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自熬中药,如何煎服才能让药效更好

目前,越来越多的血液病患者会应用到中医药治疗,尤其是血小板减少患者,治疗过程中,配合针对性的中草药,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增加药物疗效,稳定血小板数值,避免反复。

但是,患者们在服用中药的过程中却是遇到了很多难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煎服中药。

血液病专家介绍,如果选择自熬中药,那学问就大了!

中药汤剂是中药传统剂型,有奏效迅速、制作简便等优点。汤剂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临床的治疗效果,除要注意煎煮时间、火候、用水量、特殊煎法、温服、冷服、忌口等问题外,还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忌用热水煎煮

煎中药必须遵从一定的科学依据,才能发挥疗效。煎中药时,水温也是有讲究的。众所周知,中药多数是依靠其中某些有机物质来防病治病的,而这种能防病治病的有机物质都存在于动植物的细胞内,必须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细胞膜渗透出来。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具有一定的孔隙,用水浸取时,有机物很容易通过这层细胞膜进入溶液,然而当蛋白质受热时,则会发生变性凝固。

因此,如果用开水煎中药,中药材一接触开水,细胞膜受热立即变性凝固,不易让有机物分子通过,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就很难渗入水中,中药的药效自然就要大打折扣,甚至达不到治病目的。只有采用逐步加热的方式才有利于煎取合格的药汁,发挥疗效。

同时,在水的加热过程中,由于生水中钙和镁的重碳酸盐分解沉淀,降低了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从而减少药材中有效成分与钙镁离子结合沉淀的机会,使药汁中有效成分浓度提高。所以煎煮中药以凉开水为好。

警惕假煮沸现象

煮沸是制备中药汤剂的基本要求,而温度达到℃是煮沸的标准。但有的药液在远未达到℃时就开始“沸腾”了,这是因为药物中所含化学成分在一定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种理化现象。

如皂甙等化学成分,在较低的温度下,就能产生大量泡沫。汤剂中如配伍有紫菀、款冬花、远志、沙参、田七、牛膝、甘草、桔梗等药物,它们在煎煮过程中也易产生此种现象。

判断药液真正煮沸的标准是温度而不是人们常识里那种产生泡沫的表面现象,未煮沸的药液,其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没有完全浸出,在临床上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且还可引起其他问题,因此在煎煮中应加以注意。

合理服用方法

中药服法合理与否直接影响药物疗效,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必须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服药合理可使体内保持均衡、持续稳定的血药深度,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现在比较普遍的服法是将头煎、二煎分服。这样做笔者认为不合理,因为头煎药有效成分浓度均较二煎为高,特别是含有易挥发成分和有效成分易被破坏的药物,二煎中其成分含量奇微。由于药物含量有差别,直接造成药物血药浓度的起伏,使药物作用忽强忽弱,有碍于疾病的治疗。

正确的做法应是将头煎、二煎两次煎液混合后,根据病情分次服用。

温馨提示:中药如果因为煎煮不当,以致中药熬糊,最好全部扔掉。因为一些中药碳化之后,药效成分会发生变化,谨慎起见,勿服用。为了发挥出最大的药效,在家自熬中药的患者,需要遵循以上几点原则。

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andonghuaa.com/khzi/118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