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的张力
杜可风的这部长篇传记文学《向阳冬花》肯定与我有缘分。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没有资格念高中的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各种能找到而又能读下去的书,其中就有郭沫若的《洪波曲》。当时我就想,搭救过郭沫若他们的陈老板,现在可能是商业系统红得发紫的干部吧?当年一个小青年的直线思维就是这么幼稚可笑。到八十年代,我涉足地方史志,向普宁的文友请教过,才知道陈老板解放初竟被错杀。历史的曲折、命运的无常,令人感叹万千……到了今年,却获悉一个令人欣慰的消息,陈老板有一个优秀的女儿叫陈淑玲,小名冬花,女作家杜可风为她写了部长篇传记!
谢谢可风对我的信任,让我读到这本书的打印稿,先读为快!陈淑玲真值得写。从“反属”到全国侨联系统先进工作者,从没资格参加群众大会到光荣上京受到邓小平胡耀邦的接见,从心比天高的知识青年,到如“蛇入竹筒”般的大家庭主妇,从代课老师到一校之长,从侨眷到侨联副主席……传主对比强烈的人生遭际,在作者细腻明丽的笔触下,张扬着个性的不屈、向阳、行善和向上,她的人生,既是苦难的历程,也是修身的历程,建功立业的历程。
《向阳冬花》开篇便披示出大气,勾起读者阅读下去的欲望。其中有许多细节描写独具地方文化特色,如旧时生了女儿送给人家做童养媳或养女的描述很独特,其它的如山贼帮壮绪挑盐,陈家爷爷奶奶几乎同一天逝世,巫清秀和姨太太之间的关系,小淑玲在中学受到不公正对待,找黄秋林同志申诉的细节,都描写得很到位很生动,颇能吸引读者。书中不乏神来之笔。八十年代初乡里游神赛会的情节描写,将陈淑玲推到矛盾的中心:一方面是上级领导的高压反对,一方面是群众对这种民俗文化活动的高涨热情,队伍被堵在半路,怎么办?陈淑玲仿佛受到天启,嘱咐有关人员飞奔到学校,拿来墨迹未干的“热烈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的大字横幅。这场活动,瞬间变成庆祝三八妇女节的游行。好个陈淑玲!阅读至此,我不禁为她喝彩,也为杜可风的文笔喝彩!可风是个有心人,除了善于描写大起大落的情节,她也有意识地生动地描写着潮汕的地方文化,将主人公身上潮汕女性特有的顾全大局的美德,描述得委婉动人。她大量地运用潮汕方言,但又有严格的筛选,外地读者都可以从字面理解她要表达的意思,而潮汕本地人则可以体味她文笔的精微生动之处,假如你细读的话。
总之,这是一部独特的长篇报告文学。主人公陈淑玲八十多年的苦难和奋斗,彰显着潮汕女性的传统美德与现代意识的冲突和融合,人性的真善美在苦难的历程中得到升华,个人的奋斗既有时代的烙印,又有粤东侨乡的背景。人物生动,呼之欲出,而情节开合有致。有浓烈的潮汕情民俗味,掩卷仍令人回味。
这部传记也有个别不足,笔者对传主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的情节,还可以更浓墨重彩地展开心理描写,使文学的张力更强一些。然而瑕不掩瑜,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在眼下传记文学作品多有传记史料而缺乏文学色彩的背景下,《向阳冬花》是引人注目的。
椰影
年6月26日于榕江之滨
椰影男,原名黄济群,年出生于广东揭阳。曾任广东省作协杂文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揭阳市作协主席。现为国家二级作家、潮汕文学院副院长。其作品有长篇小说《腥雨椰风》《国宝沉浮》《欲焰》等。
《向阳冬花》补记
《向阳冬花》出版时,是我最忙碌的时候,忙得没有心情去取新书。淑玲阿姨再三相邀,才在夜色中摸黑驱车到陇头,始看到这本新书的模样。
去年接到本书的写作任务之后,苦于杂务缠身、生活拐弯、两地奔波……期间又尝试写作一本新诗集《阿兰若处》并完成出版。忙碌之余,抽空采访传主,厚厚的一本笔记都是我潦草且没有章法的笔迹。八十多岁的老人家,长期生活在农村,其讲述的经历是碎片化的,缺乏历史背景和相关材料的支撑。是的,没有现成的文字材料,得靠自己去故纸堆中听风雷。年下旬赶上陋室装修,采访搁置了。时间来到年旧历年底,离春节只有20多天了,才着急起来,赶紧把上半年的采访笔记扒出来,重温相关细节,在过节与装修的杂乱中,把那些完全没有时间线索的分布在不同页面的碎片化讲述串连成篇,勉强凑成本书的上半部。
过完旧历年,断续写下半部。写作过程中,我惟恐遗漏笔记里任何一个细节,那些散落在角落旮旯里的珍珠。然后是完成初稿,与事实有出入的,有争议的,包括老人家不满意的词句,我都尽量删改。再然后是入厂排版,按照要求从大量的图片中挑选插图——多张插图的挑选与整理编注,耗费我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可谓是喧宾夺主,反而是忽略了对文稿的修改润饰。最后是协调出版细节,反复修改(包括封面和版式和纸张),力求不辜负老人家的信任与厚爱。然后是没日没夜筹备本地作协换届,其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此这般,经历一年半的时间跨度。这一路上,感恩传主淑玲姨的耐心和宽容。小女子何德何能,得此厚爱!如今书成,行文的粗糙,令我自惭形秽。好在不辱使命,总算如实地厘清了一些纠结如蛛丝杂乱如藤蔓的历史,忠实地记录下一位农村潮汕女性的个人奋斗。
中秋临近,未来的生活,又是一个新的转捩点。谨以此小书向过去的忙碌致敬,致敬自己忙中偷闲的劳动与收获,并深深感恩一切人事物;向未来的际遇敞开怀抱,无论好坏皆欣然纳入——心大了,事小了。
杜可风
年9月22日傍晚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