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治病有新病旧疾一起治者,也有先新后旧者,其要在于审查具体情况。一般而言新病急迫以治疗新病为主,待新病势缓再治旧疾;若新病不急,旧疾甚重者,则可以一起治疗。
f,女,33岁,夏月来诊
怀孕15周。咳嗽3周,咽中有痰,质黏,咳嗽甚则小便遗出,入夜咳嗽、憋气影响睡眠,精神不振。医院给服抗菌素头孢一周而不效。素有鼻炎旧疾,十数年来到处求诊,未能得效,鼻塞,晨起严重,鼻涕多,因鼻涕倒流咽喉也会引起剧烈咳嗽。有甲减病史两年,半年前因备孕开始服用优甲乐,舌质红苔白偏厚,脉滑数。
依病而论,孕期咳嗽当为新病;孕前鼻炎、甲减则为旧疾。目前新病症势颇重,咳甚遗尿,已服抗菌素无效,病势非轻,如再不治,恐损胎元。所以治疗新病咳嗽是当务之急,但鼻炎也是引起咳嗽的重要原因,不能不管,所以咳嗽和鼻炎要同时治疗,以治疗咳嗽为主。甲减体质为虚弱体质,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咳减可以适当治疗。
先以痰饮伏肺立论,治拟温通宣化,处方:
茯苓6g,桂枝3g,白芍5g,炙甘草3g,干姜3g,细辛1g,五味子4g,炙麻黄2g,姜半夏4g,石菖蒲3g,炙紫菀3g,炙枇杷叶3g,党参4g,4剂,水煎服。
方取小青龙汤温化寒饮,加紫菀、枇杷叶止咳;石菖蒲通窍;党参益气固本。
二诊,服药4剂,咳嗽减轻大半,鼻子倒流减少,已无咳甚遗尿,睡眠明显改善。唯鼻塞晨起仍严重,鼻涕多时则仍咳嗽甚,咽中有痰,咽痒,质黏,自述慢性鼻炎已多年,到处求医未得一效。此外喝药后自觉口干舌燥、纳差,舌质红偏淡,苔中部白偏厚,脉滑。
服小青龙汤后咳减口干,乃饮去之证,(《伤寒论》第四十一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饮去故咳嗽减轻,鼻子倒流好转。唯甲减体质本虚,宣化温通难免耗气,故饮虽去而里气虚,此时不宜再用温散,宜健脾益肾以杜生痰之源,又可调养“甲减”的气虚体质,稍佐温化鼻窍可也,处方:
桂枝3g,党参6g,茯苓6g,白术6g,炙甘草3g,陈皮4g,姜半夏4g,砂仁2g,炒稻芽9g,补骨脂3g,菟丝子9g,炒杜仲3g,款冬花3g,炙紫菀3g,荜茇4g,5剂,水煎服。
方取六君子汤加砂仁、炒稻芽健脾益气,和胃助运以调后天之本;补骨脂、杜仲、菟丝子补肾安胎,温养肾气以补先天之本;二天既补,复加桂枝、荜拨温通鼻窍;紫菀、冬花润肺止咳。本方以调体质,补虚损为主,而以治疗鼻炎、咳嗽为辅。
随访,服药5天咳止鼻通,自述已愈90%以上,精神明显好转,嘱其饮食起居调养。
(提示:文章中的方药均基于本案患者具体病情而拟,因各人病情不同,故读者诸君切勿照方抓药服用,如有治病需求,看下面门诊信息预约顾医生)
顾志君
医务工作者
中医师
以学习为步伐,以治病为己任
以科教为宣传,以实践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