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近期气温起伏较大,加上天气比较潮湿,很多人一不小心就被感冒侵袭。感冒虽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很多患者表示,虽然治疗后鼻塞、流涕、打喷嚏、咽痛等症状好了,可咳嗽就是迟迟不愈,严重影响工作、生活和睡眠。
临床上将感冒本身急性期症状消失后,咳嗽仍然迁延不愈的症状称之为感冒后咳嗽。据数据统计,在感冒后,约有11%~25%的患者会发生咳嗽;而在感冒流行季节,感冒后咳嗽发生率可高达25%~50%。《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将感冒后咳嗽归类为亚急性咳嗽,一般持续3~8周。但临床上可见感冒后咳嗽持续数月的病例,甚至有少数病例可发展为慢性咳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
正气受损,六气侵袭
现代医学认为,感冒后咳嗽为一类特殊的咳嗽。出现感冒后咳嗽最常见的两种情况,一是对感冒未予重视而延误病情,二是感冒症状出现后不恰当地服用抗生素,致咳嗽绵延不愈。
中医对感冒后咳嗽有着多种不同认识,中医认为感冒后咳嗽属中医“久咳”、“久嗽”、“内伤咳嗽”等范畴。中医常讲:“肺为娇脏,外合皮毛,易受外邪侵袭而病。”可见六淫之气侵袭肺系为咳嗽主要病因。此外不同的体质类型,可影响个体对外邪侵犯的易感性,是否发病,以及证候的类型、转归和预后。因此感冒后咳嗽多为风邪、痰湿、寒邪、湿热等多个病理因素共同作用,各因素间相互影响,其病程较长,且病机较为复杂,涉及五脏六腑,缠绵难愈。
1、风寒之邪:侵袭人体肌表腠理,导致人体卫阳被困(卫阳包括呼吸之气、水谷之气、先天之气),或者从口鼻而入,伤及肺阳、中焦脾胃之阳气;虽经治疗,人体阳气尚未恢复;肺阳不足,则通调水道功能失司;脾阳不足,则运化水湿功能失司,导致水饮内停、湿气内着,外来之寒邪易于附着于有形之质,故在上焦可见寒饮伏肺,侵入肺络,阻塞气道,肺气不清,故可见感冒后咳嗽;在中焦可见寒湿侵袭,困阻中焦气机,寒湿之气,循行手太阴肺脉,侵袭于肺,肺气不清,故可见寒湿中阻之感冒后咳嗽。
2、过用寒泻:治疗外感时,过用寒凉之剂,或病程中过食寒凉饮冷,导致寒邪内生,寒性收引,困阻脾气,脾气内郁,“气有余便是火”,伏藏于本经而成脾经伏火。恰逢外感风寒之邪,两寒相逢,引动或者加重脾经伏火;外感虽得到解除,但是脾胃之气尚未得到恢复,无力运化水湿,则脾经伏火未得到升散,内夹浊气(主要指水湿、寒饮之邪),内循经络(手太阴肺经)或者三焦之通路,充逆上行,内扰于肺,肺气不清,肺使之清,故见脾经伏火之感冒后咳嗽。
3、卫阳不足:素体肝气易郁,脾胃虚弱,少阳之气生发不足,人体卫阳亦不足,则人体易于招致风寒之邪,少阳为小阳,无力驱除风寒之邪,反受其困,虽经过治疗,风寒之邪得除,但脾胃仍虚弱,少阳枢机无力,则肝气容易内郁而无力舒展,内郁化火,上逆犯肺,导致肺气宣发有余,肃降不足,肺气易于上逆而不降,则肺气壅滞,肺气不清,肺使之清,故见肝气犯肺之感冒后咳嗽。
4、少阳枢机无力:外感虽经治疗,邪气得到表解,但是由于表散太过而伤及胃阴、过度消耗少阳胆气,伤及胃阴,则无法敛制胃气(火),则胃火偏旺,胃气不降,反而冲逆上行;同时由于过度耗散胆气,导致少阳枢机无力,内郁而化火,二者均可以煎津成痰浊之邪,借助上逆之胃气(火)、胆气(火),冲逆犯肺,肺气不清,肺使之清发为感冒后咳嗽。或外邪诱发胆疾,胆气横逆犯胃,则少阳不升,胃气不降,则中焦壅滞,湿热痰浊中阻,痰热相引,则肺气易于气逆而下行不利,肺气壅滞,肺气不清,肺使之清,发为胆胃失和之感冒后咳嗽。
治宜养阴润肺、健脾化痰
