敛肺平哮喘
“三子”有奇功
患儿胡某某,女,2岁。
年10月23日,主诉咳嗽3日,喘息2日。患儿自10月21日感寒受凉后开始咳嗽频繁,咳痰较多,咳时呼吸急促伴喘息,喉间有痰鸣音,于外院进行“雾化”治疗两次,现咳嗽较前有所减轻,稍有喘息,鼻塞流涕,未发热,腹稍胀,纳食欠佳,夜寐欠安,二便正常。体格检查:咽部无充血红肿,双肺闻及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舌红、苔薄黄,脉数。
患儿体质薄弱,既往有哮喘病史,因天气变化,外邪入侵,肺气失宣,肃降失常,触动伏痰,痰气交阻于气道,故突发咳嗽、咳痰,伴有喘息。根据舌脉,中医诊断为喘证,辨证为热喘。治疗以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为法。
炙麻黄2g,炒苦杏仁3g,桔梗3g,桑白皮5g,地骨皮5g,白前3g,百部3g,白果2g,紫苏子3g,款冬花3g,紫莞3g,厚朴3g,甘草2g,鸡内金2g。共7剂,嘱水放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
服药7剂后复诊,药后患儿咳嗽、喘息症状消失,已无鼻塞流涕,纳食可,夜寐安,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稍细。现虽外邪已清,然伏痰仍存,患儿因后天调护失宜,体质怯弱,现阶段应以扶正为主,治疗以固护肌表、补气健脾、理肺化痰为法。
南沙参5g,百合10g,茯苓5g,桔梗3g,苦杏仁3g,黄芪10g,白术5g,防风3g,鸡内金2g,甘草2g,麦冬5g。共7剂,煎煮服用方法同前。
服上方7剂后患儿未复发咳喘,自守方继服14剂。
哮喘病因在于痰饮伏肺,触遇诱因而发,外感六淫、接触异物及饮食为最常见的诱因,而劳倦失调、情志不畅及服用药物等亦可引发哮喘发作。哮喘发作期以邪实为主,治疗上当散邪降逆;而缓解期则以正虚为主,治疗上应兼顾小儿“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的生理病理特点,调理脏腑功能,理肺健脾益肾。
本案患儿素有哮喘病史,此次由于天气变化,外邪袭肺,引发旧病,导致咳嗽、喘息复发。风邪主升主散,又因小儿体禀“纯阳”,感邪后多从阳化热,故感受风邪后入里化为热,胶着成痰。患儿初诊时,因感受外邪导致哮喘复发,咳嗽、咳痰、喘息并作,又因风邪侵袭肺系,故见鼻塞、流涕,观患儿舌质红、苔薄黄,又兼有脉数,故可知风邪已入里化热生痰,诊断为热性哮喘。
张氏在初诊时选用定喘汤加减进行治疗,是以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为法。方中炙麻黄宣肺平喘,兼解表;桔梗宣肺祛痰;苦杏仁、紫苏子、紫菀、款冬花、百部、白果、白前皆行降气平喘、化痰止咳之功效;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热;患儿腹胀,不思饮食,正如巢元方曰“小儿脏腑娇弱,有风冷邪气克之,搏于脏气,则令腹胀",脾胃为“后天之本”,张氏认为病中应兼顾调理小儿脾胃,故以厚朴行气消胀、鸡内金消食健胃;甘草调和诸药。患儿二诊时咳喘症状已消除,属于哮喘缓解期的治疗。张氏认为病愈后期重点在于调理气机,气机顺畅、宗气充足全赖肺脾肾三脏协调,该患儿因肺气不足,故感受外邪易复发哮喘,张氏在治疗上以固护卫气、养阴润肺、健运脾胃为主。二诊时方用玉屏风散加减,用其益气固表之功。方中南沙参、百合、麦冬养阴润肺,茯苓、鸡内金健运脾胃,桔梗宣肺祛痰,苦杏仁润肺化痰,甘草调和诸药。
名医儿科张涤教授门诊经验实录,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本次转发完全公益,无任何经济利益,纯属传承发扬中医的正能量,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学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