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鞠丸
名称由来
本方出自朱丹溪的《丹溪心法》卷三:六郁五十二,为通治六郁之剂,所以又名“六郁丸”。关于“越鞠”之名,有多种解释。一种认为“越”为发越,“鞠”通郁,所以有“发越鞠郁”之说,如吴崑在《医方考》[1]中说:“越鞠者,发越鞠郁之谓也”。又一种认为“越”、“鞠”分别指栀子与川芎。考该方中川芎一味,《神农本草经》原名为“芎藭”,别名抚芎,而在《左传》中,川芎名为鞠穷。栀子一味,《神农本草经》[2]名木丹,《名医别录》[3]称作越桃,朱震亨从“越桃”与“鞠穷”中各摘取一字而名越鞠丸。朱震亨创制的另一方剂越桃散,即栀子一味,亦是取自《名医别录》。
越鞠丸最早出现于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的《丹溪心法》中,其曰:“越鞠丸,解诸郁。”其可治疗气、血、痰、火、湿、食六郁。
朱丹溪在其著作《丹溪心法》中对所使用药物有过这样的论述“苍术辛烈雄壮,固胃强脾,能径入诸经,疏泄阳明之湿,通行敛涩;香附阴中快气之药,下气最速。一升一降,故郁散而平。抚芎,厥阴药,直达三焦,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为通阴阳血气之使,不但开中焦而已。胃主行气于三阳,脾主行气于三阴,脾胃既布,水谷之气得行,则阴阳脏腑,不受燥金之郁,皆由胃气而得通利矣。”
朱丹溪认为,人以气为本,气和则升降出入才能正常。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fú)郁,诸病生焉。所以,朱丹溪认为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基本知识
歌诀
越鞠丸治六般郁,气血湿痰食火因;
香附芎苍兼栀曲,气畅郁舒痛闷伸。
组成
香附、川芎、苍术、神曲、栀子各等分(各6g)。
用法用量
1、古代用法:原方为末,水丸如绿豆大,每服二至三钱,温开水送下。
2、现代用法:上药研末,水泛为丸,每日3次,每次6-9g,温开水送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
行气解郁
证治机理
本方所治之六郁证以气郁为主,气郁则诸郁随之而起。气郁则肝失条达,而见胸膈痞闷;气郁又使血行不畅而成血郁,故见胸胁胀痛;火郁则见嗳腐吞酸;湿郁、痰郁、食郁皆病在脾胃,故恶心呕吐、饮食不消。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五郁不解,又可加重气郁。本证以肝郁脾滞为要,治之重在行气解郁,使气行则血行,气行则痰、火、湿、食诸郁自解。
方解
方以香附为君,行气解郁以治气郁。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功善行气活血,以解血郁;苍术燥湿运脾,以解湿郁;栀子清热泻火,以解火郁;神曲消食和胃,以解食郁,四药皆为臣佐之品。诸药合用,行气解郁,气行血活,湿祛热清,食化脾健,气、血、湿、火、食五郁自解。至于痰郁,或因气滞湿聚而生,或因饮食积滞而致,或因火邪炼液而成,今五郁得解,则痰郁自消。
配伍特点
以五药医六郁,贵在治病求本;诸法并举,重在调理气机。
运用
1、本方为治“六郁”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脘腹胀痛、嗳腐吞酸、饮食不消为辨证要点。
2、现代常用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及十二指肠、胃神经症、慢性肝炎、慢性胰腺炎、胆囊炎、肋间神经痛及妇女之痛经、月经不调属气郁者。
拓展知识
川芎
栀子
01
越鞠丸是治疗六郁的示例方
越鞠丸方出自《丹溪心法·六郁》:“越鞠丸:解诸郁。又名芎术丸。苍术,香附,抚芎,神曲,栀子各等分。上为末,水丸如绿豆大。”
何为“诸郁"?
“余戴云: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气郁者,胸肋痛,脉沉涩;湿郁者,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寒则发,脉沉细;痰郁者,动则喘,寸口脉沉滑;热郁者,普闷,小便赤,脉沉数;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食郁者,暧酸,腹饱不能食,人迎脉平和,气口脉紧盛者是也。”(见《丹溪心法》)
六郁表现各有不同,那么,一方如何能通治?
