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啊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作者介绍
冼建春,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学术传承人。主要工作方向是研究岭南中医药文化。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医疗专业,年起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标本中心工作,-年任中药标本中心主任,现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工作。
全国中医药院校中药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三和书院二阶段中药学导师。参加“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并参与国家级课题、国际中草药研究横向课题的工作,以及参与多项校级课题;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主编、参编中药类著作十多本。
艾绒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argyiLvel.etvan.t的干燥叶经晒干捣制而成的绒状物,是艾灸的原料。近年来,对艾绒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等方面作了一些研究,初步得知艾绒含有挥发油,成分是水芹烯、毕澄茄烯和侧柏醇等,但对于艾绒的炮制历史沿革尚未见有详尽的报道。
1
艾绒的炮制沿革
蕲春艾
艾叶一般是入汤剂等用,艾绒则为艾灸使用。在历代医家中,很少有艾绒和艾叶分别列出加予陈述,往往把两者合称。名称有:艾篙、熟艾、熟艾末、生艾末,唐·《千金翼方》,制艾,清·《指南》等(表1)。
用艾叶制成绒在灸法中应用,在原始社会便懂得使用。现存的文献里以《庄子·盗跖篇》最早提及,孔子对柳下季说:“丘所谓无病自灸也。”《孟子·离娄篇》里也提到,“今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显然指的是艾灸。艾在燃烧前,须拣去杂质,制成绒状,才能在人体穴位上进行灸治。艾绒的制作早在唐·《千金翼方》中提到,“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何谓熟艾,据此记载的制艾程序即是制艾绒的方法。
艾绒除制作外,古人还注意艾叶的采收时间,如宋·苏颂《本草图经》:“初春布地生苗,茎类篙而叶背白,以苗短者为佳,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叶曝干,经陈久者方可用。”认为艾叶经过“三月三日”和“五月五日”后,已秉受大自然的纯阳之气,此时采艾制成绒疗效更佳。目前,有关中药炮制专著和教材在制艾的采集时间上已不作这样的具体规定。
葛洪夫人鲍姑喜用的红脚艾(“鲍姑艾”)
艾叶制成艾绒列入文献的记载,笔者认为是始于梁代的陶宏景,曰:“捣叶以灸百病……”“捣叶”,是把艾叶捣成绒的一种方法。继后,历代医药家有“治令细软”、“揉捣如绵”等制作艾绒的记载。如李时珍曰:“拣取净叶,扬去尘屑,入石臼里,木柞捣熟,罗去渣滓,取白者再捣,至柔烂如绵为度,用时焙燥,则灸火得力。”[4]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大全》中曰:“本草云艾味苦,气微温,阴中之阳,无毒主灸百病,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曝干,陈久者良,避恶杀鬼,又采艾之法,五月五日,灼艾有效,制艾先要如法,令干燥入石臼捣之以细筛去尘屑,每入石臼捣取,洁白为上,须令焙火燥则灸有力,火易燃,如润无功。”(表2)这种方法,笔者在广东、广西、海南部分地区见到当地群众仍保持在端午节采艾制绒的风俗,用之防病治病,甚为风盛,其制绒的工序和质量,均与前人的要求无异。个别地区群众还喜欢把制好的艾绒放在孵卵的母鸡下,直至结束孵卵时取出,认为这样的艾绒效果更好。
究竟艾绒的制作有无必要,回答是肯定的。正如李时珍说的,“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
从古代,大致可看出制作艾绒应注意几点:
1.采收的艾叶要嫩,以农历三月三日至端午节这段时间内采摘。
2.放置时间陈久较好。
3.质量以捣烂细如绵状,灰白色,无叶柄和杂质为好。
4.保持干燥,防止潮湿。
2
艾绒的临床应用
手工制的30年陈艾绒(图2-1)
艾绒的应用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左传》,“鲁诚公十年,晋景公病,延秦国太医令缓来诊,医缓说:`疾不可为也,在膏之上,育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晋朝杜预注解“攻”指艾灸,“达”指针刺。《灵枢·官针》中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又《医学入门》“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以认为艾灸的作用大致有:温散寒邪,温通经络,回阳固脱,消癖散结,防病保健。
在防病治病上,唐《千金要方》有“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二三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痈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在民间也常有“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和“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的谚语。除此以外,还有“神厥灸”、“气海灸”、“关元灸”等用艾绒施灸的保健方法(表3)。
艾绒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并收到显著效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与此同时,人们逐渐发现在艾绒中加入适量的其它药物,对某些疾病有加快治愈的效果,故开始出现了在艾绒中掺入药物灸治的方法。如《本草衍义》提到在艾绒中“入石硫黄,为硫黄艾,灸家用”。此外,还有加入甘遂治水肿,艾绒与商陆根制饼灸治颈漏,与独颗蒜合和灸治瘰疬”。“如热嗽,用雄黄末少许和于艾灶中灸之,如冷嗽,用款冬花为末于艾住中灸之”。等各种在艾绒中加入其它药物进行灸治的方法。
手工制的30年陈艾绒(图2-2)
艾绒作艾灸的使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劳动人民防病治病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虽然在古文献中没有详细的记载,但从一些文献里可看到“艾绒”的存在。《中国药典》85年版中并没有收载“艾绒”和炮制方法,而且现代大部分的炮制专著和教材“艾绒”均附在“艾叶”条文之后。对于作为一种使用历史悠久,功效满意的药物来说,不免有点“委才”。
按:本文首次发表于《中药材》第14卷第三期31-33页。
为生民立性命为往圣继绝学↓↓↓
相关阅读
冼建春
鸡屎藤,三月三
寻药记
随冼建春老师探秘“四大南药”之德庆巴戟天
作者丨冼建春
编发丨老才
图片丨冼建春
审稿丨黄靖
点“在看”为中医学术发展加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