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中医让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第篇,医路漫漫青竹相伴。来源|青竹医社
导读
长久以来,理中汤汤都是温中健脾,散化寒湿的经典名方,殊不知,在治疗很多迁延难愈的顽固疾病时,理中汤也会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出处理中汤最早见于《伤寒论》,属于经方。书中出现理中汤或理中丸的条文很多,如“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等等,它可以说是治疗脾胃虚寒证的基础方剂。适应症理中汤主治脾胃虚寒证以气虚为主者:胃脘或腹部隐隐作痛或急痛,喜温,喜按。疼痛因劳累而加重,食欲缺乏,四肢无力,倦怠。或自汗,或盗汗,或身重,或手足不仁,面色萎黄,大便溏,舌淡苔薄白,脉弱。方解方中人参与干姜,属于相使配伍,补中益气温阳散寒;人参与白术属于相须配伍,健脾补气;干姜与甘草,属于相使配伍,辛甘化阳补阳;人参与甘草属于相须配伍,增强补益中气。诊治案例本方剂整体的适应症似乎都是消化系统疾病,但是中医最精妙的地方恰恰在于它的辨证论治体系,所谓有是证就用是方,因此,很多看似与经方毫不相关的意想不到的疾病,都可以用经方来解决。梅尼埃病曹某,53岁,主诉,五年前患梅尼埃病,经住院治疗后,病情趋于好转,出院后,晕眩病症仍然没有完全解除。刻诊:晕眩耳鸣,起则天旋地转,恶心欲吐。不能进凉食,食凉则加剧,胃脘不舒,脘腹部怕冷,且喜温喜按,手足不温,舌淡,苔薄白,脉虚弱。诊为脾胃虚寒证,其治以理中汤加味:红参1g白术18g干姜10g炙甘草10g陈皮1g半夏14g茯苓18g桂枝1g泽泻4g二诊:晕眩有所好转,又以前方6剂。之后,累计服用前方又50余剂,病症悉除,年相遇,其曰一切安好。用方体会:审梅尼埃病,其病变证机为脾胃虚寒证,晕眩乃是寒气上冲,浊气上逆,病根在脾胃虚寒,如脘腹怕冷,食凉加剧,用理中汤温中健脾益气和胃,加陈皮以理气化湿和胃,半夏以燥湿降逆,茯苓以渗湿益气,桂枝温阳化气,泽泻利湿泻湿。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慢性胃炎、支气管哮喘杨某,男,30。有多年慢性胃炎及慢性支气管病史,近期因朋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胃脘冷痛,食凉加重,不思饮食,咳嗽,哮喘,胸部及喉中痰鸣,因凉加重,倦怠乏力,舌质淡,苔白,脉沉弱,辩为脾胃虚寒,寒饮郁肺结喉证,治当补益脾胃,温肺化饮,降逆平喘,给予理中丸与射干麻黄汤合方:红参10g白术10g干姜10g射干10g麻黄1g生姜1g细辛10g紫菀10g款冬花10g五味子1g大枣7枚生半夏1g炙甘草6g二诊:胃痛减轻,咳嗽减少,以前方6剂。三诊:胃痛又有减轻,仍怕冷,以前方加生附子6g,6剂。四诊:胃痛及咳嗽较前均有好转,仍哮喘,以前方变麻黄射干各15g,6剂。五诊:胃痛基本消除,咳嗽哮喘较前又有好转,以前方6剂。六诊:胸及喉中痰鸣较前好转,以前方6剂。七诊:诸证基本消除,又以前方余剂,诸证悉除。随访一年,一切尚好。用方体会:根据胃痛,食凉加重辨为胃寒,在根据咳嗽哮喘因凉加重辨为肺寒,因倦怠无力,脉沉弱辨为气虚,又因喉中痰鸣变为寒痰阻结,以此辨为脾胃虚寒,寒饮郁肺结喉证。方以理中丸健脾益气,温中散寒;以射干麻黄汤温肺化饮,降逆平喘,方药互用,以奏其效。小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因此治疗咳嗽痰饮时常调理脾胃,“无痰不做眩”,因此,治疗晕眩症也时常调理脾胃。中医的“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病案还有很多,多读书,常临证,中医的前进之路才会更加宽阔平坦。▼往期回顾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御用客服
▼版权申明
本文来源于王付编著的《经方学用解读》,由永言配命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戳阅读原文参与投稿
▼10万稿酬等你来拿
分享,在看,点赞,三连支持一下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