《丹溪心法六郁》在此段文字之下,越鞠丸方之上,又有一段文字:“
气郁:香附(童便浸),苍术(米浸),抚芎。
湿郁:白芷,苍术,川芎,茯苓。
痰郁:海石,香附,南星(姜制),栝楼(一本无南星、栝楼,有苍术、川芎、栀子)。
热郁:山栀(炒),青黛,香附,苍术,抚芎。
血郁:桃仁(去皮),红花,青黛,川芎(抚芎亦可),香附。
食郁:苍术,香附,山楂,神曲(炒),针砂(醋炒七次,研极细)。春加芎,夏加苦参,秋冬加吴茱萸。”
读了这段文字,我们就能明白,其实越鞠丸方只是治疗诸郁的示例方而已,是示例后学者以组方之法,而重点并不在于传承一张解诸郁的有效方剂。
朱丹溪弟子戴思恭在《推求师意》中说:“郁病多在中焦。六郁例药,诚得其要。”一个“例”字,道出其要。
也许,朱丹溪治疗诸郁只是随证组方,并没有一张固定方剂。其弟子们在整理老师的经验时,根据其常用药物组出了一张方剂,取名越鞠丸。
把越鞠丸方看作一法,而非一方,对我们灵活治疗“诸郁”是大有裨益的。
香附
香附,妙在制法,得其所宜,故古方有盐、醋、酒、童便四法之制。
心腹攻痛,积聚痞块,坚实不消者,宜用盐制,盐之味咸,咸能软坚;
若胎前产后,崩漏淋带,污浊不清者,宜醋制,酸可以敛新血,辛可以推陈;
若跌仆损伤,或肿毒未溃,瘀血死血留滞而不散者,宜酒制,酒之性温而善行,温能通血脉,行能逐留滞也;
至如便制之法,童便阴之质也,阳之用也,味咸而降。若血虚之证,兼气郁,以致血脉衰少,夜热骨蒸者,非童便不能养其血,非香附不能行其气也。香附入童便浸炒,入血分补虚,盐水浸炒,入血分润燥;青盐炒,补肾气;酒浸炒,则行经络,醋浸炒,行经络,消积聚;姜汁炒则化痰饮。
02
越鞠丸证的病位
越鞠丸证的主要病位在哪里?
“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体会戴元礼所说的这段话可知,升、降的枢纽在于脾胃,变化的部位在于脾胃,传化的主要脏腑也是脾胃,可见六郁证的主要病位是脾胃。
这样理解,也就与朱丹溪说“凡郁皆在中焦“相吻合。
★
★★★
★
注意
《景岳全书》中有如下一段论述:“凡诸郁滞,如气、血、食、痰、风、湿、寒、热,或表或里,或脏或腑,一有滞逆,皆为之郁,当各求其属,分微甚而开之,自无不愈......以上诸郁治法,皆所以治实邪也。”此段论述,所论诸郁较六郁广,然治法用药,仍不出越鞠丸法。需要注意的是:越鞠丸的适应症是实症,那种特别虚弱之人,就不建议使用。而且,这个方子以消导为主,一般体质的人暂时应用可以,甚至几天也可,最好不长期使用,除非是郁结得特别厉害。还有就是孕妇忌服。03
与逍遥丸有所区别
越鞠丸以治疗实证为主,常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等症状,这和临床上同样具有疏肝解郁功效、但多用于虚实夹杂病症的逍遥丸不同。
逍遥丸主要适用于肝郁血虚的病症,即因肝气郁结、肝气横逆犯胃,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减弱,不能正常化生气血者,表现为头痛目眩、月经不调、经行时两侧乳房胀痛、神疲食少等症状,且症状因情志变化而出现或加重,治疗上偏于疏肝健脾、养血调经,临床上多用于妇科调经、情志不畅调理,为调和气血、调和肝脾的要药。
04
从“郁”论治冠心病心绞痛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往往会受到生活、工作中的各种刺激,情绪长时间压抑不得发泄,最易导致气郁的发生;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往往存在血瘀,脉涩的情况,此为血郁;肥人多痰,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常见于肥胖患者,高脂血症患者,此为痰郁、湿郁;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常常因饱食导致病发,并存在腹胀,便秘,舌苔厚腻等表现,此为食郁;各种原因都最终作用于心,心为火脏,心郁即火郁。
因此,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以越鞠丸为基础方进行辨证论治,加味治疗,可以快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的总体效率,降低服用硝酸甘油的用量,降低患者发病的诱因和危险因素。
拓展
食疗调理“六郁”
火郁——荠菜鸡蛋汤原料:荠菜克,鸡蛋1个,盐、鸡精、麻油适量。
制作方法:将荠菜洗净、切末,鸡蛋打匀,两物用清水煮成汤,放入适量盐、鸡精、麻油调味,温热服食。
功效:清肝泄热、祛湿利尿
适用人群:老年人肝郁化火所致的迎风流泪、头晕目眩,肝火偏亢所致的急性结膜炎、腮腺炎、牙龈肿痛、急性膀胱炎等。
使用注意:感冒发烧者不宜食用。
