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治白癜风最好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92767.html
免疫副反应与急救药品的选择
免疫副反应是指动物接种疫苗后,因疫苗或动物个体因素,少数动物出现与免疫作用无关的不良反应。发生严重免疫副反应时,若抢救方法不当或未能及时发现并进行抢救,往往容易造成动物死亡,给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
一
免疫副反应的分类及处理
(一)局部反应:个别动物注射疫苗后,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热、痛”的症状,造成动物无法扭头和低头采食受阻。局部反应的处理:局部轻度炎性肿胀,一般无需特殊处理,2-3天肿胀即可消退;炎性肿胀严重者,局部可涂抹一些促进炎症吸收的药物,如碘酊及消炎类软膏等;对局部深层组织化脓并形成脓包的可实施手术切开排脓,清洗脓腔,引流,局部皮肤涂布碘酊。
(二)一般性全身反应:动物注射疫苗后,体温升高、食欲不佳、精神沉郁、呼吸加快、泌乳量或产蛋量下降,行动迟缓等症状,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应逐渐减轻,直至消失。处理方法是对症治疗,轻微的症状可不治疗,一般1-2日即可恢复;对并发细菌感染者,可采用抗生素治疗。
(三)严重副反应:注射疫苗后立即出现步态蹒跚、呼吸急促、站立不稳、肌肉震颤、口吐白沫、倒地、角弓反张、全身抽搐、四肢做游泳运动、皮肤充血潮红,继而发紫,尤其是腹下,可视黏膜发绀、大小便失禁、倒地抽搐、鼻腔出血、孕畜流产(含早产)等,牛羊反刍停止、瘤胃鼓气等,常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出现严重副反应者,应及时采取综合抢救措施及时抢救。
二
引起免疫副反应的因素
(一)
动物方面的因素
1、动物品种及个体差异:动物群体中具有容易发生变态反应的特应性体质,或由于地理环境和饲养水平不同,造成动物群体存在个体差异,可能导致动物在接种疫苗后有副反应。
2、动物自身疾病:动物感染某些免疫抑制性疾病、或已感染某些传染病,或处于潜伏期状态,此时一旦接种疫苗,会造成疫苗副反应。
3、处于怀孕后期的母畜进行免疫。在澳大利亚,有关紧急动物疫病应急反应的法律法规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国家层次上的法律法规,另一个是州或地区层次上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为所有重要疫病的扑灭措施的实施提供足够的权力保障。国家层次上,年制定的检疫法作为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动物疫病控制法,赋予州和地区相应的扑灭紧急动物疫病的权力,规定每一个州和地区都有责任控制和扑灭其区域内的动物疫病,不论是地方病还是外来疫病。在州层次上,每个州和地区都有自己的有关紧急动物疫病控制的法律法规。
与紧急动物疫病应急反应有关的标准在执行时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主要是为紧急动物疫病的扑灭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和支持。这些标准包括:疫病战略:操作程序手册:企业手册:管理手册:机构支持计划等。
(二)
疫苗质量的因素
(1)疫苗内毒素含量超标。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外膜结构中的脂多糖,具有耐热性和化学性稳定、不易被清除的特点。它也是革兰氏阴性菌引起发热、休克、器官损伤等多种病理变化和各种并发症的主要因子。若微量内毒素进入动物血液系统,便会在很短时间内导致动物高烧和昏迷,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很可能危及生命。
2、疫苗中含有过量的杂蛋白质或其他杂质成分。灭活疫苗的生产需要含有动物组织、细胞的培养液,如口蹄疫疫苗生产中需要BHK21细胞等,若后期浓缩纯化过程中未能有效清除杂质成分,使其含量超过国家标准,可引起过敏反应。
(三)疫苗使用、保存不当、注射前未回温、天气过热、过冷等因素等也可造成免疫副反应。
三
免疫副反应的发生机制
疫苗中内毒素或杂蛋白进入机体后,可以激发生物活性炎症介质的释放,包括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血小板激活因子、激肽、蛋白水解酶等。这些炎症介质既可以直接作用于血管系统和平滑肌,造成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同时又可以直接作用于平滑肌,造成平滑肌收缩。
严重副反应主要伤害肺脏,其次使门脉-肠系膜血管系统受到损害:肺脏血管中的肥大细胞发生脱颗粒,引起支气管或肺静脉收缩、肺血管瘀血和水肿,导致严重呼吸困难。门静脉系统血管中的肥大细胞发生脱颗粒,造成肠道和肝脏出现静脉扩张和瘀血,出现局部或全身性临床症状:包括烦躁和兴奋、面部水肿、流涎、流泪、呕吐、腹痛、腹泻,呼吸困难、休克、共济失调、衰竭、抽搐和死亡,反刍动物出现反刍停止,瘤胃鼓气等症状。
四
急救药品的选择
处理严重副反应首选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或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而这两种药物究竟哪种最为合理,最有效,最科学呢?
