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中药材生产迎来了历史的高潮,多数大宗产品相继进入了供过于求的周期,在西部大开发,农村产业结构大调整中,大西北迎来了中药材部分品种战略调整的机遇,如何抓住良机,抵御风险,开发中药材特色产业,笔者试作探讨。
一、西部大开发,产业大调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西北迎来了发展中药材生产的良好时机
1、西北开发中药材生产的优势。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蓝,这里积淀的古代文明也包括了千年药乡积聚的国萃精华。大西北许多地区虽不是山青水秀,鸟语花香,但由于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广阔的土地、碧绿的草原、无垠的沙漠,能够生产出许多质优量大的西北药材,深受海内外华人的青睐,从而具有很强的产销优势。在全国部分药材的总产量中,西北生产的红芪、当归、枸杞子、孜然等品种占到了90%左右,甘草、党参、秦艽、羌活、银柴胡、花椒、节菖蒲、红花、紫草、天麻、祖师麻、罗布麻等品种占到了70%以上,大黄、黄芪、柴胡、板蓝根、杏仁、赤芍、麻黄、地榆、拳参、肉苁蓉、锁阳、冬虫夏草、猪苓、半夏、小茴香、沙苑子、黄芩、款冬花、鹿含草、淫羊藿、地骨皮、五味子等品种占到了一半上下。其中,产量在万吨和吨以上的品种各有3个,吨以上的有14个,年总产量达10多万吨。如青藏高原的冬虫夏草、新疆的红花、甘南草原的秦艽、盐池、定边的甘草、陇西的黄芪、文县的党参、民勤的小茴香、礼县的大黄、海东的羌活、中宁的枸杞子、岷县的当归、武都的花椒、宝鸡的菖蒲、秦岭的柴胡、和田的肉苁蓉等地道药材,都是在当地特殊的自然条件下生产的,形成了高产优质和竞争优势的强势产品,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为大西北发展中药材生产奠定了基础。
2、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中药材生产提供了机遇。近两年,由于农业形势的变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急剧增大。在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为了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都把中药材列为农村支柱产业,从政策上、资金上、技术上、信息上给予倾斜,鼓励大力发展,形成了历史上软环境最好的时期,陕甘宁制定了百万亩优质中药材产业规划,新疆、青海把中药材生产作为农业开发的重点加以扶持。从而,中药材产业热遍地兴起,以藏药为代表的西部药业正在迅猛崛起。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