《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内伤咳嗽病变不仅仅在肺,且多累及脏腑,与脾关系密切。脾为湿土,喜燥恶湿,湿邪犯脾,脾失健运,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滞,则聚而生痰、成饮,多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可出现喘、咳、痰等临床表现。此时如再单纯解表祛邪宣肺,只能徒伤正气而对咳嗽无益。
如《杂病源流犀烛》言:“盖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感冒后咳嗽初期宜用宣肺之品,祛邪外出,然宣散过度,易伤及肺气及机体正气,正虚邪恋,累及它脏,子病及母,脾气受损,易致肺脾气虚。胸中大气之伸展于上下内外,惟赖脾肺之气。肺脾气虚,则健运乏力,津液酿痰,上郁于肺易咳;肺脾气虚,则不能升举清气,肺气宣发肃降失常,久咳不愈。因此感冒后咳嗽为本虚标实,病变部位在肺、脾,以痰、燥、湿、瘀为标,以肺、脾二脏虚损为本,故治疗以“养阴润肺、健脾化痰”为法。
四君子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益气健脾之剂,止嗽散出自《医学心悟》,为宣肺止咳化痰之剂。方中白术、党参补气健脾,茯苓健脾,淡以渗湿,炙甘草补脾胃之气;荆芥、桔梗疏风宣肺,紫菀、款冬花、白前、百部、陈皮理气化痰,宣肺止咳。咽干加射干、板蓝根清热利咽;纳差加麦芽,鸡内金健脾开胃;痰多加清半夏,枇杷叶止咳化痰;偏寒加干姜,细辛温阳散寒;咽痒加蝉蜕、防风祛风止痒;正如喻嘉言曰:“补以促其运”,补宜肺脾之气,是促其运行于内外上下,清者升,浊者降,升降有序,则诸病自已。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感冒后咳嗽,主要是由于人体恰逢正气亏虚之时,在内脏腑失和,浊气内生,在外感受风寒之邪。虽经过积极的治疗后,风寒得除,但感冒后人体正气恢复尚需时日,无力排出人体浊气。浊气内侵,上犯于肺,导致肺气不清,肺使之清,而见感冒后咳嗽。即:“人体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浊气内存,上干于肺,肺气不清而见感冒后咳嗽。”就是说该病的发生与否,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与感邪轻重相比)。因此该疾病虽可以随着人体正气的恢复,而自行痊愈;但如果人体正气长期得不到恢复,则浊气留恋难除,多转变为内伤咳嗽,治疗起来相对比较困难。
因此平日应积极锻炼身体,增强正气的卫外功能,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同时需注意季节变换和气候变化。特别是气温骤降时,做好防寒保暖,外出遇到刮风,应注意避免受寒凉,尤其在气候反常之时更要注意调摄。同时注意太阳升起后适当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此外需保持饮食清淡,尽量不要吃得太油腻,因咳嗽痰多,不宜肥甘厚味,以免蕴湿生痰。风热、风燥、肺阴虚咳嗽,不宜食辛辣香燥之品及饮酒,以免伤阴化燥助热,最好戒除烟酒等不良习惯。
由于感受四时之气的不同及体质的差异,感冒后咳嗽临床证候有风寒、风热、风燥、风湿的不同,在病程中也可见寒热错杂与转化,因此在治疗中还需结合患者自身情况,辨证论治,对症下药,才能将其彻底根除。
—END—●中药代煎服务,从“人等药”到“药等人”
●健脾祛湿
反复腹泻,多为脾阳虚衰,水湿内盛
●献礼医师节丨义诊送健康,最美“医”瞬间
●医院药品免费配送!这服务,分!转扩!
:在任何情况下,文章中的资讯仅供读者参考之用,读者不应单纯依靠本文而取代个人的独立判断。对于因使用、引用、参考本文内容而导致损失、风险及纠纷,医院不承担任何责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