(一)地塞米松磷酸钠:该药通过减少血液循环中的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细胞,抑制巨噬细胞对抗原的作用,促使蛋白质异化,抑制蛋白质合成,从而影响抗体形成达到抗过敏作用。该药常用于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支气管哮喘、急性蹄叶炎、过敏性皮炎、过敏性湿疹等,通常配合其他药物使用。
地塞米松的副作用:1、地塞米松对炎症的治疗属非特异性作用,只能减轻或抑制炎症出现。2、地塞米松可抑制蛋白质合成而影响抗体生成,降低免疫效果或引起免疫失败。因此,可影响疫苗接种。3、地塞米松可通过血胎屏障,造成胎盘功能不全,抑制胎儿的生长发育,造成畸形,甚至死亡。同时地塞米松能兴奋子宫平滑肌,造成子宫收缩,引发妊娠母畜流产。
(二)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四种:1、对血液循环系统的作用:肾上腺素促进皮肤黏膜和肾脏等内脏血管收缩,同时能舒张冠状血管,改善心肌的血液供应,提高心肌代谢水平,提升心肌兴奋性,增加心肌收缩力,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收缩压增加,导致心肌排出量增加,是强效的心脏兴奋药。2、激动支气管平滑肌的β2受体,发挥强大舒张作用。通过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扩张支气管,解除支气管痉挛。3、能抑制肥大细胞释放过敏性物质如组胺等,使支气管粘膜血管收缩,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利于消除支气管粘膜水肿。4、肾上腺素能升高血糖,降低外周组织对葡萄糖摄取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心脏骤停的抢救、过敏性休克的抢救、过敏性疾病的治疗等。
肾上腺素的副作用:肾上腺素在提高心肌代谢的同时,心肌耗氧量增加20%-30%。若注射剂量大时,可引起心律失常,出现期前收缩,甚至引起心室纤颤。
(三)、综合两种药品的作用机制,我们建议在发生严重副反应时,应选择肾上腺素进行治疗:肾上腺素能够兴奋心脏,提升心率,是高效的强心药,同时它能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扩张支气管,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利于消除支气管粘膜水肿,解除支气管痉挛,从根本上治疗副反应造成的机体伤害,及早恢复健康。而地塞米松在进行免疫副反应解救时地塞米松只治标、不治本,在抢救过程中不建议使用,而且在生产中发现地塞米松只能短暂缓解症状,一定时间后病情复发者较多,而且再实施急救基本无效。
五
严重副反应的处理
1、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牛5ml,猪、羊1~2ml),视病情程度,可在20-30分钟后重复注射一次。2、对已休克家畜除按最急性型的救治方法外还可采取以下措施:(1)迅速针刺耳尖,尾根,蹄头,大脉穴等部位,放血少许。(2)迅速用凉水浇其头部,同时在胸部进行节律按压,帮助恢复呼吸。(3)输液:用加有维生素C、维生素B6、安乃近、樟脑磺酸钠10%-25%的葡萄糖注射液-毫升进行静脉滴注,之后再用5%碳酸氢钠液(牛ml,猪、羊ml)静脉滴注。(4)当动物体温低于36.5℃时,除用上述药物外,在25%葡萄糖注射液中加入乙酰辅酶A、ATP(三磷酸腺苷)、肌苷静脉滴注,待动物苏醒,心肺功能恢复后,换成5%硫酸氢钠液静脉滴注即可。
销售公司黄静编审李永霞
