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位于西北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处,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大,有热带阔叶林,暖温带、温带混交林、针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高山草甸,冰川冻土等多种生态类型。全省中药材资源整体上呈现出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相互交错,覆盖区域广,特色品种数量大、优势明显的特征。据调查,甘肃有药用植物、动物、矿物共计种,其中药用植物种,药用植物中有菌类35种、苔藓类4种、地衣类5种、蕨类47种、种子植物种;动物类药材有资源分布的种;矿物类43种。属于国家个重点品种的有种,大宗道地药材有30多种,其中当归、大黄、党参、黄芪、红芪、甘草、柴胡、猪苓、半夏、款冬花、苦参、杏仁、地骨皮、刺五加、赤芍、远志、麻黄、羌活等品种产量大,品种优良。另外,藏药资源也是甘肃省的优势之一,诸如独一味,桑子那布等品种。所以,甘肃省中药材资源优势集中表现为:(1)地域优势品种—由于甘肃省境内地形复杂,气候差异较大,形成了特有的地域优势品种,如陇南、天水秦巴山地的花椒、女贞子、五味子、葛根、猪苓等;中东部黄土区的党参、黄芪、远志、苦参、杏仁、冬花等;河西走廊及荒漠戈壁区的甘草、麻黄、肉苁蓉、锁阳、红花等,甘南草原和祁连山地的秦艽、羌活、冬虫夏草等。(2)生态优势品种—甘肃省复杂的气候环境形成了具有生态品种优势的中药材,如岷县当归、礼县大黄、宕昌红芪等。(3)民族药优势─由于甘肃处于多民族的聚居地,藏医药的独特疗效及藏药品种日益显现,如独一味、桑子那布、宽筋藤等。
甘肃是全国药材主产地之一,全省药材品种在种以上。据统计,全省药材种植面积已达到13万hm2以上,占全国种植面积的20%,居全国药材种植前列。药材总产量己达31.6万t,产值16亿元。上市的家种药材品种达多种。当归产量占全国的95%,党参产量占全国的60%,黄(红)芪产量占全国的50%,大黄产量占全国的60%,甘草产量占全国的25%,以上5种药材的出口量占全国的80%以上。甘肃省定西地区的崛县、渭源、陇西县被中国农学会特产之乡组委会分别命名为“中国当归之乡”、“中国党参之乡”、“中国黄芪之乡”。甘肃中药材初级加工产品(饮片、切片),年加工量已达7.8万t,消化全省药材量的21%,产值15亿元。全省中药材资源整体表现为覆盖区域广、资源种类多、种植产量大、特色优势明显,为甘肃医药特别是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和广阔的市场潜能。
甘肃中药材基地建设主要分布于定西地区、陇南地区及河西地区,其中以国家科技部的中药当归、大黄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在甘肃岷县、漳县、宕昌建设了当归基地,在礼县建设了大黄基地,在酒泉和张掖建设了甘草、板蓝根、益母草基地等。以上基地的建成为诸如甘肃佛慈集团、奇正藏药集团、甘肃陇神戎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兰州大得利生物制药(厂)有限公司、甘肃天士力中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甘肃扶正药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甘肃九州天润中药产业有限公司等品牌企业提供了优质的药源保障。
为促进甘肃省道地药材种植、生产、加工等领域的规范化管理,打造甘肃道地药材品牌,扩大甘肃道地药材知名度和影响力,甘肃省卫健委、工信委、农牧厅、省食药监局组织制定了《甘肃省道地药材认定管理办法》,并依托甘肃省省级中药原料质量监测技术服务中心(设于甘肃中医药大学)开展企业和基地道地药材认定工作,目前已制定岷当归、陇黄芪、陇南红芪、板蓝根、甘草等道地药材标准6项,认证完成当归道地药材企业5家,年内逐步开展认定其他申报品种共33家企业或基地。
此外,甘肃在中医药电子商务、中医药信息服务、中医药孵化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甘肃加快发展中药产业奠定了良好市场贸易基础。近年来,甘肃省通过大力推动医药流通体制和机制创新,逐渐形成了现代医药物流和配送体系,新建成的形成了以陇西文峰药材市场为中心,辐射全省的医药物流格局,聚集了上百家医药物流公司。将建成集产品展示、商贸、交流、洽谈、定单、电子商务为一体的综合市场。同时重点建设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医药产业创新研发孵化园、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等6个中药产业园,组建陇药集团,打造中药产品研发基地。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努力打造中医药产业与中医药事业同步发展的示范区。年,全省规模以上中医药企业完成增加值47.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5.7%,实现利润总额增长43%,上缴税金增长24.2%。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约万亩,预计中药材产量约万吨。
中药资源管理人才研修班
班训:精勤修业,实意做事,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