食郁——神仙药酒丸原料:檀香6克,木香9克,丁香6克,砂仁15克,茜草60克,红曲30克。
制作方法: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10克左右,泡白酒毫升,一周后适量饮用。
功效:开胃行气、消食导滞
适用人群:酒积、食积人群,表现为时有脘腹胀满、大便黏、舌苔黏腻等。
使用注意:酒精过敏者、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川贝秋梨膏)
痰郁——川贝秋梨膏原料:款冬花、百合、麦冬、川贝母各30克,秋梨克,冰糖50克,蜂蜜克。
制作方法:将款冬花、百合、麦冬、川贝母加水煎成浓汁,去渣留汁,秋梨去皮、去核,切成小块,加入冰糖、药汁、蜂蜜,文火慢煎成膏。冷却后,装瓶备用。每次食膏15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效:润肺养阴、止咳化痰
适用人群:肺热燥咳、咳痰不爽者,有慢性咽炎者,咽干口燥、大便干结、皮肤干燥脱屑、鼻子干痒不适之人。
使用注意:咳泡沫痰、大便不成形者慎用。
气郁——良附蛋糕原料:高良姜6克,香附6克,鸡蛋5枚,葱白50克,熟猪油克,淀粉15克,盐2克,鸡精1克。
制作方法:高良姜、香附研细粉,葱白洗净切碎,鸡蛋打入大碗、打匀,加入药粉、盐、鸡精、少量淀粉,加清水继续搅拌均匀。炒锅内放入猪油,中火烧至六成热,舀出部分熟猪油后,改小火,将糕浆慢慢倒入锅中。将预先舀出的熟猪油倒入糕浆中,盖上锅盖,在锅内烘10分钟,翻面再烘2~3分钟,入盘。
(说明:此为古方记载的蛋糕,与现代烘焙蛋糕不同,古人制作时,用大锅烘蒸法来进行。)
功效:疏肝理气、养胃散寒止痛
适用人群:肝郁气滞、肝胃不和导致胃脘疼痛的人群,长期加班、饮食不规律、脾胃功能紊乱的人群。
(▲青头鸭羹)
湿郁——青头鸭羹原料:青头鸭0克,萝卜克,冬瓜克,小葱5克,盐适量。
制作方法:鸭洗净、去内脏,萝卜、冬瓜切片,葱切细。砂锅内加适量水煮鸭,煮至半熟,加入萝卜、冬瓜,鸭肉熟后放入少许葱丝、盐调味。
功效:清热利湿、通淋
适用人群:有膀胱湿热导致小便涩痛的人群。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腹痛泄泻、虚寒性痛经、月经不调者禁用。
血郁——坤草童鸡原料:坤草(益母草)15克,童子鸡克,月季花10克,冬菇15克,火腿5克,香菜2克,高汤0毫升,料酒、白糖、盐、鸡精、葱、姜、麻油适量。
制作方法:将益母草洗净,放碗内,加入料酒、白糖,上屉蒸1小时,取出后用纱布过滤,留汁备用。童子鸡去毛洗净,去内脏、头、爪,入沸水烫透,捞出后放入砂锅,加入高汤、料酒、冬菇、火腿、葱、姜,煮开后,放入适量盐,小火煨至熟烂,除去葱姜,加入益母草汁、麻油、香菜、月季花,即成。
功效:活血化瘀、调经止痛
适用人群:瘀血留滞的多种病症,如女性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瘀血腹痛、恶露不尽,产后血晕,跌打瘀痛。
历史小故事
无论哪种郁病,都是以气郁为始,也就是和心情不舒有关,而医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引人发笑,开郁治病的案例,是人生之路走过南北朝、隋朝、唐朝的高寿名医甄权为唐朝太医李宗林治病。
李宗林因不满太宗御驾慰问甄权,一病不起。各太医争相开方,都不能治愈。没想到甄权来到后,说:从脉象上看,李大人有些经血不调,腹中有结块,待我开个方调理调理。
这句话连太宗都误会了,认为男人怎么会经血不调,甄权简直是胡闹。李宗林更觉得原来名医甄权不过如此,实在是个草包。于是大为开怀,笑声不断。多次发笑之后,他竟然吐出了胸中郁结的血块,病完全好了。
古代开方注重药引,而笑声,可谓是郁病最需要的药引,比其它药引都易寻,又难寻。
参考文献
[1]吴崑.医方考[M].北京:学苑出版社,:.
[2]孙星衍,孙冯翼辑校.神农本草经[M].卷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79
[3]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辑校本[M].卷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邹晓明.越鞠丸加味从“郁”论治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J].光明中医,,36(03):-.
[5]王雨穠.行气解郁“越鞠丸”[J].中医健康养生,,7(03):29-31.
图片来源:网络
文字来源:知网
责任编辑:洪许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