猪常见的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是养猪场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通常寄生虫病会导致猪的营养不良、精神沉郁,对猪的成长发育和繁殖都有较大的影响。猪常见的寄生虫病有猪蛔虫病、猪毛首线虫病、猪弓形虫病、猪球虫病、猪旋毛虫病、猪肺线虫病等。寄生虫病一般通过口、未经消毒的饲料、蚊虫叮咬等方式传播。
一
猪蛔虫病
蛔虫寄生于猪的小肠,是一种大型线虫。蛔虫病最易发生且呈世界性流行;尤以仔猪最易感染,常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严重者发育停滞甚至死亡,其传染源是排虫卵的病猪和带虫者。
临床症状:感染其幼虫和成虫所引起的症状不同,其危害程度视感染强度而定。幼虫对猪的危害源于体内移行,造成各器官和组织的损害。幼虫留滞肝脏时,引起肝脏组织出血、变性或坏死。移行至肺脏时,引起蛔虫性肺炎。临诊表现为咳嗽、体温升高、食欲减退和精神沉郁。成虫寄生在小肠时机械性地刺激肠黏膜,引起腹痛。有时蛔虫可进入胆管,造成胆管堵塞,引起黄疸等症状。成虫能分泌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和血管,引起一系列神经症状。成虫夺取宿主大量营养,造成宿主发育不良,生长受阻,被毛粗乱,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目前可使用甲苯咪唑、左咪唑或伊维菌素混在饲料中喂服病畜,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二
猪毛首线虫病
猪毛首线虫形似马鞭又称猪鞭虫。本病是毛首线虫寄生于猪大肠(主要是盲肠)引起的疾病。
临床症状:毛首线虫分布较广,对仔猪伤害较大,轻度感染时反应不明显,有间歇性腹泻,轻度贫血,影响猪的生长发育。严重感染时,病猪食欲减退,腹泻,贫血排水样血色便,严重时可引起病畜死亡。目前对病畜可用左咪唑、苯硫咪唑等驱虫药进行治疗。
三
猪弓形虫病
本病是由刚地弓形虫引起的一种原虫病,其终末宿主为猫。我国猪弓形虫病的分布十分广泛,在春夏温暖季节多发。该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猪场暴发弓形虫病时,猪死亡率可高达60%以上,尤为仔猪发病严重。
临床症状:多呈急性经过,病猪废食,体温突然升高,呼吸急促,眼内出现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鼻内有清涕。病畜精神沉郁嗜睡,常出现便秘但在发病后期拉稀,少数出现呕吐。孕猪常发生流产或者死胎。
四
猪球虫病
猪球虫病是一种由艾美耳属和等孢属球虫引起的仔猪消化道疾病,成年猪多为带虫者。
临床症状:病畜腹泻可持续4-8天,粪便呈水样或糊状。在其他病原体的协同作用下往往造成病畜死亡。发病率较高,但死亡率变化较大,有些病例低,有些则可高达75%。死亡率高低的差异可能取决于摄入球虫的种类及感染性卵囊的数量,以及其他因素所致。
目前,可使用百球清(5%混悬液)治疗猪球虫病。服药后仔猪腹泻减轻,粪便中卵囊减少。
五
猪旋毛虫病
猪旋毛虫病是由旋毛虫成虫寄生于猪的小肠,幼虫寄生于横纹肌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临床症状:轻微感染时,病畜多不表现症状,或出现轻微肠炎。严重感染时,体温升高,下痢,便血;有时呕吐,食欲减退,迅速消瘦,半个月左右死亡,或者转为慢性。感染后,由于幼虫进入肌肉引起肌肉急性发炎、疼痛和发热,有时吞咽、咀嚼、运步困难和眼睑水肿,1个月后症状消失,耐过猪成为长期带虫者。目前,可试用丙硫咪唑、噻苯咪唑或甲苯咪唑治疗病畜。
六
猪肺线虫
肺线虫寄生于猪的支气管、细支气管,可引起强烈的咳嗽甚至呼吸困难造成支气管炎或肺炎。
