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天,老家院子里一行碧绿的紫苏头著白花,有风吹过,淡淡的草木香弥漫在空气中。一群密蜂,嘤嘤嗡嗡,围着它欢欣不已,空寂的院落里顿时有了点热闹的气息。
紫苏原本就是一味香料,它的香,是骨子里透出来的,是与生俱来的,杆、茎、叶、花、籽,全都香气充溢。因其集柔美、芬芳于一身,不招蜂引蝶才怪。香草美人,大抵如此。
紫苏的香是内敛的,直立的时候,即便从它旁边经过,也闻不到半点香气,有风吹过,顿时香气四溢。用手轻拂,一缕清香扑鼻,拂过紫苏的手便留下余香,经久不散。
紫苏是一年生的草本,纤柔,温宛,秀气,一色水灵灵的绿衣,娉娉婷婷,清清爽爽,很淑女的样子。看似柔弱,却也长得繁茂,高达一米有余。通常植物的茎都是圆柱状,浑圆的,或近似于圆形,而紫苏的茎很特别,是四棱形,上面附着着柔软的绒毛,四方形的茎杆中空,一把风就可轻而易举把它折断。它的叶子也生得独特,春夏时一直保持嫩绿色,阳光不够强烈的时候,桃形的叶片平铺而上,最上端常常是四片叶子托举两片心叶,摸上去十分柔软,如棉布。在强光下,叶片倒垂,失血一般,装出很委屈的样子。叶脉为手掌形,沿中线两两对称,呈漂亮的曲线向上伸展。八、九月间,从叶柄与茎杆的节点处抽出绿色花穗,像一串小小的铃铛,扶摇直上。而后,渐次吐出白色的花蕊,如微张的小嘴唇,细巧可爱。花谢之后,那些小小的铃铛闭合起来,开始孕育新生命。一时好奇,摘几粒拈开细看,每个小铃铛都深藏着四粒白色的籽,不多不少,非常规律。过了白露,植株逐渐枯黄,果实也成熟了,枯黄的壳炸裂开,一粒粒灰白色的籽实便蹦了出来,紫苏一轮生命历程由此结束。
鲜嫩的紫苏叶本就是美味的菜,摘下来洗净就可生吃,辛辣而芳香,爽口,清新。做汤的话,鸡蛋,生姜,翠绿的紫苏叶子,做成的紫苏鸡蛋汤,既能开胃暖胃,又能散寒清热,对风热外感、身体虚弱者是一剂极为有效的调理汤饮。小时候,偶遇感冒咳嗽、胸腹胀满等病症,老祖母仅用一把紫苏叶加生姜和葱,熬成汤,让我们喝两次就能解决问题。偶尔看到敦煌文献有一个“紫苏煎”的记载:“治肺病上气咳嗽,或吐脓血方。紫苏一升、酒研取汁,款冬花、桑根白皮、桔梗各三分……”如此看,紫苏入药颇有些历史了。
秋后,农人收取紫苏,要连株带叶一起收起,阴凉在干燥处,等草叶干枯,拿一部分在石臼里捣成粉末,蒸馍或油炸时掺进面里,那份草木清香余味犹长。还有一部分当调料用,炒菜、煮肉、淹菜时,直接入味,芳香浓郁,营养丰富。据报道,紫苏中包含独特的活性物质,既是一种很强的天然抗癌剂,又具有消炎、镇静、强心、利尿、增强免疫力、降血脂的作用。
柔弱的紫苏,对应着一个形象的古名:荏。《诗经.·大雅.·生民》中有:“艺之荏菽,荏菽旆旆。”是讲荏和菽生长茂盛的样子,旆旆然,极俱形神的一个形容词,隔着千山万水、千年万载都仿佛望得见荏菽迎风招展、袅袅婷婷的形态。《论语》中的“色厉而内荏”、屈原《楚辞·九章·哀郢》中的“谌荏弱而难持”,则是借喻紫苏柔弱的意思。我们感叹时光不知不觉逝去,常说“光阴荏苒”,实际上也是一种借喻,只不过用得顺溜,不去溯本求源罢了。汉语言中有不少这样的字词值得细细揣摩,稍加留意,你就会与一个千年前的古老植物握手言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