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医案8哮喘

刘某,女,7岁,于年11月5日初诊。患儿3岁时疑为感冒而并发哮喘,以后每因着凉或活动过度,汗出感风,必发哮喘。发病前不一定有喷嚏、恶寒、发热之变,但必以鼻淌清涕、背心及肤冷为先兆。初诊:这次发病因着凉所致,鼻淌清水,身无寒热,但哮喘而喉中痰声辘辘。形体消瘦,素来纳差,病后更不欲饮食,面色咣白,苔白舌淡,二便无异。

哮喘(风寒外束肺失宣降)

宣降肺气辛温散寒

麻杏二陈汤加射干、旋覆花、款冬花、紫菀、沉香。因虑其痰湿肺闭较重,服2剂。

患儿服2剂后,哮喘已平,但患儿消瘦,纳差,面色皖白,脉沉弱,畏寒,夜尿多。此为脾肾阳虚之证,治以温补脾肾,用补肾地黄丸去泽泻,加巴戟天9g、肉桂6g、紫河车6g,令其服半个月。随访患儿每两天服1剂,连服10余剂(其间有间隔1-2天的),以后再未发过哮喘,感冒也不能引发,哮喘彻底痊愈。

原按

哮喘确系内有结痰窠臼,小儿多因感冒着凉而引发,小儿一有病症,皆言六淫多从火化,热证居多。但唯独哮喘虽亦有化热,然以寒哮反多,居十之七八,此为若何?病以肺寒脾湿为本。故小儿六淫皆从火化之说,是举其大要而言,对具体病症要做具体分析,以符合临床实践为原则,此为一也;哮喘乃肺气上逆所致,何以还用旋覆花?“诸花皆升,唯覆花独降”,临床也多应验,故任何事物都有例外,不是一成不变的,医者不可不知。

(选自《静安慈幼新书》第-页)

后学点按

患儿每发哮喘之时,以鼻淌清涕、背心肤冷为必现之症,则肺气亏虚之候可知,此为虚喘亦知。气虚之甚,阳不足也。阳气虚疲则气不化津,阴浊内生,故流清涕。背为阳气聚集之地,阳气不足,则肌肤失于温煦,故现背心肤冷。人身之阳气根系于肾,患儿先天禀赋不足,即是肾中元阳不足,故虽曰肺中阳弱,无不是因肾阳虚惫所致。然今因外感风寒,引动内在之伏痰,故虽病本根于肾阳虚,然缓标病之急,不可不先也。如仲景云:“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外解风寒,治从辛温,内化痰饮,亦从其温。王老以麻杏二陈汤为主方,药应为麻黄、杏仁、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其中,麻黄辛温散寒,开宣肺气,邇调水道,应为主药。内闭之寒邪,非麻黄不得外散,肺气之郁结,非麻黄不得宣通,故此非麻绒纯宣肺止咳之能可代替。杏仁降气定喘,与麻黄之外散相配,一宣一降,恢复肺气宣降功能,相得益彰;再合炙甘草,即蕴藏三拗汤之义。陈皮、半夏、茯苓辛燥痰湿,又能淡渗利湿,使痰饮分消,无处可留;辅以射干降气开结,旋覆花行水消痰,款冬花、紫菀定喘止哮;尤以沉香,性温纯阳,纳肺气归肾以平喘,又能温肾阳以助肺气,是王老治标之中,顾扶根本之举。

待外邪解,阳虚之候,如面色觥白、脉沉弱、畏寒、夜尿多皆现。阳气不足,则阴寒必盛,故形寒、面色胱白。肾阳亏虚,则膀胱固摄之力亦弱,故夜尿频多。肾中元阳亏虚,则不仅肺中阳气弱,脾阳亦不足也。盖脾土亦赖肾火温煦,故补肾阳即是补脾阳。补肾地黄丸一方,于《活幼心书》《丹溪心法》《幼幼集成》三书中皆有记载,《幼幼集成》中的补肾地黄丸更合王老方义,方药是熟地黄、怀山药、山萸肉、嫩鹿茸、怀牛膝、粉丹皮、白云苓、泽泻、北五味、补骨脂。方中以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补肾滋水,王老去泽泻,恐是虑其利水之性不合阳气固摄之本。鹿茸、补骨脂、怀牛膝性温大热,壮命门之火,于前滋阴药中从阴引阳,使肾中之元阳生生不息。王老增以肉桂、巴戟天、紫河车,使补阳之效力更宏。全方峻补肾阳、收纳肺气,无一味药专以平喘为效能,但洽从根本,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也。使肺、脾、肾三脏阳气充足,则内伏之痰饮无不消散。不治其喘,但治其虚,故患儿体质得到改善,四年之喘亦得到痊愈。

因此案只有王老所处药方方名,不见其具体用药。今补其药以示,期王老治病经验之理、法、方、药俱在。但其用量,却不敢任意妄加,学者当遵其思路辨证施治。

END

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andonghuaa.com/khdx/100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