜菜碱、羽扇豆醇、正十六胆碱、香豆素、尼克酸、维生素P、淀粉E及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所含微量元素包含铁、镁、钙、铜、锰、锌等。药理作用1、黄芪在心血管疾病方面:①通过黄芪多糖作用来减慢心率,改善心肌供血,从而改善血流动力学。②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微循环,降低血压。③清除氧自由基,能提高心肌细胞、血管的抗氧化能力。2、增强免疫功能:能同时对免疫细胞起作用,增强免疫功能。3、调节血糖:黄芪能改善高血糖引起的基因表达,对防治糖尿病肾病有积极作用。4、多种脏器保护作用。①神经系统,黄芪促进神经细胞再生,安全有效。②黄芪及其有效成分在保护肾脏方面具有多个靶点和作用机制。③消化系统,有研究表明,大剂量黄芪能缩短消化道溃疡出血的呕血时间,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参考资料:史丽芬,王庆淑,黄芪在临床中的应用探析胡明,黄芪在处方中配伍临床应用的分析,医学信息文摘聂娟,谢丽华等,中药黄芪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湖南中医杂志,,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