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体系
解读张仲景医学
经方六经辨证
第二版
主编:冯世伦张长恩
射干麻黄汤方:
射干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四两,紫菀三两,款冬花三两,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洗)半升。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方解〗麻黄、生姜发汗解太阳之表,半夏、细辛、大枣降逆逐饮,故与小青龙汤相类亦是外邪内饮的治剂。射干、紫苑、款冬花、五味子均主咳逆上气,而射干尤长于清痰泄火,以利咽喉。故与小青龙汤所主大致同,而侧重于上气痰鸣而上热明显者。
射干麻黄枣生姜,五菀冬夏细辛襄。小青龙汤主同近,外寒内忧上热彰。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6条: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解读〗水鸡,即青蛙。咳而上气,即咳嗽气喘,这种咳喘如又见咽喉有痰鸣,如水鸡声者,宜射干麻黄汤主之。
本方证当属太阳太阴阳明合病证。
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小青龙汤证喉中痰鸣明显者。本方证常用于气管炎、哮喘咳逆痰多,咽中不利者,多有良效。如治验:康某,男性,49岁,年12月2日初诊。年脊柱骨折后患喘息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近1周来受寒咳喘加重,喉中痰鸣,不能平卧,咳吐白黏痰,量多,头痛,背痛,口干不思饮,苔白腻,脉浮弦。证属外寒内饮而属射干麻黄汤证:麻黄12克,射干10克,生姜12克,大枣4枚,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细辛10克,五味子10克,清半夏15克。结果:上药服3剂咳喘减,稍能平卧。因口渴明显、汗出较多,上方加生石膏45克,服7剂咳喘明显减轻,可以平卧。
读伤寒-条。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六经辨证医案
刘某某,女,68岁,市民。
头蒙、头痛伴乏力10余天。
10天前因感冒未间断治疗,仍每天头蒙,额及眼眶处疼痛,发冷,困倦,输液及口服多种中西药无效,非常痛苦,求治。
诊见:头蒙痛,畏冷,脊背阵阵冒凉气,困倦,乏力,无汗,无口苦、口渴,二便调,舌淡暗、苔薄白,脉沉细。
四诊合参
辨证为太阳、少阴合病。
方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炮附子9g,麻黄、细辛、白芷各6g。
3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诉服1剂药后即感头蒙痛明显减轻,脊背冷感消失,3剂药服完,诸症悉除。
辨治体会:《伤寒论》第条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麻黄细辛附子汤重在温经解表,是主治少阴病兼表证,亦即太少两感证的良方,该方由麻黄、细辛、炮附子三味药组成,在少阴阳虚外感中,重在应用附子温经扶阳,以驱风寒之邪。
该案患者阳虚感受风寒,治之不当,太阳未解,又入少阴,证属太少两感,里虚兼表,缠绵难愈。
故方拟麻黄细辛附子汤鼓动阳气,振奋机能,温里散寒,以促表解。
加白芷以助发表祛风,主治头蒙痛,特别是眉棱骨处疼痛,《本经》谓其有“主寒热、头风侵目”之功。
此方虽小,因认证较准,效如樽鼓。
临证用小量附子的医案还有不少,此类病案启发是,在经方中,附子的应用,不论剂量大小」皆可起到温阳通阳的作用,即有强心、改善血液循环及对全身组织器官功能有较好的兴奋作用。
《本经》谓附子“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破癥坚积聚,血痕,寒湿矮壁,拘挛膝痛,不能行步”,其主治范围甚广,但并非一概须用大剂量,在经方中应用附子,关键在于方药剂量之间的配比要与原方相应,要大皆大,要小皆小,而具体使用多大剂量,可因体质、因病证而灵活掌握,只要辨证准确,有时小剂量即可见效,小剂量不行时,可再据证逐渐加量。
临证体会,阴寒大证,回阳救脱须较大剂量;而用于一般阴证温补阳气时,主证(症)在上焦者,附子轻量即可见效;
主证(症)在中焦者,附子须中等剂量方可达到应有的效用;
主证(症)在下焦时,附子须较大剂量方可振奋少阴元阳而益火。
此也正应了清代医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的治疗大法:“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笔者介绍:莫金乙(莫默),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崇尚仲景医学,善用中医伤寒六经辨证体系(经方)诊治各种疾病。
年12月29日
广州市增城区朱村街横塱村卫生站
26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