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秋燥(上呼吸道感染)
作者
李济仁
江某,男,30岁,工人。
初诊:年10月15日。患者头痛身热,呛咳不已,口渴喜饮,鼻干唇燥,咽喉干痛,胸满气逆,精神困倦,纳食不馨,舌绛苔黄燥、脉细而数。
诊断:秋燥(温燥型)。
治法:清肺润澡。
处方:桑叶10g,杏仁10g,南北沙参各10g,贝母10g,全瓜蒌10g,麦冬6g,阿胶6g,玉苏子10g,梨皮10g,炙枇杷叶10g,焦山栀子10g,石膏20g。7剂。
二诊:服药后呛咳已减,渴饮亦轻,咽痛、胸满等症均较前减轻,但头痛未蠲,纳呆如故。上方去阿胶,加白扁豆10克,焦三仙各15g,干荷叶10g。
三诊:头痛稍愈,知饥能食,其热已平,但咳嗽未能尽除,有痰,舌略绛。原方去玉苏子、白扁豆、干荷叶,加生熟薏苡仁各15g,前胡、炙款冬花、炙马兜铃各10g。5剂药尽病痊。
证治评析:本案诊断依据可分3点:
①病发于9、10月间,正值秋燥之时。
②临床有呛咳、鼻干唇燥、咽喉干痛、舌燥等燥象。
③身热、渴饮、舌质绛、苔黄、脉数等热象。
综合各点,故诊断为温燥证。先贤周慎斋言:“肺为华盖主皮毛,金体由来畏火烧。”燥热之邪袭肺,金体被灼,津液受损,肺叶失润而干鸣,桑杏汤外能清解澡热、内可凉润金体,适用于温燥外袭之证,清燥救肺汤亦乃治温燥之有效名方,故以二方为基础化裁。药用虽然平淡,疗效却甚为显著。
病初要害在于燥热灼肺,津液亏损,故用山栀子、生石膏、桑叶清解热邪,用南北沙参、麦冬、阿胶、梨皮养液生津,杏仁、贝母、炙枇杷叶、全瓜蒌宣肺止咳,7剂药尽,症情大有好转,唯纳呆如故,头痛未尽除;去阿胶之滋腻,加白扁豆、焦三仙、荷叶健脾和胃。
三诊时患者咳嗽有痰,说明肺津已复,脾运渐健,故加入前胡、炙款冬花、炙马兜铃,增强化痰止咳之力。治疗过程中,虽选用古方但未泥于古方,却能根据病情变化,灵活化裁。服药10余剂,使诸症全除。
按:燥邪为病,最易伤津,故本病的治疗原则应以滋润为主,即所谓“燥者濡之”。然而,秋燥一病毕竟是由外感燥气而成,初起具有表证,因此本病初起治疗,于润燥的同时,还必须分别病邪属性,予以解表之治,以透邪外出。
具体地说:温燥邪在肺卫之治,法宜辛凉甘润。“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可作为秋燥初、中、末三期治疗大法的概括。李老指出,本证为温燥袭于肺卫,其治法既不同于风寒,又不同于风热。因此辛温之品固不可用,纯予辛凉又不完全合拍。根据温者宜凉、燥者宜润的原则,本证治疗宜用辛凉甘润,宜桑杏汤加减治之。
I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李济仁临证指南存真》,编辑/胡文佳,校对/许春艳,审阅/张榕晏。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I欢迎进行原创投稿
☆邮箱dfzt
foxmail.白癜风用什么中药治疗怎么预防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