临床症状:轻度感染猪症状不明显,但影响其生长和发育。瘦弱幼猪感染虫体较多,有气喘病、病毒性肺炎等疾病合并感染时则病情严重,具有较高死亡率。病猪主要表现为食欲递减,贫血,发育不良,咳嗽,鼻孔流出脓性粘稠分泌物;严重病例呈现呼吸困难;有的病猪呕吐和腹泻。使用左咪唑可治疗病畜。本药物对15日龄幼虫和成虫均有疗效,将其置于饮水或饲料中服用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在养殖过程中寄生虫感染较轻时症状不明显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猪饲料利用率不高,育肥较低饲养成本提高。猪寄生虫在防治的过程中第一,要做好猪饲料的消毒,饲养用具消毒,周围环境消毒,饮水洁净,扑灭老鼠,对饲养人员的服装、鞋也做好消毒工作。第二,虫卵易在粪便中携带,做好养殖场的粪便无害化处理减少污染。第三,定期做好驱虫计划,防患于未然。
销售公司徐倩编审李永霞
动物源性食品药物残留原因浅析
动物源性食品药物残留是指在养殖过程中,为防治动物疾病或促进动物生长等而人为使用药物后,蓄积或滞留于畜禽机体或产品中的药物或其代谢产物。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尤其在购买肉制品、蛋奶类食品等动物源性食品时更加倾向绿色、环保、安全无公害的甚至是有机食品。动物源性食品残留药物主要包括激素类药物、磺胺类药物、抗生素和其他兽药残留等。兽药在防治动物疾病、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畜产品质量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养殖人员对药物残留知识的缺乏以及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致使滥用兽药现象在当前畜牧业中普遍存在。产生兽药残留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药物滥用
近年来,兽用药物的广泛使用,例如在饲料中添加激素类药物促进畜禽快速生长,在疫病的治疗和防疫时滥用抗生素避免畜禽患病、添加违规违禁药物以及“人药兽用”等现象都是导致畜产品药物残留的重要因素,而人体与动物的药物代谢功能存在差异,在畜禽生产中不正当的使用药物不仅会造成人类的过敏反应、肠道菌群失调,甚至会引起耐药菌株的产生。畜产品的药物残留不仅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而且对畜牧业的发展、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已成为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应引起业内高度重视,亟待采取综合举措切实加以解决。
二
未执行兽药休药期
许多养殖户在给畜禽用药时,用药不规范、记录不全,尤其是不按照兽药休药期规定执行,导致畜禽在屠宰时仍有大量药物在动物体内蓄积,而这些药物若不能及时分解或消失,最终的受害者还是人类。
三
违禁药品的使用
违禁药品的使用也是导致畜禽产品药物残留的另一重要原因。较为常见的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养殖者对相关法律法规不清楚,对农业部公告的违法违规药物也不知情;二是,一些抗生素药物具有抗菌力强、抗菌谱广、吸收快、使用方便等特点,即便养殖人员知道这些药物在屠宰前禁止使用,但是为了达到治疗效果,依然选择用药。三是,养殖人员因贪价格便宜而购买到伪劣兽药,但该类兽药往往主要成分与标注不符,比如有些不法兽药生产厂家在抗病毒中成药中,隐性添加一些违禁化学药物。四是,养殖户误认为大剂量使用药物会促进畜禽康复,而大剂量兽药的使用不仅可能会引起动物机体代谢障碍,菌群失调等现象,在屠宰时因代谢不完全还会造成药物残留。
四
监管力度不够
监管力度不够,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兽药监管部门人员需要加强兽药专业知识学习,在监管他人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